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宋——蒙宋金三国战记》
第32节

作者: 英雄旗主
收藏本书TXT下载
  蒙军连续两年受阻于淮南,其中的原因很多。首先是蒙古的兵力不足,窝阔台为了完成成吉思汗未竟的事业,所以就在宋蒙开战的同时,又向西方派出了一支远征大军,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子西征”。为了确保这次西征的胜利,窝阔台做了最充分的准备,西征主帅是成吉思汗的长孙、术赤长子钦察国王拔都,前锋由蒙古名将速不台担任,蒙古四大汗国内的长子长孙全部从军,率领的也都是蒙古最精锐的部队。最终,这次西征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直打到了多瑙河流域才停止前进,但由于蒙古在西线上投入的兵力过多,则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南征的实力。

  其次是蒙军不太适应江淮地区的作战条件,而这里恰巧又是南宋防御的重点部位,一直都是国内精兵猛将的集中地,而在这场战争中,孟珙、杜杲、余阶等一批优秀将领,又都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成功地阻挡了蒙军南下的步伐。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蒙古对灭亡南宋的战略构思出现了偏差。在蒙古人眼里,如果想灭亡南宋,就要经淮南过长江,直接制南宋于死地,却没有认识到整条长江都是南宋的生死线,蒙古只要能控制住其中一处,就足以将南宋推入死亡边缘。其实早在宋蒙两国之战刚刚打响时,蒙古就已经攻克了襄阳和成都,如果那个时候他们能再进一步,就很有可能夺取鄂州和夔州(今重庆奉节东),抢占长江中上游的制高点。可是蒙古对此明显认识不足,所以在得到襄阳和成都之后,并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这就给南宋方面重新构筑防线提供了机会。

  蒙古攻占成都之后,就火杀而去,没有派兵留守,得到襄阳之后,也是在焚掠一空后即告撤军,只留南宋的降将游显在这里驻防,显然是没有给与重视。而南宋方面对襄阳的重要性却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当宋军在两淮地区连续击退蒙军之后,就有心从蒙军手中夺回襄阳,重新构筑荆襄防线。
  公元1238年十月,宋理宗将孟珙升为京西湖北路制置使,正式命他率部收复襄阳。宋理宗将收复襄阳的任务交给孟珙,应该是个明智的选择,而在蒙古大军已经北撤的前提下,收复襄阳对于孟珙来说也并不困难。孟珙是当年十月接到的命令,到次年正月就已经进了襄阳城里,随后又派兵收复了光化军、蔡州,轻轻松松就把边境线恢复到宋蒙开战前的状态。

  不过,孟珙心里非常清楚,这么轻松就收复襄阳,并不代表宋军有多么的强大,而是因为蒙古根本就没把襄阳看在眼里,不过总有一天,蒙军将会认识到襄阳的重要性,到时又该如何将襄阳守住,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他踏入襄阳之后,就马上给朝廷上表称:“取襄阳不难而守难,并不是因将士不勇、车马器械不精,而是因为力量不足。襄阳为根本之地,与其等敌来之后再派兵救援,不如先派大军驻守,上兵伐谋,此不争之争也!”(2)

  此时孟珙的老上司史嵩之刚刚被拜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两淮、四川、京西湖北军马,孟珙上面有人好办事,没过多久,朝廷就把报告批了下来,完全同意他的主张,于是孟珙就以蔡、息两州的降兵组成忠卫军,以襄、郢两州的“归正人”组成先锋军,作为对襄阳兵力的补充。尽管因受财力所限,朝廷对襄阳的投入,还远远达不到孟珙的要求,但不管怎么说,从这时起,襄阳就开始逐渐恢复了元气,又经过多年的建设,襄阳终于成为了一座兵精粮足、城高池深的坚固堡垒,在后期的宋蒙战争中,发挥出极其突出的作用。

