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宋——蒙宋金三国战记》
第41节

作者: 英雄旗主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本来余阶上奏病情时,还不知道朝廷已将自己调走,但由于宋理宗是在发出庚牌后的第十六天才接到余阶的奏章,所以竟使他误以为是余阶称病不朝,顿时大惊,急忙将余阶升为资政殿大学士,并向余阶许愿称,等他回京之后,所享受的福利待遇可以参照宰相的标准,然后又将前临安府尹余晦火线提升为四川制置使、知重庆府兼四川总领财赋,让他去四川接替余阶。

  余晦资望浅薄,又从未主持过边事,这样一步就被提升为蜀帅,不但时论为之大哗,就连余晦本人都连连推辞,认为自己无法担当这么重要的职务。但由于宋理宗误认为余阶是抗旨不朝,俗话说“臣疑君则反,君疑臣则诛”,所以宋理宗生怕余阶已起了反心,所以也就顾不上余晦到底有没有这个能力,只想让他尽快去四川把余阶换回来,以免造成大乱。

  余阶在四川听到这个消息后,知道宋理宗已经开始怀疑自己了,回去之后肯定要受迫害,他这个人的性格过于刚烈,不愿回朝接受刀笔吏的询问,于是“一夕暴下卒,或谓仰药死”,宋代知识分子记述习惯讳笔,凡是公卿横死的一律记为“暴下卒”,其实余阶就是服毒自尽了。
  余阶的下场非常凄惨,在他死后,余晦继任蜀帅,此人毫无才能,只认准一件事情,就是既然朝廷认为余阶不对,那么把余阶做的事情反过来也就应该不会错,所以上任之后就尽反余阶所为,结果不满一年,就把四川的大好局面搞了个一塌糊涂,先是在紫金山(今四川盐亭县北十五里)筑城遭到蒙军袭击,折损士卒不可数计,随后又逼反了隆庆府(原为四川剑阁,后移至苦竹隘)守将南永忠,不久又丢失了川北要地阆州(今四川阆中),屡次丧师辱国,跟余阶在位时的捷报频传正好成了鲜明对比。宋理宗迫于舆论压力,只好将余晦免职,但为了掩饰自己用人不当,反倒把责任扣到了余阶的头上,说余阶镇抚无状,兵苦于征戎,民困于聚敛,并以此给余阶定下了罪名,将他的家产全部抄没,然后又要余阶之子余如孙拿出家财犒军。

  这明显就是在整人了,因此宋朝虽然是专制社会,但也是有法可依的,余如孙既然已经成家立业,他的财产就与余阶没有关系了,余阶又没被判株连,没道理让他的儿子拿钱赎罪,可即便这样仍不算完,又有人捕风捉影地说余阶给儿子取名为余如孙,是“生子当如孙仲谋”之意,明显是在自比曹操,这是个很严重的政治问题。余如孙只好忍气吞声地将名字改为“余师中”,但仍不能免祸,后来还是被奸相贾似道所杀。可怜余阶一世英雄,到头来竟落得这样一个下场,不但没能保全自己,还把儿子的性命也赔了进去,实在是令人心寒齿冷。

  从窝阔台死一直到蒙哥即位,总共间隔了十余年,时间不可谓不充足,可宋理宗非但没有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去励精图治、提升国力,反而一个劲儿地给自己拆台,把孟珙活活气死,将余阶活活逼死,这是南宋王朝最有力的两根台柱,可宋理宗却毫不留情地将其全部摧毁,如此是非不清、敌我不明,南宋的国祚又岂能长久?
  (1)见《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五《余阶传》
  (2)李宗勉生年不详,但他是开禧元年(1205)年的进士,嘉熙三年(1239年)才被拜为宰相,应该不会低于六十岁。
  (3)以上内容见《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一《孟珙传》
  日期:2010-06-17 12:40:41
  第九章 千里戎征——蒙古的斡腹之行

