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首相的故事——徐阶的隐忍、高拱的傲骨、张居正的勃发》
第5节

作者: 任平生如是说
收藏本书TXT下载
  文中旁征博引,言简意赅地说了一个内容:

  陛下您应该称孝宗(朱厚照的爹,朱厚熜的伯父)为皇考(父亲),改称您的父母为皇叔父和皇叔母,这样才合乎礼法。
  另外,奏疏的后面写有这样一句话:“有异议者即奸邪,当斩!”这句话是杨廷和加上的。
  联系前后,杨廷和的意思很明白了:前面的事我已经知道了,在这里我说了算,有谁不听话就干掉谁。
  朱厚熜傻眼了,当个皇帝把爹妈给弄丢了。少年天子终于领教到了这位幕后大佬的厉害,但他没辙,他孤身一人,这个皇帝不值钱。朱厚熜准备就此妥协,于是接下来做了以下事情:请杨廷和进宫喝茶,并大肆吹捧了一番;命太监去给毛澄送礼。

  只希望他们高抬贵手,放自己一马。
  结果毛澄把礼品原封退了回来,杨廷和倒是挺客气,不过那意思很决绝:没得商量。
  当官的敢跟皇帝叫板,自然是大有实力的。挡在朱厚熜面前的,不单单是杨廷和,而是他所代表的一股左右帝国前行的庞大势力,即以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
  下面我们来说说内阁,在明代,这是一个经常出现又十分重要的词汇。
  明朝开国以后,太祖朱元璋废掉了丞相制度,使天下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所谓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全国事务太多太杂,皇帝一个人是肯定干不完的。于是,自明成祖永乐年间,内阁应运而生。
  内阁在哪儿办公呢?在大内的文渊阁,那儿有十间房,是机密重地,闲人免进。大概位置在午门内东边,文华殿前面,文华殿就是今天故宫陶瓷馆,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不过明朝文渊阁在清初就毁掉了。
  内阁就类似于一个秘书班子,人数不多,一两人到三五人不等。大臣按入阁的先后顺序排定座次。第一位叫做首辅,第二位叫做次辅,余下几位不等,一般都是首辅说了算。
  怎么升职呢?是这样,首辅离职或死亡,就由次辅顶上。前面的没了,后面升一级。

  内阁大学士帮皇帝阅览奏章,然后将处理意见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皇帝再用红笔作批示,称为“批红”。内阁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影响皇帝决策。
  明中期以后,皇帝们越来越懒,内阁权力越来越大,票拟基本就代表了决策。我们说起的这三位,他们分别赶上、超越、盖过了皇帝,成为名副其实的首相,开创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名臣时代。
  日期:2013-10-12 19:06:32
  不过,内阁固然很牛气,有人会奇怪,传说中皇帝是金口玉言,说的话不就是圣旨吗?那当然是胡扯,大明朝是有法律的,皇帝也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按照正常程序,他的命令要经过起草、审议、执行等一系列程序才能起效。

  比如朱厚熜,他将表达自己意愿的文件下发到内阁,结果立即被原封退回,拒绝执行。内阁是有这项权利的,叫做“封驳”。
  眼瞅着被封还的手敕,朱厚熜哭都没地儿哭,可气愤归气愤,自己势单力孤,实在无能为力。朱厚熜濒临绝望了,正当这时,一封奏疏的到来,让他重新看到了希望。
  上疏者,新科进士张璁。
  张璁,字秉用,浙江永嘉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其实这位新科进士一点也不新,他二十四岁就中了举人,之后连考了七次进士。二十多年的光阴给应试教育打了水漂,终于在四十七岁时熬上了进士。

  可他成绩实在一般,才考中二甲七十名。庶吉士自然是没指望了,就地分配吧。于是张璁被分配到礼部观政,是个实习官员。本以为考中进士就前途光明了,可到现在还没捞着一份正式工作。
  当看到朝廷里这幅景象时,张璁经过激烈思考,那时宁可得罪皇帝,也不能得罪杨廷和呀。最后,他决定冒险投机一把,上疏支持皇帝,随后他的大作出现在了公众面前。
  在奏疏中,张璁全面批驳了对方的观点和例证,并大胆肯定了朱厚熜任自己父母表现的正确性,说得有理有据。
  从此,明朝著名的政治事件“大礼议”拉开了帷幕。此事波及之广,影响之深,真叫人咋舌。
  这可把朱厚熜高兴坏了,不见得张璁的理论有多么先进高端,而是他看到其中蕴藏着一个重要的契机——文官集团并不是铁板一块。可以拉拢一部分不得志的中下级官员,支持自己议礼,从而达到目的。
  就在这时,朱厚熜的母亲进京,她对迎接自己的礼节很不满意,又得知儿子受了委屈。这位未来皇太后不干了,撸袖子卷裤腿准备问杨廷和讨个说法。
  三方联合,看样子架势不小啊。可惜了,他们的对手是杨廷和,什么大场面都见过,会怕这个?于是乎,联合很快就被轻易瓦解了,方法如下:
  分别给朱厚熜的父母上封号——兴献帝和兴献后。
  分配给张璁一份新工作——南京刑部主事。

  当时,南京叫做应天府,是明朝的留都,那里设有和北京一样的中央机构。不过,除了兵部掌管南直隶与浙江、江西等省的军队,户部掌管南方各省的户籍,这俩部门有实权除外,其余各部门基本都是闲职。
  张璁被安排到这里,差不多就意味着政治生命结束,提前被养老了。
  给你一个无关紧要的名分,解决不听话的官员,高招。
  只是朱厚熜不肯罢休,要求在封号上加个“皇”字。对此,杨廷和只一招就解决了:如果要这样,那就让我退休吧。他自然不是真退休,这是以退为进,是大臣对付皇帝最低廉实用的招数。新皇帝一上台,首辅大臣就辞职,政府工作谁干?朝廷里谁还买你的帐?
  朱厚熜不吭气了,事情就此告一段落。
  有人会问,这帮人搁着正经工作不干,好好的国家也不去治理,非要为了三两个字争来夺去,莫不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不是的,要看清了,这实质上是文官集团与皇帝之间一次激烈的冲突,不存在谁是谁非的问题。什么封号啊,名分啊,都是表象,掩盖下的权力之争才是事实。

  无可奈何花落去,走你的吧,张璁悻悻地来到了南京。正在天天抱怨不已之时,他结识了一批新战友:桂萼、霍韬、方献夫等人,这些人和他一样,都是些不得志的官员。
  此后,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商讨筹划,结成了议礼派新阵营,这点力量还远远不够,去了还是打水漂。在此期间,他们拉到了一位大人物的支持,他的名字叫杨一清。
  杨一清,字应宁,成化八年(1472)进士,退休高干。看中进士的年头就知道,杨一清在朝廷里混的时候,这批官员才刚上学,他是跟杨廷和一样的元老级人物。杨一清担任过总制陕西三边军务、吏部尚书等要职,在朝廷里尤其是军队中威望很高,算得上是军方代表。这十分重要。
  这回有底气了。

  嘉靖二年(1523)十一月,由桂萼上疏,请求重新议礼。
  杨廷和看到了奏疏,他微微一笑,上疏请求致仕,这回是真心实意的。多年的劳累、争斗,他不打算再纠缠下去了,四十多年的宦海沉浮、尔虞我诈,还是选择了退出。朱厚熜顺水推舟批准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