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首相的故事——徐阶的隐忍、高拱的傲骨、张居正的勃发》
第4节作者:
任平生如是说 “此人当为解元!”
他马上叫来了阅卷老师,批评了几句,但这位房师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录取。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商议达成折中——此人中举人第七名,不点解元。
对于这一切,事后徐阶也打听到了,得亏这位主考官有眼力,才不用回家再熬三年。后来董圯去世后,是徐阶为他作的墓志铭,表示对他的知遇之恩不曾忘怀。
虽然没有拔得头名有些可惜,但也获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准备准备,明年将迎来真正的考验。
嘉靖二年(1523),徐阶赴北京参加会试。
考试过程很顺利,会试三场考下来,徐阶成绩优秀,成为了贡士,进入到最后的殿试。
殿试中,见到帝国的统治者,徐阶倒也不怯场,文不加点地完成了考卷,写成一篇《廷试策》,然后退出,静静等待着结果。
殿试后,内阁大学士传阅试卷,读到了徐阶的文章,文笔匠心独运,大家一致交口称赞,看来此科的状元非徐阶莫属了。
这时,吊诡的一幕出现了,刑部尚书林俊也拿起了徐阶的卷子,认真读了起来。随后,这位部长大人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好文章,当为状元。
得,有这句话徐阶就交待了。评语是不错,可这话实在不该由他说。因为殿试阅卷不关他什么事,更要紧的是,他跟当时的内阁次辅费宏有着不小的矛盾。
这样一来,徐阶就变成了公报私仇的牺牲品,状元也就降格成了探花。
是挺冤枉的,考试过后,照例考生要前去拜见考官。在那儿,徐探花见到了内阁首辅杨廷和,这时他的才华得到了肯定。
杨廷和对这个青涩的小子作出了预言:此子之功名,必不在我辈之下。
这是一句极为震撼的评价。要知道,杨廷和历仕四朝,是当时的朝廷第一号人物。而事后证明,这位官场高手的话的确高明。
好了,成绩优异又有领导赏识,小徐探花是前途大亮。回家之后,家人们自然也欣喜非常,还给他张罗了一门亲事。
门当户对,喜结连理,徐阶娶了一个十分中意的妻子,可谓喜上添喜。
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徐阶一下子全赶上了,比得上《西游记》里那个陈光蕊,刚点了状元,又中了绣球。正是探花易得,此景难逢。小伙子有多高兴,做梦都得笑醒。
到这儿往前就是徐阶的少年时代,虽然磕磕碰碰,有些小意外,却也是够平坦,挺得意。
日期:2013-10-11 18:49:31
官场一菜鸟
这是朝廷特准的婚假,完事儿要尽快去北京赴任,没多长时间,稍作停当,徐阶就得告别亲友,准备登舟北上。
天清一雁远,江阔孤帆迟。拜别恩师与父母,前路甘苦唯自知。
嘉靖二年(1523)九月,载着期许,一路上风声水声。徐阶来在了北京,在翰林院供职,担任七品编修。
这一年,徐阶二十一岁。
翰林院是五品衙门,长官叫做翰林学士,它集结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在进士中,一甲三人直接进入翰林院当官,被授予修撰、编修、检讨等官职,然后从二甲三甲的进士中挑选青年才俊考试,合格的就选为庶吉士,也就是见习翰林。高拱、张居正都是庶吉士出身。
翰林院的主要工作是修书撰史,考订制度文书,为皇帝起草诏书等等,类似于皇帝的低级顾问。
这些看上去没有油水的繁琐工作,却极有前途。翰林升迁很快,他们的出路,往往都是六部尚书、内阁大臣。从明英宗往后,甚至形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如内阁”的惯例。
进了翰林院,人们会把你当作储相来看待,但实际上这名头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就好比人们喜欢把大学生看成是栋梁,实际上差得远,做了翰林不过是入阁的一个基本的学历标准。
接下来,熬个几十年资历,人还没死,脸皮够厚了,心够黑了,运气还不错,差不多就能入阁了。
徐阶暂且在这片清贵之地安顿下来,用张居正的话说,翰林院是一个“敦本务实,以眇眇之身任天下之重,预养其所有为”的地方。既来之则安之,最好别感觉自己很优越,因为有的是东西要学。
日期:2013-10-12 18:59:24
已然来到了帝国的中心,这里发生了什么?是一场无比凌厉的政治风暴正席卷而来。
当年那位特能胡闹的正德皇帝已经驾崩了,大概由于玩得太过火,也没留下个接班人。自己玩够了,拍拍屁股就走人,留下一大摊子事,可愁坏了底下这帮大臣。
新老皇帝交替的这段时间,人心不稳,国家最容易出问题,我们看很多政变都是趁这时发生的。在他驾崩的三十七天里,内阁首辅杨廷和加班加点,忙里忙外,主持政府工作,他拟定诏书,革除弊政,裁汰冗员,以非凡的政治手腕迅速稳定了局面,为权力的平稳交接打下了基础。
没太子怎么办?从近支中找,“父死子继”行不通了,那就按照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来。在众皇族子弟中,杨廷和选中了血缘最近,也是最合法的一个藩王入承大统。这个幸运儿是朱厚照的堂弟。当时在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市)的兴献王朱厚熜,此时他年仅十五岁。
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朱厚熜来到北京,从小城小镇而来,稍显怯懦。
前来迎候的官员给兴冲冲的他当头浇了一盆冷水——请殿下从东安门入宫,到文华殿行劝进礼,然后即位。
听完这话,朱厚熜不愿意,甚至相当愤怒,因为他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以皇太子礼登基。这是给人家当儿子来了,不是正宗的皇帝即位!
但朱厚熜不是好糊弄的,由于父亲死的早,他从小就跟着母亲打理王府的事务,他当家很早,极富心计。
他掏出了遗诏,这是法律文件,坚持要从大明门进宫,到奉天殿(今太和殿前身)即位。
可拦路的大臣不吃这一套,他们似乎一点也不怵眼前这位未来的皇帝。一番软磨硬泡下来,大臣们纹丝不动,一时间僵住了。
“好吧,我不做皇帝了。”朱厚熜叹了口气,低声说道。
此话一出,大臣们都惊呆了,这样下去可不好收场了。经过短暂的商量,大臣们乖乖地让出了一条路,将朱厚熜迎了进去。
北京城不比原来的封地,它不仅宫室多,人心也那么复杂,一定要使出更强硬的手腕才能制服敢于挡路的人,绝不能软弱将就。登基前遇上的第一件事,给朱厚熜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日期:2013-10-12 19:04:17
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二十二日,朱厚熜登基即位,改明年为嘉靖元年,是为嘉靖帝。自此,他开始了长达四十五年的统治,并以其乖僻猜忌的性格和执政方式深深影响了三位首相的命运。
即位后,朱厚熜按照杨廷和定下的许多政策来办事,一度呈现出中兴的气象。
不久后,他要求廷臣讨论给父亲上个封号,这是个合理的要求。大臣们反响很积极,皇帝很高兴。
五月初七,礼部尚书毛澄联合文武大臣六十多名,给新任皇帝上了一道奏疏。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