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宋——蒙宋金三国战记》
第53节作者:
英雄旗主 进入七月后,济南城内的粮食断绝,李璮只好命士兵们强行闯入民宅,搜刮百姓的粮食,但仍然不足,济南城内已开始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于是人情大溃,士兵们纷纷缒城而逃,就连李璮的爱将田都帅也跑去向蒙军投降。李璮知道自己已必死无疑,便手刃妻妾,然后投身于大明湖自杀,谁知也是活该他倒霉,正赶上大明湖水浅,自杀竟然未能成功,结果被史天泽擒获,惨遭肢解而死。(4)
李璮之乱被轻松平定,并不出人意料,因为他本身并无割据一方的实力,又得不到外界的帮助,失败在所难免,但这件事情还是引起了忽必烈的警觉,因为汉地的世侯并非只有李璮一人,这些人的利益其实是与李璮一致的,而且其中有不少人都或多或少卷进了这场叛乱当中,那么谁敢保这些人以后不反呢?在此之前,忽必烈在国内积极推行汉法,蒙古人对汉法则是一无所知,所以蒙古真正的大权都是掌握在汉人的手中。此事过后,忽必烈的思维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觉得不能再过分依赖汉人了,因此后来还特意为此颁布法令:“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5)而对于那些汉地世侯,就不那么好处理了,因为如果不夺去他们手中的权力,早晚还会有人谋反,但要是无缘无故就将他们的权力夺走,眼下又是用人之时,这些人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失,又难免会使他们耍情绪、闹意见,恐怕以后就不肯再死心塌地为自己卖命,实在令他左右为难。关键时刻,又是史天泽发扬了风格,主动替主分忧,上表称:“兵民之权,不可并于一门,行之请自臣家始。”(6)忽必烈听完非常感动,但还是批准了史天泽的请求,将其子侄十七人的兵权解除。史天泽是世侯中的代表人物,他主动削夺权力,别人只好纷纷效仿,忽必烈趁机一一批准,从此世侯制度就成为了历史,汉人再无分疆裂土之权,这也蒙古完善中央集权制度打下了基础。
李璮之乱平息后,忽必烈又可以集中精力去对付阿里不哥,最终也逼迫阿里不哥主动投降,蒙古内乱暂时告一段落,但情况并不乐观,首先是蒙古大分裂的趋势已不可遏制。阿里不哥之乱刚刚平息,蒙古另外两位大人物,即伊利国王旭烈兀和钦察国王别儿哥就为争夺地盘而大打出手,不久之后这两人就先后死去,但忽必烈并不能趁机控制住这两大汗国,只好诏命别儿哥之子忙哥帖木儿为钦察国王、旭烈兀之子阿八哈为伊利国王,此后这两国都仅在名义上对蒙古称藩,实际上已经成为两个独立的国家了。
此后不久,察合台国王阿鲁忽也因病去世,她的妻子兀鲁忽乃便扶持自己的儿子木八剌沙登上了汗位,此举令察合台的重孙八剌非常不满,便向忽必烈进言道:“木八剌沙凭什么继承我叔父的汗位,如果大汗让我继承汗位,我将永远效忠于大汗。”忽必烈非常高兴,便派八剌回国夺权,谁知八剌当上察合台国王没过多久,就开始背叛忽必烈,四处争夺地盘,并连年与钦察汗国、伊利汗国、窝阔台汗国兴兵交战,就连忽必烈的领地斡端(今新疆和田)也被他抢跑了,察合台汗国也开始失控。
剩下的窝阔台汗国根本就没有支持过忽必烈,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战中,窝阔台汗国一直都站在阿里不哥一方。八剌当上察合台国王后,曾入侵过窝阔台汗国,但窝阔台汗王海都在钦察汗国的支持下,又将八剌击败,等到八剌去世后,海都趁机主动出击,将察合台汗国变为自己的附庸,并连年入侵蒙古帝国,虽然没能占到什么便宜,但直到忽必烈死去,海都之乱仍未平息。由此可见,忽必烈称汗后不久,蒙古的西道汗国就都已跟蒙古帝国脱离了关系。
即便是在忽必烈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内,也有诸如此类的问题,前文曾经多次说过,成吉思汗生前曾大搞分封,把帝国西部的广大新占领土都分给了自己的几个儿子,称“西道诸王”,又把帝国东部的很大一部分领土分给了自己的弟弟们,称为“东道诸王”,尽管和西道诸王相比,东道诸王看起来要老实了很多,但忽必烈心里十分清楚,东道诸王之所以老实,只是因为他们的势力还不够大,其实这些人和西道诸王并无本质上的区别,都是导致国家分裂的危险因素,如果死抱着祖宗的制度不放手,国家就绝不会长治久安。
