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宋——蒙宋金三国战记》
第28节作者:
英雄旗主 这一来,赵范不禁也对北军起了疑惧,便于次日早上召王旻进见,想要把昨天晚上北军作乱的事情问清楚,但王旻哪还敢来,立即带兵作乱,开始纵火烧城,赵范闻讯大惊,急忙命北军主将李伯渊前去平叛,没想到李伯渊也随之叛乱。赵范只得又命李虎出兵镇压,谁知李虎的士兵不但不平叛,还跟北军士兵们一起放火烧城,趁机劫掠财物,连李虎也弹压不住。这一下,襄阳彻底乱成一团,赵范再也不敢留在襄阳了,急忙带着李虎等几名亲信,开西城门逃往荆州(今属湖北),连制置司大印都忘记了拿。
随后,王旻等人开城向蒙军投降,“城高池深,甲于西陲”的襄阳就这么轻易落入了蒙古手中,当时城内尚有官民四万七千有余,钱粮不下三十万,弓矢器械二十四库,也全部落入蒙军手中。蒙军进城之后就大烧大抢,使襄阳从此“一旦灰烬,祸至惨也”。(3)
襄阳在南宋号称“天下之脊,国之西门”,一旦沦陷,京湖战场门户洞开,整条长江防线也面临着崩溃的危险。这是因为在中原与鄂州之间,或因大山相隔,或因水网纵横,通道都很狭窄,不适合大军通行,但在襄阳这里,因为有汉江这条长江最大支流存在,就有了水运之利,如果从这里登船,就可以直达鄂州江面,而在这条通道的后面,虽然还有郢、复等州,但因为汉水的江面逐渐开阔,所以这几州都不具备控扼汉水、阻挡蒙军的能力,只有襄阳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说如果襄阳不失,鄂州就不会轻易受到攻击,长江中游防线就仍然稳固,如果襄阳一旦丢失,鄂州前方则无险可守,蒙军从这里上可以攻川蜀,下可以达江淮,整条长江防线就全面崩溃的危险了。
幸亏这是蒙古对南宋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仍处在一个摸索的过程,对襄阳的重要性还没有完全认识到,所以在唾手得襄阳之后,只是将此处的财产、人口一掠而空,然后就撤军了,只留宋军降将游显留守襄樊,这就给南宋方面留下了一个宝贵的可乘之机,使他们后来还有机会重新构筑长江防线。否则,南宋灭亡的时间就很有可能会大幅提前了。
(1)见彭大雅《黑鞑事略》
(2)见《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五《赵范传》
(3)见《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五《赵范传》
日期:2010-06-05 10:30:44
看静听之松涛和伊利丹的兄弟关于南北人才的分析,我也说一下自己的看法,一般来说,南方出文士,北方出武将,历史上大多如此,但这主要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我国古代的敌人多来自北方,南方相对稳定,所以南方人的出路在读书,而北方人又有自卫的压力,所以大致形成了这种格局,但是也不能认为南方人打仗就不行,历史上很多有名的将领都是南方人,比如说项羽就是很典型的代表,当然南宋中后期,可以称得上名将的人就不多了。
日期:2010-06-05 10:33:26
第二节 火杀成都
就在蒙古进军襄阳的同时,西线战役也同时打响。
公元1235年八月,西路蒙军主力自凤州(今陕西凤县)出兵,迅速攻占了河池(今甘肃徽县),然后进逼南宋西部重镇沔州(今陕西略阳)。此时,这里还残留着一支金国余部,由金国巩昌总帅汪世显率领,“统郡县数十,胜兵数万”,(1)还算是一股较为强大的势力。
