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12-08 11:15:06
第四篇 巨鹿
第一目 大棋局
4.1.1一个磕头引发的血案
之前一直未提到黄河以北究竟是什么局面。黄河以北的局面其实比较简单,用两个字形容“磨”和“耗”,没有黄河以南的情节那么跌宕起伏。
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
八月,武臣在张耳、陈馀的辅佐下,北上渡过黄河,在黄河以北建立自己的势力,并陆续攻占了不少土地,武臣的发展形势还是比较快的。
武臣过黄河仅仅带着三千人,所以能顺利的攻占赵国和当地叛乱势力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投效武臣的人既有秦政府体制外的人物,如武臣过黄河后得到当地“豪桀”支持下扩编的数万人军队【注1】,也有秦政府体制内的人物,如范阳令徐公、秦将李良等人。
不少秦政府官员在内外压力的逼迫下,选择了效仿范阳令徐公,向武臣投降了。李良的资历和投靠历程不是很清楚,从他有资格见到皇帝来看,应该是秦国的高级军官。李良投靠武臣后,武臣让李良继续统领本部人马为其效力,武臣赵国的这种搭积木式的政治结构使得他在河北一带的扩张非常的迅速,当然也遗留了严重的隐患。
九月,周文被章邯击退。秦军王离兵团东调。武臣在张耳、陈馀的挑唆下自立为赵王。
武臣称王后两个月,二世二年十一月。李良奉命攻占了恒山郡【注2】(约今天河北省西部的中段),然后向武臣做了汇报,武臣指示他再接再厉,目标太原郡(今天山西省中部)【注3】。
这里必须交代一下地理,恒山郡紧紧挨着太原郡,似乎是触手可及(参图1-4 秦48郡图),事实上两郡之间的交通却很困难,这是因为两郡之间隔着太行山。巍峨的太行山(参考附图4-1)如同一道墙壁将两郡隔开,但是在太行山脉中间有一个断开的山口让两郡之间得以进行交通。这个山口就是太行八陉(xíng,参图4-2)之一的井陉,井陉地势险峻,易守难攻。
日期:2012-12-08 11:25:11
李良军奔赴井陉,计划从井陉侵入太原郡,到了井陉口发现秦军已经占据了井陉,据险而守。面对险峻的地形,战争经验丰富的李良判断自己无力突破秦军的井陉防御,于是准备回邯郸向赵国中央政府当面汇报情况,要求增派援军【注4】。
而秦军将领却不怀好意的送了一封信给李良,李良拿到手时发现信是没有封口的,不知道是秦军文秘人员的失误还是故意为之,内容是对他进行策反【注5】。这封信的内容无足重轻,却给李良带来极大的困扰。
按理来说,一封来自敌方的信并不能说明什么,但是最大的麻烦来自中国式的人治政治。由于信没有封口,不知道有没有其他人看过。万一风言风语的传到赵王那里,赵王会不会对他产生一些看法?能否信任他如初?自己会不会被秘密逮捕乃至处决?但是反过来说,自己本无心谋反,又已为赵王立功不少,如果因为一点捕风捉影的事情而动摇,不等于前功尽弃吗?自己未免也太杯弓蛇影了吧?
李良有点犹豫,但还是向邯郸方向靠拢。快到邯郸的时候,李良远远看见有高档马车出来,上百骑兵扈从。排场很大,李良判断这是赵王,赶紧下马,跪在路边准备磕头。到了马车临近,李良才发现跪错了,是赵王的姐姐。更郁闷的是,赵王的姐姐喝高了,没认出是李良,以为是普通军官,所以只是派出一名骑兵向他致意一下【注6】,而没有亲自下车慰问,对待李良的礼节形同仆役。
李良站起来,望着马队远去的尘土,脸涨得通红。面对众部下李良实在羞愧难当,这时候武臣赵国政权没有及时整合降军的缺点体现出来了。由于部队内都是李良的亲信,属于一个利益集团,相互说话就没有什么忌讳,李良的一个部将愤愤不平的说道:“天下人都背叛暴秦,有本事的人便先立为王,况且赵王的地位一向在将军之下,而今,一个女儿家竟不为将军下车行礼,请让我追上去杀了她。”【注7】李良正是羞愧难当,一怒之下:“反了他娘的。”
李良当即派兵追上,杀了赵王的姐姐,然后偷袭了邯郸。邯郸方面对此毫无防备,赵王武臣、左丞相邵骚当场被杀,张耳、陈馀二人喜幸原来混黑道的,在邯郸城内耳目众多,得以逃脱。两人收集了赵国的旧部,组织了一支数万人的军队【注8】。与此同时,赵国还向齐国求救,齐王(田儋)派出部将田閒领兵支援赵国,在齐国的军事支援下,赵国的局面得以逐步稳定下来。
李良叛乱后两个月,二世二年一月,张耳、陈馀正式立原赵王后裔的赵歇为新的赵王,建都信都(今河北邢台),重建了赵国政权【注9】。李良向新生的赵政权发动进攻,却被陈馀击败,连邯郸都被陈馀收复。李良南奔章邯(也许两人之前就认识)。【注10】
