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宋——蒙宋金三国战记》
第42节

作者: 英雄旗主
收藏本书TXT下载
  拖雷死后,窝阔台把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封给了唆鲁禾帖尼作为食邑,而唆鲁禾帖尼对佛教很感兴趣,时常将征召一些僧人为她讲法,这样中原僧人集团就有机会与她接近,估计刘秉忠出家的真正目的,就是想走这条捷径与蒙古高层建立某种联系。
  刘秉忠博览群书,天文地理、奇门遁甲样样皆能,尤其是精通易经,有很深的玄学基础,所以出家之后,他很快就从僧人队伍中脱颖而出,海云禅师听说禅宗出了这样一个人才,内心十分振奋,便主动将刘秉忠收为弟子,并趁应召之机,将他推荐给忽必烈。从此刘秉忠就留在了忽必烈身边,向其详细阐述蒙古旧制的弊病,主张建朝省、立法度、定官制、调赋税,全面推行汉法。

  忽必烈与刘秉忠相识的时候,年仅二十七岁,正是求知欲最强的时候,听完之后觉得大长见识,从此一心倾慕汉法,并开始大肆招揽人才。其后十余年间,姚枢、杨惟中、许衡、张文谦、刘德辉等大批儒者和理学人士纷纷投入忽必烈的门下,为日后忽必烈集团的崛起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公元1251年,蒙哥当上了蒙古大汗,忽必烈也水涨船高,受命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全权处理中原事务,此时谋臣姚枢就劝他说道:“自从宋蒙战争开打以来,蒙军只知道烧杀抢掠,大搞三光政策,搞得南方汉人闻风丧胆,宁死不肯投降,所以效果一直不好。为了能尽快将我的祖国消灭掉,我建议还是应该改变策略,派兵分屯要害,一边组织耕作,一边与我的同胞们作战,等粮食准备充足了,再对我的祖国发动全面的战争。”(4)

  忽必烈对此完全赞同,便先后设置了河南经略司和陕西宣抚司,沿宋蒙边界线修筑城池寨堡,部署重兵,扼守要害,开始屯田积粮,做长远打算。这一手非常缺德,因为蒙古人打仗有就粮于敌的习惯,从来不多带粮草,而蒙古对汉地的建设又没有给与应有的重视,使大军的辎重无法在河南、陕西等地得到补充,这样一旦战事受阻,势必不能长久,难以支撑跨年度的连续作战,只能像候鸟一样秋来夏去,抢完就走,还不会对南宋造成致命的伤害。可是蒙军一旦在宋蒙边界上建起后勤基地,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蒙军从此就可以在边境线上长时间驻留,不必再往返奔波,对南宋造成的威胁必然大增。对此,宋理宗也有清醒的认识,他曾多次指示宋军主动出击,破坏蒙军的筑城行为,可是宋军的战斗力毕竟不如蒙军,所以效果并不理想,只能延缓蒙军的筑城进程,却无法阻止蒙军的筑城行动。

  不过,尽管蒙古调整了作战思路,但毕竟内乱的时间过久,南宋已趁机对三大防线进行了全面的加固,其中江淮防线一直是南宋防御的重中之重,也是对蒙军防御最成功的地方,不必再说。而在忽必烈受命经略中原之时,南宋的四川安抚制置大使余阶还未被逼死,所以南宋的四川防线也固若金汤。此时南宋的京湖制置大使孟珙虽然已在几年前去世,但南宋在公元1250年三月,命广西安抚经略使李曾伯转帅京湖,此人既有名望,又有才干,上任一年内,就将襄阳、樊城两座要塞修浚完毕,当时京湖制置司所辖人马达九万六千余人,堪称兵精粮足、城高池深,自然也不好对付。

  南宋的三大战场如此稳固,令忽必烈感到有些束手无策。为了能尽快将南宋灭亡,忽必烈一颗狼心,两手准备,一面在宋蒙正面战场上修城筑堡,为日后大举伐宋做好准备,同时又提出了一个十分大胆的战略计划,有意避开南宋严密防守的正面战场,实施大规模的斡腹行动,即穿越四川西部的吐蕃地区,消灭南宋背后的大理国,然后再从大理出发,向南宋的腹地发起直接攻击。

