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11-04 10:40:26
明帝即位,蒋济受封关内侯。太和二年(228年),东吴鄱阳太守周舫诈降引诱曹休入皖。曹休发现上当以后,自恃兵多无所畏惧,仍继续进兵想与吴军决战。蒋济上表明帝表示了自己的担心:“(休)深入虏地,与权精兵对,而硃然等在上流,乘休后,臣未见其利也。”曹休进兵到皖城,吴军出兵安陆。蒋济看出了吴军的企图,再次上书:“今贼示形於西,必欲并兵图东,宜急诏诸军往救之。”于是曹睿急令豫州刺史贾逵率兵东进接应曹休。不久,曹休在石亭被陆逊伏击,大败而逃。逃至夹石,幸亏贾逵的援军赶到,才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噩运。此战之后,曹睿迁蒋济为中护军。
魏国设置中书省总管朝政,事无大小,都送往中书省商议。中书监,中书令都是皇帝近臣,号为“专任”。蒋济看出了这其中的隐患,便向明帝上书:“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前朝大臣专权,引发内外动乱。如今陛下亲理朝政,大权不轻易授予朝臣,内外莫不恭谨严肃。既然陛下已经认识到大臣专权的弊端,希望不要忘记左右近臣擅权的危害。若论忠正远虑,左右近臣未必比得上朝中大臣,若论阿谀逢迎,他们倒是很有专长。让这样的人掌握事要,时间久了,必为祸患。因此,陛下想光大武帝、文帝的基业,必须靠贤臣的辅佐。希望陛下一定要挑选品行贤良的人来做官,且莫让近臣把持了朝政。”(大意如此,原文较冗长)魏明帝看过之后下诏嘉奖:“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辄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就迁为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
太和六年,曹睿派遣平州刺史田豫乘海渡,幽州刺史王雄走陆路,两路进兵攻打辽东公孙渊。蒋济进谏说:“凡非相吞之国,不侵叛之臣,不宜轻伐。伐之而不制,是驱使为贼。故曰‘虎狼当路,不治狐狸。先除大害,小害自已’。今海表之地,累世委质,岁选计考,不乏职贡。议者先之,即使一举便克,得其民不足益国,得其财不足为富;倘不如意,是为结怨失信也。”曹睿不听,公孙渊果然被逼向东吴称臣,田豫等最终无功而返。
景初年间,因为蜀汉丞相诸葛亮去世,曹睿去了心腹大患,自以为高枕无忧了,便开始追求奢侈享受。他大兴土木,修建宫室,百姓不堪其负。蒋济再次上书切谏:“陛下方当恢崇前绪,光济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今虽有十二州,至于民数,不过汉时一大郡。二贼未诛,宿兵边陲,且耕且战,怨旷积年。宗庙宫室,百事草创,农桑者少,衣食者多,今其所急,唯当息耗百姓,不至甚弊。……又欢娱之耽,害于精爽;神太用则竭,形太劳则弊。原大简贤妙,足以充‘百斯男’者。其冗散未齿,且悉分出,务在清静。”曹睿回复说:“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然而曹睿终究没有接受蒋济的进言,贪图享乐,穷奢极欲,一年后竟寿终正寝,年仅三十六岁。
日期:2013-11-04 14:22:24
景初元年,公孙渊叛魏称王。二年,曹睿派司马懿前往征讨。公孙渊再次对吴称臣,乞求孙权出兵相救。孙权还真放出风来,说要救援公孙渊。曹睿就此事问蒋济:“孙权其救辽东乎?”蒋济说:“彼知官备以固,利不可得,深入则非力所能,浅入则劳而无获;权虽子弟在危,犹将不动,况异域之人,兼以往者之辱乎!今所以外扬此声者,谲其行人疑於我,我之不克,冀折后事已耳。然沓渚之间,去渊尚远,若大军相持,事不速决,则权之浅规,或能轻兵掩袭,未可测也。”就是说不管从哪个方面看,孙权都不可能救援公孙渊,但既然他放出风来,就说明他有想法。他不会救公孙渊,难保他不会趁火打劫。他或许会乘我不备,轻兵掩袭,此事难以预测。之后,孙权果然派羊道、郑胄与将军孙怡率兵至辽东,偷袭了魏将张持、高虑等,掳掠人口而还。
曹睿去世之后,齐王曹芳即位。因曹芳年幼,由大将军曹爽与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年轻的政治新贵曹爽起初还谦恭有礼,待站稳脚跟之后,就开始实施自己的专权计划。他先尊司马懿为太傅,明升暗降削夺他的兵权,由征东将军满宠为太尉。而后安插亲信,担任军政要职,基本控制了朝堂。一年后满宠病逝,蒋济由领军将军接替太尉之职。当时曹爽大权独揽,飞扬跋扈,胡作非为。他的几个手下也是不知天高地厚,丁谧、邓飏等竟然轻改法度。正好,天上出现了日食,皇帝诏命群臣以问得失。蒋济上书曰:“夫为国法度,惟命世大才,乃能张其纲维以垂于后,岂中下之吏所宜改易哉?终无益于治,适足伤民,望宜使文武之臣各守其职,率以清平,则和气祥瑞可感而致也。”这番话直指曹爽一党为“中下之吏”,明告他们不要恣意妄为,让“文武之臣各守其职”才是正道,其凛然正气让人不能不敬畏。
司马懿(图1203)
遗憾的是,曹爽一伙并未产生敬畏之情,他们变本加厉,玩火自焚。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装病两年,一朝而起,发动了高平陵政变。蒋济只得站在司马懿一边,协助他诱使曹爽放弃抵抗。司马懿诛杀曹爽之后,论蒋济之功,进封都乡侯,加邑七百户。对此,蒋济坚决不接受。蒋济坚决,司马懿更坚决,要求他必须接受。无奈之下,蒋济只得上书皇帝,明言此事“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一切都是太傅“独断之策”,自己没有尺寸之功。蒋济这是为了辞赏吗?不是。他是借此表明自己与此事毫无干系,从而与司马氏划清界限。他预感到司马氏将来会对曹氏不利,这一切自己无力改变,但自己不能为此背上黑锅,落一个不忠的恶名。就在这一年,蒋济病逝,谥曰景侯。
孙盛赞曰:“蒋济之辞邑,可谓不负心矣。语曰‘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蒋济其有焉。”蒋济历仕四朝,忠正立身,心系黎民,秉公谋国,思虑深远,遭逢政变,不违道义,辞邑拒赏,全节明志。无愧无悔,殊难可贵!正因如此,他才能虽死犹生,名垂青史。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