《假钞与官妓--解密朱熹弹劾唐仲友的真相》
第21节作者:
古董商谈古 日期:2012-11-12 18:41:36
大部分官员都不愿为,唐知州为什么又偏偏要为之呢?
这就是唐仲友的性格,固执、胆大加上一颗“夫子”之心。他不喜欢被人左右,又不喜欢与人过多交流,自己认定的事就非干不可。
唐仲友是一把手,死活要架桥,手下诸官只好咬牙配合,情愿不情愿都得跟着干。唐知州是总指挥,分摊工作,测量河道的宽度、深度、高度,汇成数据。
汇集这些数据后不只是用来估算架桥费用问题,而另有他用。
什么用途呢?
唐仲友让人根据数据得出实际所需桥梁的大小,然后按1:100的比例制成桥梁模型在水池中反复试验。随着水池中水位的高低,然后来采取相应的方法调节船的高度。
调节船位高低的问题是解决了,但江面上不能因为架座浮桥而阻隔了船只的通行,这可得不偿失。古代水运相当于现在的汽运,那可是最主要的运输大通道,此道一断,物流就是致命的打击。要想船只在江面上照样能通行的话就必须让桥面与水面之间有相应的空间。
经过细致研究,这个问题也得以解决。
当所有的试验成大功告后后,唐仲友才决定在灵江中渡架浮桥。唐仲友《修中津桥记》上详细介绍了修桥的整个过程,我分了几个方面来细说一下,以此见证这段不同凡响的历史。
先是在两岸以巨石筑堤,堤上有圆石仓形的四个系缆桩。系缆桩上有四根铁链,用来拉住浮桥。堤上还有石狮11座,石浮图2座,用来系缆绳。
两堤之间有115“寻”(约九十二丈),共用船只50,每二只般为一组形成可浮动的桥墩,一共为25节桥墩。每只船下沉以巨石墩,以控制船的飘移。然后又在每只船两边打桩,用木条把木桩连接成护拦,每段护拦的形状为“却月形”。护拦中间铺板就成桥面。
水浅处离岸边还有15“寻”(约十二丈),这段距离则连接成6木栰,边上也打桩固楗。木栰为粗圆木所造,圆木与圆木之间不紧靠在一起,中间有很大间距,圆木与圆木靠粗壮的篾制缆绳相连。粗壮的篾绳边上再打桩20根,露出水面足够高的高度,以备水涨时仍能护住篾制缆绳,从而也把圆木栰固定在原有位置上不变动。木栰上铺的木板就是桥面了,供人行走。随
这样的篾制缆绳一共有42根:4根系船,8根连接桥板,26根系圆木栰,余下4根留着涨水时加长用。
随着水位的高低不头,在岸边设有四块跳板,方便各种高低水位时,过江者都能从从容容而过,不会因此湿着身子。
为了不拆断浮桥而让航船可以通过,便在浮桥上特地设有一截“过船孔”,过船孔两侧的木船上,竖有高一米多高的木排架,自水面至桥面有二、三米高的净空,可以让船只自由通航。
如此一来,整体桥型就形成了水上立体交叉式桥梁,面且是浮桥式的,不可谓不牛气!也正因为牛气,所以我在不择余力地在此大书特书了一番这座浮桥的结构。此桥的建筑法在现代人看来似乎平常,但出现在八百年前,实诚属不易。无论是技术还是材料都远不及今天。更难得的是,在州政府财政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唐仲友顶住同僚们的压力坚持将桥建成,很值得今天的我们去反思一番。但是,此桥留下的财政赤字问题却成了朱熹状告唐仲友二十四条罪状中的一条。
这到底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慢慢说,因为财政支出不是独立的,它与政府所有行为都有挂勾。下面,我将说唐仲友为政时台州财政支出的第三个方面。
日期:2012-12-01 22:26:18
④继续刻书
在干三件大事“修太庙、建州学、架桥”的同时,唐仲友还不忘干着另一件大事,那就是刻书。前面说过,刻书是读书人一辈子的梦想,不管刻的是四书五经还是他人之作,都是种光荣而自豪的行为。严格说来,台州刻书活动这些年就一直没断过,唐仲友的上任沈揆就在刻书,唐仲友当然得接力这一棒。
在刻书这件事上,其他幕府同僚倒是没有太大反对,因为书刻成后是要上交国子监以及分送给各州府的,如果过份反对就是与朝廷为敌。这是南宋各地政府的一种习惯行为,无可厚非。既然是政府行为,当然费用也是由公使库出,而不是个人出资。如——
淳熙二年(1175年),临海县令陈伯刚重刻《三礼图》二十卷。
淳熙七年(1180年),台州郡守沈揆在临海所刻《颜氏家训》七卷、《考证》一卷,为台州公使库本。
淳熙七年(1180年) 江东仓台刻洪适《隶续》二卷。
淳熙八年(1181年) 江西计台钱佃刻《荀子》二十卷。
淳熙九年(1182年) 江西漕台尤袤刻《荀悦申监》一卷。邱宗卿刻《吕氏家塾读诗记》三十二卷。
淳熙十四年(1187年),章冲在台州郡守任上刻《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五卷。
我们今天能查到的这些书,都是刻于唐仲友刻书前后,从而旁证了那时的一段公款刻书之风。
当然,朱熹弹劾唐仲友的原因不是说他公款刻书,而是说他公款刻书据为己有,将刻成的书运送到老家婺州去卖。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说到刻书,我们就又要提及起蒋辉来。不过,这回没蒋辉什么大事。发现蒋辉的人是沈揆,唐仲友只是沿续沈揆的工作,沿续蒋辉刻字的职业寿命。唐仲友是个沉默寡言者,除了讲学时,他一般话偏少,也不爱夸人。所以,蒋辉虽然字刻得漂亮,但唐仲友却没夸过他。
唐仲友对蒋辉却又非常关照,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个原因很简单,蒋辉是唐仲友的老乡,同生于八婺大地,这种乡情不能不讲。得到知州的关照,蒋辉因此刻起字来格外卖力,高效高质量。
宋代临海出现过一个石刻王氏世家,刻石延续时间覆盖整个南宋(相当长)。从北宋政和年间到元初,前后长达约计一百七十余年。这个世家刻工人数众多,有王辂、王才、王彬、王正、王裳、王赏、王棠等等。石刻与木刻是不同工种,但二者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临海的石刻技术为刻书提供了技术人才的保障。与蒋辉一起刻书的就有王氏家族的王定等共一十八人。
淳熙八年(1181)春,唐仲友访得《荀子》善本,遂命蒋辉等人在州作院开工。蒋辉主刀刻最紧要的序言、目录及第一卷。王定、李忠等十余人分卷而刻。
《荀子》二十卷刻完时,唐仲友又上新书《扬子法言》十卷,这回幕僚们不干了,说是得缓缓,因为没钱了。高文虎硬拽着公使库监姚舜卿前来哭穷。姚舜卿是个胆小怕事之人,他是不愿来的,但高文虎拉着又没办法。唐仲友也知道公使库吃紧,但他一根筋要刻书,觉得这种大事不可以缓办,非办不可。一把手、二把手意见不和,矛盾加重。但高文虎是个有心计之人,他虽然很不满意唐仲友的专政,但表面上也不强烈反对,只是阐明一下自己的观点,采不采纳那是唐知州的事。
高文虎心想,你是一把手,好,算你狠,这会你说了算,现在我忍着。高文虎将这些“抵触”都深藏起来,记在帐上,等待秋后的那一天与唐仲友一把清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