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宋——蒙宋金三国战记》
第52节

作者: 英雄旗主
收藏本书TXT下载
  (3)见《忽必烈即位诏书》,载于《元史》本纪第四
  (4)见《元史》列传第四十六《商挺传》
  日期:2010-06-25 12:02:19

  第二节 南下平叛
  阿里不哥投降之后,得到了忽必烈的宽宥,并在一个月后就因病而死。关于阿里不哥的死亡原因,几乎所有的史料都认为是疾病,但这种说法显然难以让人信服,因为如果阿里不哥的身体状况已经糟糕到这种程度,他又何必向忽必烈投降呢?另外,史载阿里不哥投降之后的认罪他度十分不好,忽必烈问他:“弟,吾与汝谁是谁非?”阿里不哥回答道:“昔者我是,今者汝是。”(1)后来问罪之时,阿里不哥又对部下百般包庇,把所有的罪名都揽在自己身上,实在揽不下来的则推给了阿兰答儿,当时阿兰答儿已经战死,无从追究,这明显是一种抵赖的行为,自然不能令忽必烈满意。其后,忽必烈下令处死了阿里不哥手下的十名将领,又因为不想担负杀弟的恶名,所以将阿里不哥释放。可是一个月后,阿里不哥就突然死去,名为暴病身亡,但真实的死因也就只有天知道了。

  阿里不哥的失败其实是历史的必然,因为阿里不哥代表的是蒙古保守派的势力,他虽然很讲义气,但头脑简单、性格残暴、眼界又不够开阔,对外不能团结友邻,对内缺乏发展经济的手段。自从开战以来,阿里不哥始终都处在一种四面受敌、物资穷匮的困境内,手下将领和士兵们的生活状态和福利待遇每况愈下,导致人心离散,失败已不可避免。其实忽必烈早有能力将其消灭,只是因为就在与阿里不哥交战的同时,盘踞在山东地区的李璮趁机叛乱,迫使忽必烈分兵征讨,这才使阿里不哥多活了两年。

  李璮是金国末年,活跃在山东地区的红袄军领袖李全、杨妙真之子。前文曾经说过,金国末年时,红袄军在山东地区声势浩大,势力范围几乎囊括了整个山东,所以在他归附南宋之后,金国曾有“宋人以虚名致李全,遂有山东实地”之说(2)。李全在历史上曾主动向南宋请求归附,驻军于楚州(今江苏淮安),替南宋把守两淮门户,但他本身并不是宋人,对南宋缺乏忠诚度,之所以替南宋抵御金国,只是为了得到南宋方面的粮草,等于是对南宋输出劳务,换取必要的军用物资。南宋方面对李全也缺乏信任,从不把李全的红袄军看成是自己的队伍,双方间始终都处于一种相互不信任的合作关系当中。

  公元1226年,木华黎之子孛鲁攻入山东,李全带兵在青州(今山东益都)抵抗,兵败后向蒙古投降,并被任命为山东淮南楚州行省(又称益都行省)长官。宋廷闻讯后,便不再向楚州红袄军提供军粮,这就引起了李全部下们的不满,于是他们发动兵变,赶走了南宋留在楚州的将领,双方合作关系彻底破裂,此后又不断交战,但由于此时宋蒙之战还没开打,蒙古方面不给李全提供支持,李全孤军作战,不是南宋的对手,最终兵败被杀,他的妻子杨妙真继任益都行省长官,并在数年之后去世,其人马和地盘就由李璮接管。

  李璮出任益都行省长官已有三十余年,袍泽故旧遍布山东各地,可谓是根深蒂固,是蒙古国内最有实力的一个世侯。蒙古在灭金的过程中,由于战线拉得过长,人手难免不足,所以就搞出一套世侯制度,将汉地内大的地主武装头目封为万户,命他们分统诸路,向蒙古统治者交纳贡赋、钱粮、兵丁,并负责维持地方秩序,作为回报,这些万户可以总揽辖境内兵、民、财三政大权,并有权世袭其职,因此就被称作世侯。蒙古世侯的来源有两类,一类是很早就归附于蒙古,一直追随蒙军作战、并立有大功的一类人,如蒙军中的著名汉将张柔、史天泽都是世侯,这些人在政治上都十分可靠;另一类则是原先就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并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向蒙古投降的一类人,李璮就是此类世侯中的典型代表。

  李璮有很大的野心,长期以来,他一直利用地处蒙宋之间的特殊位置来发展自己的势力,朝觐不至,岁赋不输,私市军马,擅发会子(纸币),不安于臣位的迹象非常明显,蒙哥南征四川之时,就曾多次遣使命他派兵助阵,但李璮始终推三阻四,大找客观理由,不肯听从蒙哥的调遣,等蒙哥死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开始大打出手,这就让李璮觉得兴兵叛乱的时机已经来了,便密令在朝中为人质的儿子李彦简逃回山东,随后发兵歼灭了戍守在涟、海等州的蒙古兵,正式竖起了反旗。

  李璮叛乱之时,正好是在忽必烈向和林进军之时,时机掌握得恰到好处。为了确保叛乱成功,李璮还把涟水军、海州、东海等三城献给了南宋,上表宋理宗请求归附,并暗中联络严忠范、史天泽等大世侯,约他们一同起兵,应该说是尽了最大努力,但效果仍然不好。因为李璮与南宋本有杀父之仇,此时突然投降,不禁令南宋方面感到十分诧异,难以分清真假,直到李璮将海州等三城还给南宋之后,宋理宗才下诏封李璮为保宁军节度使、督视京东、河北等路军马、齐郡王等官爵,并派宋军渡过淮河,趁机收复了新蔡、毫州等几座城池,但由于南宋方面对李璮连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所以始终不肯派兵对其进行直接支援。

  而如史天泽等汉地大世侯们,长期以来一直臣服于蒙古,利益与蒙古本为一体,自然不肯跟着李璮反叛,即便是那些对蒙古政治忠诚度很低的世侯,也觉得手中权力足够大了,再去叛乱没有任何意义,也不肯跟着李璮去趟浑水,所以自从李璮反叛之后,始终得不到外界的一点帮助。
  最令人遗憾的还要说是蒙古的内乱,本来李璮叛乱的时机非常好,只要阿里不哥能保持对忽必烈的攻势,就会使忽必烈难以摆脱腹背受敌的处境,可谁知就在这个时候,察合台汗国的阿鲁忽停止了对阿里不哥的支援,阿里不哥受不了这样的刺激,一怒之下决定带兵西征,使忽必烈北线战事迅速结束,可以集中精力南下平叛,这样李璮的失败在所难免。

  忽必烈在听到李璮叛乱的消息后,向谋臣姚枢询问对策,姚枢分析道:“李璮有上中下三策,如果他沿海路直捣燕京,切断开平与中原的联系,是为上策;与南宋联合,凭借坚城固守,频繁绕边,使我疲于奔救,是为中策;如果出兵济南,妄图得到山东诸侯的救援,败亡只在顷刻,是为下策。”忽必烈就问道:“据你分析他会采取哪种策略。”姚枢毫不犹豫第回答道:“必出下策。”(3) 

  现在无法得知姚枢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判断,不过李璮确实是在出兵之后,就带兵攻占了济南城,自入死地。忽必烈闻讯后便传命汉地各大世侯封锁道路,压缩李璮的活动范围,并派大将史枢、阿术带兵直奔济南,将李璮控制在济南城内。四月,蒙古大将史天泽也带着重兵赶到了济南,并环城掘壕筑垒,将济南重重围困。至此,李璮已身陷重围,飞走不能及,命运已无可更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