  第一节 蒙军长征
  公元1251年,蒙哥登上了大汗宝座,这也标志着蒙古对外扩张的战车又将开足马力。
  蒙古自建国以来,就极度热衷于发动对外战争,这主要是因为蒙古人虽是天生的战争能手,但没有经济头脑,连赋税都不会收,甚至还曾把天下赋税包给商人经营,可见其制度建设上的混乱。蒙哥即位之后,将赋税改由国家征收,不再让那些奸商白占便宜,但税额定的又比较低,据《多桑蒙古史》记载,蒙哥有一次召集群臣开会讨论征税之事,众臣都说民间疾苦,赋税太重,请求从轻征收。蒙哥表示同意,于是就将河中地区的税率定为富人每年七个第纳尔,穷人每年一个第纳尔,而中原百姓的丁税为一到十五个金钱不等,除此之外,一切杂税全免,什么国税、地税、增值税统统不予收取。由于当时百姓的生活状况和物价水平难以具体掌握,所以单用“第纳尔”和“金钱”来测量蒙哥时代的税率并不直观,但蒙哥规定牧区的税率为每百头牲畜征收一头,不满百头则不予征收,(1)这就看得很清楚了,蒙哥的税率其实是逢百抽一,在中国历史上,正税多为十到十五抽一,除此之外,还要加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杂税和劳役,可见蒙哥定下的税率是非常低的。不过,尽管轻徭薄赋有利于缓解民间疾苦,但这么低的税率,又很难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更难以满足贵族们的奢侈生活,所以就只能出去掠夺。

  蒙哥登基之后,就积极筹划对外扩张,此时蒙古的边境线与窝阔台去世时变化不大,南线仍与南宋为邻,按长江流域划分出三大战场,基本维持原貌;东线与高丽小国为邻,蒙古此前就曾多次对其入侵,最近一次发生在公元1247年,后来由于贵由大汗的去世,该次入侵半途而废,没有能够取得多大的进展;西线上主要对手还有两个,即由亦马思因派统治的木剌夷(在今伊朗境内)和由哈里发统治的报达(今巴格达),南亚古国印度也在这一线上;以上三线都有敌人存在,只有北线由于挨着拔都的钦察汗国,那里蒙哥管不着,因此不是战争的方向。

  蒙哥是个雄心勃勃的人,即位仅仅一年,就决定发动大规模的对外侵略,并准备采取三线开花的策略,同时入侵所有的邻国。公元1252年七月,蒙哥命忽必烈南征大理,准备绕过长江天堑,从背后打开南宋的大门,又命诸王秃儿花、撒立征印度,弟弟旭烈兀西征木剌夷、报达,并于当年十月命宗王也古东征高丽,这样蒙古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就全面打响。

  关于蒙古此次东征高丽、西征木剌夷、报达、印度等国的经过,由于不在本书的范围之内,因此不予展开,但对忽必烈南征大理国的经过,则必须要详细阐述,因为蒙军的这次行动,既与宋蒙两国之战密切相关,又堪称是古代战争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壮举。
  忽必烈生于公元1215年,是拖雷和唆鲁禾帖尼的第四子,蒙哥大汗的同母弟。此人素来胸怀大志,从年轻时起,他就怀着“思大有为于天下”(2)的远大理想,并一直为此付出努力。据现存史料分析,忽必烈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跟中原知识分子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并将大批俊杰收为己用。
  公元1242年,忽必烈征召汉地高僧海云禅师来漠北讲传佛法,并向他请教“佛法中有安天下之法吗?”海云禅师是中原佛教领袖,此人一向不甘寂寞,与政界人士往来密切,还曾在金宣宗时被赐号为“通玄广惠大师”,至少相当于现在的厅局级长老。对于忽必烈的问题,海云禅师并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劝他广招豪杰,选贤任能,庇护百姓,并在返回中原之时,把自己的徒弟刘秉忠推荐给他。

  这个刘秉忠并不是普通人,他本是邢州人士,出身于金国“世代簪缨”之家。金国灭亡后,刘秉忠曾在邢台节度府做过一段时间的令史,不过没干多久,就突然投笔长叹道::“吾家累世衣冠,岂可为刀笔吏乎!丈夫不遇于世,当隐居以求志耳。”(3)然后就出家当了和尚。从表面上看,刘秉忠出家是因为看不起本职工作,其实也不见得,因为就算刘秉忠不想做刀笔吏,也没有必要非去出家不可,显然他混进僧人队伍是另有所图。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