  孟珙收复襄阳,对南宋重建防线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但蒙古方面对此明显是认识不足,既没有在孟珙进入襄阳前出兵增援,也没有在这之后派兵争夺,而是又把战争的矛头指向了四川,准备攻占长江上游的咽喉要道夔门,从这里打开通往长江中下游的道路。
  公元1239年秋,蒙古大将塔海、秃雪率兵号称八十万,再度杀入四川,并迅速推进到了川东,攻破开州(今重庆开县),抵达万州(今重庆万县)长江北岸。宋军急忙屯兵于长江南岸,防止蒙军渡江,谁知蒙军已经学会了使用计策,先在万州长江北岸列出大批船只,做出了一副强行渡江的姿态,又命汪世显在上流设下伏兵。次日,蒙军开始渡江,宋军出动数百艘战船阻拦,汪世显则率领伏兵乘小船直接冲入宋军的船队,顿时将宋军水师杀得大败,蒙军顺势将宋军追击到川东重镇夔州(今重庆奉节),直逼夔门,其余蒙军则从万州渡过长江,沿南岸急速向夔门挺进。

  夔门是长江三峡的西大门,刘备托孤的白帝城就位于夔门之侧,蒙古如果攻克了夔门,就等于打开了通往下游的门户,形势万分危急。当时孟珙的哥哥孟璟正任湖北安抚副使、知峡州(今湖北宜昌),急忙向孟珙求援。孟珙闻讯立即带兵沿长江西进,并在归州、巴东(今属湖北)一带设置防线,锁住了长江三峡的大门口,蒙军屡次强攻,孟珙兄弟奋力抵挡,终于在归州(今湖北秭归)战胜了蒙军,与此同时,孟珙的部将刘义也在巴东取得了胜利,蒙军见无法冲破长江天堑,只好于公元1240年初,沿长江两岸向西撤军。到涪州(今重庆涪陵)时,汪世显在长江上搭起浮桥,接南岸的蒙军撤回北岸,蒙军这次渡江行动即宣告失败。

  蒙军抢占长江上游的计划虽然没有能够得逞,但这毕竟是自宋蒙开战以来,蒙古第一次渡过长江,不禁令南宋君臣又惊又怕,所以蒙古刚一撤军,宋理宗就将孟珙任命为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让他重新构建川东防线,此时孟珙仍然担任着京湖安抚制置使,所以其实他是一人兼任两大战区的主帅,这在宋朝历史上还是不多见的,也足以看出南宋朝廷对他的倚重。

  孟珙对打造川东上游防线,也有着很高深的见解,他奏请朝廷,准备设立三道防线,第一道设在川东的涪州、万州,第二道设在湘西北的鼎州、澧州,第三道则设在湘西南的辰、靖及广西的桂州一带,按照这种构思,其实就已经考虑到蒙军从云南、广西迂回进攻湖南的可能性,确属远见卓识。宋理宗对此也深表赞同,为了能更有力地支持孟珙的工作,宋理宗还特地撤销了四川宣抚司,将孟珙任命为京湖安抚制置大使兼夔州路制置大使、本路屯田使,这样四川制置司就只管利州、潼川府、成都府三路,四川成了三川,剩下的一川被纳入了孟珙的直接管理下。

  蒙古南侵四川再度受挫,说明两国已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平衡,蒙古虽然兵强马壮,但由于主力大军正在西征,加上又不熟悉水战,所以拿南宋始终没有太好的办法,在其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蒙古明显对南宋加大了恐吓的力度,而出兵的规模却降得很低,但是效果仍然不好,因为南宋君臣对和谈的兴趣不大,蒙古先后派出了王檝和月里思麻两拨使者,但宋理宗根本就不见,王檝被挡在沔阳(今湖北省仙桃),因进退不得,在几年之后客死在宋境。月里思麻就更惨,来到南宋之后因出言不逊,直接被送往长沙飞虎寨,关押了三十六年,好容易盼到南宋灭亡,可他又被毒死。

  在军事上,蒙古也没有能够取得任何进展,刚在蔡州屯好军粮,就被孟珙派人给烧了,又想在汴京建造战船、训练水师,可刚把材料准备好,大将余阶就率兵沿淮水进入黄河,一直打到归德府、屡获胜捷,把沿途蒙军搜集来的造船材料统统毁坏,又对蒙军的士气造成了一次沉重的打击。
  而蒙军主动出击的频率变得越来越低,规模也越来越小,只有公元1241年秋,因为南宋扣住了蒙古使臣月里思麻,蒙古气愤不过又派察罕率大军攻打两淮,可在安丰军城之下,又被淮东提刑余阶、知安丰军王福等部人马挫败,随后进攻真州,仍然不克,这时后方又传来蒙古大汗窝阔台病逝的消息,察罕急忙撤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