  所谓“斡腹”,顾名思义,就是绕过敌人正面防线、转攻敌人最柔软处的一种战术。这种战术的灵感来自于蒙古以往的狩猎活动,其要领就是对猎物实施前后夹击、围追堵截,后期引入到实战当中,并曾多次得到运用,例如公元1231年末,拖雷为避开金军重兵布防的黄河天堑,便强行率军假道宋境直插中原,并在三峰山击溃了金军主力,此战堪称是斡腹战术中的经典战例。除此之外,斡腹战术还在蒙军西征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蒙军以骑兵为主,在平坦空旷的欧亚大陆上来去如风,经常长途奔袭、迂回作战,屡屡将西方的重装骑兵打得溃不成军,其辉煌的战绩可谓是空前绝后。

  不过,尽管“斡腹”战术已被蒙军成功运用了多次,但想“斡腹”大理却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蒙古和大理并不接壤,蒙军要想实施这一计划,就要绕过四川西部,穿越吐蕃控制的藏区,爬雪山、过草地,飞渡金沙江、大渡河等天堑,迂回数千里,才能到达大理国。这段路程非常险恶,实为古人眼中的不毛之地,当时没有飞机坦克,长途跋涉全靠人马脚力,在这么远的距离内,蒙军不但要与敌军作战,还要战胜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克服粮饷乏运的客观条件,应对不可预测的突发风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落得损兵折将,甚至是全军覆没的下场,可见这实际上是一次前途叵测的军事冒险。

  其实早在窝阔台去世前,就曾派出一支军队绕过四川西侧,开辟进入云南的路线,但因窝阔台于不久后去世,此事也就不了了之。其后几年,蒙军也曾数次试图向大理进军,不过由于此时蒙古的政局不稳,没有能力集合重兵出击,所以这些军事行动多以探路为主要目的,终究没有结果。直到公元1252年六月,忽必烈回漠北觐见蒙哥大汗,正式向他提出准备斡腹大理,对南宋实施前后夹击的计划,并得到了蒙哥的批准,终于使这次规模空前的宏伟计划付诸于行动。

  (1)见《多桑蒙古史》第二卷第五章《蒙哥时代》
  (2)见《元史》本纪第四《世祖一》
  (3)见《元史》列传第四十四《刘秉忠传》
  (4)见《元史》列传第四十五《姚枢传》
  日期:2010-06-18 07:21:09

  第二节 千秋伟业
  公元1252年七月,忽必烈辞别蒙哥返回漠南,并于当年九月率军离开金莲川(今河北省沽源县境内)大本营,向西南缓缓而行。
  蒙哥对这次南征非常重视,特意把老将速不台之子兀良合台配给了忽必烈,又传命从蒙古东、西路大军每十人中抽出两人拨给忽必烈指挥,给忽必烈组建了一支人数多达十余万的大军。当年底,忽必烈渡过黄河,并于次年初驻军于宁夏六盘山,等待征召的诸路兵马来会。
  忽必烈这次南征的目标国大理,是五代后唐年间,由白蛮人段思平所建立的南疆小国,因定都于大理(今属云南),故称大理国,其统治范围包括今天云南全省、广西、贵族西部,四川南部,以及缅甸、老挝、泰国的部分领土。大理国土面积狭小,境内多民族混居,国内各种矛盾十分尖锐,加上国王段兴智善良柔弱,大权已控制在权臣高祥、高和手中,国势日渐消沉,根本无法与强大的蒙军相抗衡,因此忽必烈此次南征的困难不在于作战本身,而是在于如何才能顺利到达?

  蒙古与大理并不接壤,中间隔着南宋控制的川蜀地区,由于在忽必烈受命南征之时,余阶还没被逼死,南宋的川蜀防线阵势严整,很难轻易突破,所以蒙军如果想到达大理,就只能绕行极为艰险的吐蕃之境。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