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首相的故事——徐阶的隐忍、高拱的傲骨、张居正的勃发》
第10节作者:
任平生如是说 实践证明,一个人越早完成这三个阶段,成就越大,而大部分人一辈子也没能完成。在同龄人还停在第一阶段不敢向前时,徐阶已经走到了第三个阶段。
于人性的黑暗中寻求良知,这不正是致良知的心学吗?打个不恰当比方,现实就像是一堆牛粪,可我们偏偏要开出鲜花来,大致是这意思。
彻彻底底明明白白,徐阶打起精神,着手解决眼下的问题。
日期:2013-10-15 22:43:27
既然是利益相交,必然有薄弱的地方。找出利益链条上最薄弱的一节,用新的利益去打破它。怎么找呢?还有一句话,职责越低的,受利益自然越小。
按照这一原则,徐阶开始自上而下地捋,台面上的就不必考虑了,要买通那些人,成本太高。一个个排除,反复衡量之下,他看准了这个——里长。
这群人处于利益层的边缘,工作也就是打打掩护,出了事也不用负责。而最要紧的是,他们掌握着一项重要资源——百姓。使之以权,动之以利,必使他们尽责。
事不宜迟,徐阶即刻召集起银矿所在地的里长,要求他们配合官府,打击盗矿。
不出所料,这帮人应付性地答应一声,就准备回家睡觉了,但徐阶下面的话让他们动心了:
“有功者,官府予以嘉奖,并给予更多的财物奖励。若有阻挠者,定严惩不贷!”
于是,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多了,徐阶带人前去查办,各地里长早已发动起百姓,各家各户配合打击盗矿。对于这特殊的群众运动,衙门里不好出面阻挠,只能望洋兴叹。上面罩不住,矿霸们纷纷落网。
至此,多年的痼疾一朝解决。
知行合一,通变求是,徐阶已然明白了。
在延平推官任上,徐阶还捣毁淫祠,兴办社会,请来先生教当地百姓识字,进步,生产。他还亲自为诸生讲授心学,因病设方,随问而答,很受欢迎。
三年之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徐阶干得漂亮。
日期:2013-10-16 12:54:13
嘉靖十二年(1533),三年一次的吏部例行考核,徐阶因政绩卓异,升任黄州同知。
可算是爬出了山沟,熬出了头,徐阶还没到黄州,吏部新的任命文书就追了上来。原来浙江有一按察佥事丁忧回乡,职位空缺,就改任徐阶为浙江按察佥事,办公衙门在杭州。
明朝分全国为十三道(行省),各行省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上的行政、司法和军事。另外,在一些要冲,派有总兵镇守,类似于军区司令。
徐阶的职位隶属于按察使司,而他具体职务是提学佥事,提举浙江一省的学政,也就是分管全省学校的教育、督察。
此时的徐阶得以请假回家探亲,期间娶第二任妻子张氏。在家中逗留八天后,就赶去杭州赴任,徐阶渐渐地从低谷中走出来了。
当时的教育行当没有今天这么多油水可捞,多数官员都选择搞形象工程,迎来送往巴结上级就够了,不过徐阶例外了。
短短一年的时间,他跑遍了浙江的十一府,一州,七十五个县,大大小小的府学和县学。真正去实地考察学校环境,教官良莠,校舍优劣,学子状况。然后拟定方案查漏补缺,该整的整,该办的办。增置学田,规定学额,修缮校舍,严肃教规等等等等。领导们成天地坐而论道开大会小会,远不如以这种接地气的教育方式来办,这些颇有成效。
徐阶发扬了当年聂豹的风格,常常跟这些士子们探讨经史子集,而且他提倡修身,强调务实,力导经世致用之学,这在当地小有影响。上上下下的教育活动被调动起来,学术氛围渐渐变得活跃了。
即使不是在最好的环境里,也要十分努力地工作,徐阶是这样做的。
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轶事,是有一回工作之余,在祭拜西湖岸边的岳王庙时,徐阶意外的发现一首词,是《满江红》的词文,然后又经过多次的寻访、石碑考证。徐阶将这首词原文抄录下来,定下的原作者是岳飞(现在有争议了)。
我们今天读到的《满江红》,最早可以找到的记录,就是在徐阶的文集里。怒发冲冠,荡气回肠,是徐阶的贡献。
嘉靖十三年(1534),徐阶赶上了三年一次的乡试,由他担任浙江省的主考官,主持乡试。
乡试主考官,这是一件人人垂涎的美差,因为这样一来,所有考上举人的士子,都算得上是你的门生,是一条低付出、高收益的人脉资源。
乡试三场考完,在阅卷中间,发现有一名考生在文章中用了“颜苦孔之卓之至”这个典故。考官们顿觉眼生,都想不出这句话出自哪儿。
八股文要求根据书中的圣人之言立意,是严格禁止考生有自己的观点胡思乱写的。那圣人说过的话多了去了,谁能全知道?反正这句话在场的考官都没见过,徐阶也没见过,于是就在试卷上划了个黑杠,批了两个字——杜撰,并置之落榜。
如此处置之后,照例,凡是在卷子上有考官不良评语的,考生要到堂上“领责”,也就是去挨呲儿。
这位考生前来为自己辩护,他拿出了证据,确实是徐阶错了,《扬子法言》里有这句话,当堂把难堪推给了徐阶。
考试名次都定了,总不能临时改吧?徐阶改了。他起身承认错误,说道:“本道侥幸早中科第,并未读过此书,承蒙受教。”他表示歉意,并破格把这名考生拔为头名。
这件事被不少人津津乐道,赞扬徐阶平易近人,不摆领导架子,敢于当众承认错误等优良品质。为此,还列举了另一件事。
日期:2013-10-16 16:58:10
隆庆年间,徐阶功成身退,告老还乡,返回华亭,遍邀士绅、乡亲父老、宗族姻旧、邻里故友,大规模地宴请宾客。
酒席之间,觥筹交错。有人偷偷地将一只金杯藏在了帽子里,要顺回家,但他不知,这刚好被徐阶瞥见了。徐阶没说话。酒席快要结束的时候,照例仆人检查器具,发现少了一只金杯,这算是仆人的失职了。
于是,仆人急着要找出来。这时,徐阶拦住他,说道:“不要找了,杯子不曾少。”
没承想这人顺了东西,还喝那么多,一会儿醉醺醺东倒西歪,金杯和帽子一同掉落在地上。这时徐阶赶忙转过身去,假装没看见,又命仆人把金杯重新放回帽子里。
就这样,不声不响地被盗走了一只金杯。
以此看来,徐阶的心胸不但有宽度,还有长度。但是,在这些赞誉之外,有一个问题,徐阶除了这么做,还能怎么做?
难道让徐阶拉硬屎,厚着脸皮把人家训斥一通,然后保持原定名次?或是为了自己眼中一不值钱的物件,当众把邻里揭穿,叫客人下不来台,让他从此恨上你?心知肚明就行了,何必多说?
除非徐阶是愣头青、死心眼,否则决不会那么做。事实上,他只是做了一个最佳的选择,以他自己的方式。而这个选择背后,也不只是人们所称道的那样,它隐藏了一条重要信息,徐阶的处世为官之道。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