这时候王离兵团击败了侵入上党郡的赵军张黡部,然后突破了太行山,冲进华北平原,和赵军交上火。可是从一月份打到七月份,王离兵团和赵齐联军“磨”、“耗”了半年多,双方都没有什么突破性进展。与此同时,在黄河以南章邯和叛军打得一片火热,高丨潮丨迭起,真不知道王离是吃什么饭的。
到了七月份,章邯在东阿会战被项梁击败,被迫退守濮阳,丞相李斯下令王离兵团南下支援,王离兵团的部分军队才出现在黄河以南,并在九月份取得了定陶夜袭战的胜利。
日期:2012-12-08 11:48:13
4.1.2李良为何反叛
李良反叛的原因是多种偶然因素拼合而成的,具有不可预测性,但如果深究其原因,中国式 “智慧”恐怕负有最大责任。笔者这里提到的中国式“智慧”指的是“厚黑权谋”这类“智慧”,武臣也许对李良未必耍什么权谋,但是武臣赵国实际上是毁在中国传统权术手上。
李良反叛的直接诱因是赵王姐姐的不礼貌行为,实际内在诱因却是出于被赵王惩处乃至冤死的恐惧,不得不反戈一击以求一生。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哭笑不得的场景,那就是赵王根本就没有训斥李良,也没有对李良有任何不满的言行,李良却在这个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反叛,李良是不是太神经兮兮了?
李良为什么这么神经兮兮?就是中国式“智慧”给闹的。这是中国式“智慧”的悲哀,可惜很多无知学者却还在夸夸其谈中国式“智慧”的好处。
记得以前笔者的政治老师很坦诚的谈一个事情,简略的说就是:“领导说要升你,是为了让你听他的话,既然你已经听他的话了,他干嘛还要升你?”下一句更绝:“领导说升你你就信,那叫政治不成熟。”当时笔者读书还不够深入,不懂得这里边的含义。如果现在还听到这句话,笔者会用话噎他:“按照你这个逻辑。那么我听领导你的话,是为了让领导你升我,既然你已经升我的官了,那我干嘛还要听你的话?我说会听你的话你就信,说明领导你太幼稚。”
读者看出来了没有?权谋理论在逻辑上狗屁不通,双方根本就不咬弦,你干你的我干我的,是个无解题。一封空洞无物的信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道理很简单,上下级之间没有互信可言。于是古人为了增加互信,只好靠一些办法:
一是靠血缘。但血缘亲人数量毕竟有限,而且大家翻翻古代史,为了争夺帝位,儿子谋杀父亲,弟弟谋杀哥哥的事情难道少吗?血缘不可靠。
二是靠鬼神。主要是所谓的歃血为盟,包括桃园三结义一类。但是这东西其实也不靠谱,亲人都能相残了,靠烧几炷香、杀几只鸡鸭就能解决互信问题?鬼神一样不可靠。
三是靠法律。还别说,中国还真有一个属于法律解决的办法,就是所谓的丹书铁券(免死金牌)。但问题是中国的法律本身就不靠谱,领导(含皇帝)不喜欢权力受到制约,法律随时可以修改,只要他需要,一块破铜烂铁真能保障你的安全?看看明初那位有两张丹书铁券的李善长你就知道。法律一样不可靠(指古代中国)。
笔者所知道的其他互信方式没有了。照笔者观察,中国的皇帝们有小聪明没大智慧,享受权力而逃避履行义务,不愿意被条条框框限制,所以在中国“玩”,最大的规矩就是没有规矩。
在中国式“智慧”下,李良这封信的事情可大可小,具体全看领导(武臣)要怎么解读了,也许领导还在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利用含糊不清的规矩玩弄下属于股掌之间。可是他忘了,在乱世这种玩弄是相互的。于是赵王武臣莫名其妙的悲剧了。
谁之过?
题外话,笔者注意到历史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些貌似比较懦弱的皇帝反倒成就比较高,如唐高宗李治(他治下的领土其实比唐太宗的更大),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实现的德国的统一的那哥们)。项羽比起刘邦来说,项羽绝对是我行我素,他也确实经常取得一些成功,刘邦是相对软弱些,有时候会被群臣的意见包围,被迫服软。这其实不是真的软弱,而是讲规矩,只有领导讲规矩了,团队才能同心协力,事业才能取得成功。有人也许不认可,笔者也感觉这个说法可能主观了点,读者自己体会吧。
日期:2012-12-08 11:54:04
4.1.3惨淡的形势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