正是在这种认识的作用下,使忽必烈改革之心愈加强烈,作为一个头脑清醒的伟大君主,忽必烈十分敏锐地看到了蒙古旧制的不足,蒙古虽已建国多年,并依靠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不断向外扩张,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巨大胜利,但始终没能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国制度,国内法制不健全,吏治更加败坏,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奔走逃亡者比比皆是,聚众起义者此起彼伏,严重地动摇了蒙古的统治基础。这一系列地问题,使他深化改革、推行汉法的决心更加坚定不移,其后几年内,忽必烈暂时停止了对外扩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完善制度建设、改革原有弊政的举措当中,对内修养生息、稳固统治,对外则偃旗息鼓、静待时机,在经过数年的努力之后,蒙古国内的各项制度逐渐成熟起来,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忽必烈像汉人一样建国称帝,建立大一统封建王朝的时机也逐渐成熟起来。
公元1266年十月,忽必烈在大都按照汉人的方式建置太庙,祭祀列祖列宗;公元1267年正月,忽必烈下诏修葺孔庙、建习乐堂,命人谱写《大成乐》,用于国家祭祀典礼演奏;公元1268年九月,忽必烈在大都建帝尧庙和后土太宁宫,又于十月建史馆收录儒家经典;1269年二月,颁行新制蒙古文字,七月制太常寺祭服,设立京师国子学,十月定朝仪服色;公元1270年六月,于大都东南立籍田,闰十一月颁旨禁止民间使用日月龙虎等装饰图案。
至此,忽必烈立国定制,将蒙古改为一个大统一封建王朝的前期工作均以完毕,于是他便于公元1271年十一月赴太庙祭拜列祖列宗,然后传旨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定国号为“大元”,中国历史上最大一个封建王朝就此诞生了。
(1)见《多桑蒙古史》上册第三卷《忽必烈时代——阿里不哥之死》
(2)见《金史》列传第五十六《苗道润传》
(3)见《元史》列传第四十五《姚枢传》
(4)见《元史》列传第九十三《叛臣传》
(5)见《元史》本纪第六《世祖三》
(6)见《元史》列传第四十二《史天泽传》
日期:2010-06-27 01:48:00
第十一章 师相当国——最后权臣贾似道
第一节 似道亦有道
公元1260年三月,忽必烈在开平单方面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强行登上大汗宝座,并于次月将郝经任命为翰林侍读学士,充国信大使,命他携带国书出使南宋,正式向宋理宗通告称汗之事,并寻求和解。
忽必烈之所以会主动向南宋求和,用意自然不难理解,因为忽必烈称帝仅过了一个月,阿里不哥就在和林自称大汗,亲哥俩儿磨刀霍霍,眼看着一场大战已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蒙古人民的内部矛盾已经远远大于敌我矛盾,忽必烈不想两线作战,这才本着“攘外必先安内”的精神,主动降低姿态,与南宋寻求和解。
谁知南宋方面根本就不领情,郝经刚到宋境,马上就被扣了下来,既不让他觐见皇帝,也不肯放他回国,足足将他幽禁了十六年,差点就成了月里思麻第二(公元1241年出使南宋被拘,至死未能回国),直到蒙古对南宋发起全面进攻之后,郝经才被放回国,但在回国途中又染上了风寒,刚到大都就因病而死,年仅五十三岁。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