据《元史。汪世显传》记载,汪世显的祖上是汪古部人,早年迁徙内地,因此简称姓“汪”,不过这种说法不太可信,因为汪古部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在金国时期与蒙古一样,都被统称为“鞑靼”,早在蒙古建国前,汪古部就一直是成吉思汗的坚定盟友,蒙古建国后,成吉思汗还与汪古部的首领结为世代姻亲,两家关系非常紧密,如果汪世显真是汪古部的后裔,恐怕早就向蒙古投降了。
汪世显应该是生活在金国的汉族人,他本人也一直在金国为官,曾历任同知平凉事、陇州防御使、镇远军节度使、参谋帅府机务等职,最后被提拔为金国的巩昌便宜总帅。金国灭亡之后,汪世显由于找不到组织,所以很想回到祖国的回报,曾多次向南宋请求内附,四川制置使赵彦呐对这件事非常重视,也曾多次向上级部门请求接纳,但当时的宰相郑清之认为汪世显在政治上靠不住,收留他还容易引起蒙古人的不满,因此始终不予同意。蒙古大军到来之后,阔端派人过来招降,汪世显考虑了一下,认为既然南宋不肯接收,转投蒙古也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于是就答应下来,受降那日,阔端问他:“金国都已经灭亡这么长时间了,你这是在为谁防守啊?”汪世显十分肉麻地回答道:“哪边都有大军从这里经过,我也不知道该投降谁,只有殿下仁武不杀,所以这才向您投降。”(2)马匹拍得非常到位,阔端果然闻言大悦。
汪世显久处川陕地区,对此处的山川地貌和边防将领都了如指掌,他投降蒙古之后,急于给新主子立功,便自告奋勇请求充当急先锋,这样的要求阔端没理由不准,便命他带本部兵马攻打攻打大安军(今陕西省宁强县阳平关镇),又自率大军攻打沔州。当时沔州守将高稼,为人果敢忠毅,此前就曾与蒙古多次作战,并以战功卓著而名闻当地,远近百姓都来归附。高稼在阔端到来之前,就很慷慨地对四川制置使赵彦呐说道:“今日之事,有进无退,若能前进一步占据险要之处,就能以身捍卫蜀地。如果仓惶退兵,撤守内地,使敌人长驱而前,蜀事去矣!”(3)
四川制置使赵彦呐听完大声赞叹道:“此吾志也!”可惜说完之后掉头就跑,把高稼扔下独自守城,结果毫无悬念,沔州被蒙军轻松攻破,高稼当场阵亡,这座号称“西陲用兵之门户,屏障巴蜀之蜀口”,就这样轻易落入了蒙军之手。
沔州失陷时,赵彦呐还没有跑出多远,消息传来后,赵彦呐急忙率军退至青野原(今甘肃徽县东南70里花屏山之阳),但紧跟着就遭到蒙军包围,情况万分危急。多亏正屯兵于七方关的曹友闻觉悟高,闻讯便对手下人说道:“青野为川蜀咽喉,若失,蜀将不保。”于是立即与弟弟曹友万分头带兵杀入青野原,与赵彦呐三军合力,这才将蒙军击退。
曹友闻为当世名将之一,他本人是北宋开国元勋武惠王曹彬的十二世孙,同时又是正牌子进士出身,像他这种既有来历、又有出身的人,历来都是宋朝官场上最吃香的那一小撮儿人,人称“天之骄子”,只要不得罪人,保证步步高升,没有必要跑到战场上去当武夫,可是曹友闻胸怀大志,不甘心躺在祖宗功劳簿上吃老本,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毅然弃笔从军,靠一刀一枪的真本事为自己挣来功名。
南宋宝庆二年(1226),曹友闻中进士后,被授为绵竹县尉,次年又改任天水军教授,他赴任的同时,成吉思汗正在带兵围攻西夏国都中兴府。当时虽说中兴府还没有被攻破,但也只是个时间问题,西夏已无法摆脱亡国的命运,成吉思汗心情非常放松,中间搂草打兔子,派出一支军队进入了南宋辖境,一举拿下阶州(今甘肃武都东),并包围了天水军(今属甘肃),这时曹友闻还没到任,天水军是否丢失都跟他没有半点关系,他完全可以原地返回,但曹友闻临难不苟,毅然单枪匹马闯入了军城,与守臣张维一起组织兵民布防,好在没过多久,成吉思汗就病逝于六盘山,蒙军只好撤退,军城就保全了下来。此事过后,四川制置司为表彰曹友闻的功绩,特地绣了一面“遍身胆”的大旗颁授给他。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