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首相的故事——徐阶的隐忍、高拱的傲骨、张居正的勃发》
第27节作者:
任平生如是说 少年时的戚继光通晓文史,最喜欢玩军事游戏。父亲戚景通亲自教给他读书写字,练习武艺,经常给他讲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
嘉靖二十三年(1544),父亲去世,十四岁的戚继光袭任父职,做了登州卫指挥佥事。
嘉靖二十八年(1549),戚继光考中武举。
前面在陆炳那儿说过,武举是很难考的,但似乎每个时代都有考文凭的瘾,戚继光已经有了世袭的职位,也来考了一把。他在第二年进京参加会试,不过,没有结果,因为这一年是嘉靖二十九年。
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之变。俺答逼城,朝廷一片慌乱。在北京招人守御时,有这样一条要求——各地进京参加武举的考生直接分派守城任务。
于是戚继光也没法考试了,临时派去守御京师九门,其间他两次上疏详陈守御的方略,得到了兵部领导的赏识。
这里插一段,有记载说戚继光和张居正早年就关系密切。如果是,我猜很有可能最初是在这里认识的(没有明确记载,纯属猜测)。因为恰巧此时俩人都赶到了北京,都特别关注这次事变,而之后他俩就各奔东西了,没有更好的接触机会。而且,我们从后面张居正对戚继光的信任程度看,如果不是旧相识,不会那么离谱。
最早有可能是这一年,如果这样说,两个不安分的年轻人,于国家危难之秋,结下了情谊。
忙东忙西的守城,蒙古骑兵的咄咄逼人,京城百姓的惶恐无措······戚继光第一次切身体会到国势军备的羸弱。
之后,戚继光被派往蓟门巡边。蓟州是重要军区,老兵油子很多,他们自然不把新来的年轻军官放在眼里。戚继光的主要任务是带队巡逻,根本没有实仗可打。
总该为自己找点事做做,既然打不了仗,戚继光就每天坚持锻炼身体,顺便观察边界地形和蒙古骑兵的作战风格。期间,他还读起了一本书,叫做《孙子兵法》。
戚继光读书特别有特点,叫做不老实听书里的话。他喜欢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做了各种批注,写上心得体会,比如兵法告诉说敌人佯装败退的时候,不能去追。戚继光批注:收队整军,留人搜察警戒,擂鼓追逐。
三年光阴,感觉无事可做的人也就随大流荒废了,却成就了戚继光。从后面看,戚继光的体魄,以及对倭、对蒙的基本战法,大都是在这一段时间练成的。
日期:2013-10-31 22:57:35
嘉靖三十四年(1535),戚继光调任浙江都司佥书,次年升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
在岑港之战中,各路官兵上万人围死了三千倭寇,但死活就是攻不下。明军缺乏训练,军纪涣散,以致于作战不力,实在令人无法容忍。
戚继光因此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组练新军。他要在亲自招募青壮,组成自己的军队。再后来,戚继光屡次提议,最终得到了胡宗宪的拍板同意。
嘉靖三十八年(1559)九月,戚继光招募义乌矿工和农民约有四千人,大约今天一个旅的兵力。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训练,组建成了一支名贯史册的部队——戚家军。
戚家军以训练有素而闻名,戚继光用三五人或十二人的小队,摆成“三才阵”或“鸳鸯阵”等机动阵型,以对抗单兵作战能力较强的倭寇,这样以极小的伤亡率来破敌致胜。
自此,戚继光和戚家军开始了常胜之旅。
据统计,戚家军斩首高达十余万级,攻坚、解围、迎敌、追击,而无一败绩。保证这一切的,是他们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以及东亚最先进的装备。当然,还有戚继光杰出的指挥才能。
嘉靖四十年(1561),倭寇大规模进犯浙江,人数多达一两万,骚扰地区达几十处,声震远近。
戚继光率领新军,迎击倭寇,先后在花街、上峰岭、藤岭、长沙等地大败倭寇,十三战十三捷。
按照戚将军定下的“大创尽歼”的原则,简单说就是彻底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戚家军擒斩倭寇一千四百多人,焚溺死四千多人,那戚家军累计伤亡多少呢?不足二十人。使来犯浙江的倭寇遭受毁灭性打击。
台州大捷,戚家军名震天下。
与此同时,其他将领也在宁波、温州一带与倭寇激战十余次,取得了重大胜利。浙江倭患基本平定。
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继光受命,入闽剿倭,先后荡平横屿、牛田、林墩三大倭巢,重创福建倭寇。
嘉靖四十二年(1563),倭寇纠集一万多人围攻福建仙游,戚继光率军在仙游城下大破倭寇。福建倭患基本平定。
嘉靖四十三年(1564),戚继光挥师进入广东,与俞大猷合作,歼灭了广东倭寇。
至此,为害百年的倭患彻底平定。
自抗倭以来,前后名臣名将辈出,谭纶、王崇古、唐顺之(王门弟子)、俞大猷、戚继光、刘显······他们驱逐敌寇,保卫家国百姓,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英雄。
如今抗倭结束了,这些曾经的同事袍泽,也因不同的关系际遇,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岗位。可谓是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
日期:2013-11-01 13:05:15
黎明前的忍耐
对于严嵩来说,这几年真是不错的年头,整倒了许多弹劾自己的人,罢免了一批又一批不听话的言官,连骨头最硬的杨继盛也整死了。人们噤若寒蝉,严嵩的势力随之达到了顶峰,他相信将会是严家一党的天下,什么道德,什么法律,统统都是狗屁。
什么事都不该做过了头,风光尽头是悬崖,当权势达到顶峰的时候,就只剩下一条路——物极必反。
当时北京城里城外,街头市集的百姓都称呼严嵩爷儿俩是什么呢?“大丞相”和“小丞相”。这真恰如其分,这些街头流行语最能体现时下的情况了。
要知道,自明代废除丞相,而之所以会把他们父子合称为丞相,是在说明一个现象级问题——严嵩父子弄权,举世之人皆知。
这就有些不像话了,你知道,嘉靖虽然不喜欢办公事,却是个权力欲极强的家伙,对这种侵权行为几乎是零容忍。这些风言风语刮到了嘉靖耳朵里,使他的心态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具体在史书上是这样一句话:嵩握权久矣,遍引私人居要地。帝亦浸厌之,而渐亲徐阶。
简单说来,就是严嵩做大做强了,嘉靖稍感不安,渐渐亲近起徐阶来。而且,一向善于观察嘉靖动向的严嵩,并没有察觉。
嘉靖偶尔找徐阶聊天,喜欢问起他一些军事国防上的问题。
比如,倭寇大肆蹂躏东南的时候,嘉靖多次问起徐阶怎么看,怎么办。徐阶不针对这个那个任何人,不说些有的没得闲言碎语,只是强调东南是财赋重地,并陈述倭寇的祸害,支持胡宗宪,力主用兵。
比如,多年来边关的粮饷缺乏,士兵为国卖命却吃不饱饭,戍卒饥苦。而京城的粮食每年都吃不完。徐阶就提议,收京畿的粮食几十万石,自居庸关运抵宣府,自紫荆关运抵大同,先补给边关,稳定军心,解决官兵的吃饭问题才要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