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宋——蒙宋金三国战记》
第55节

作者: 英雄旗主
收藏本书TXT下载
  贾似道在军事上的作为也非常突出。贾似道发迹之时,正逢宋蒙两国交战之初,南宋的边防前线受到了极大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宋廷于1245年将贾似道任命为沿江制置副使、知江州兼江西安抚使,次年又兼领措置淮西山寨城筑,由于所到之处,贾似道的政绩斐然,使他名声鹊起,极为引人注目,所以南宋名将孟珙于公元1246年去世之时,特地向宋理宗郑重推荐让贾似道接任自己的职务,并把自己的幕僚李庭芝推荐给了贾似道。孟珙是南宋中期最优秀的将领,一生公忠体国,是个岳飞一样的人物,他在死前向朝廷推荐贾似道,显然绝不会有私心杂念,既然连孟珙都对贾似道高度认可,可见此人绝非无能之辈。

  孟珙死后,贾似道继任为京湖制置使、知江陵府兼夔州路策应使,已成为独挡一面的边疆大帅,当时贾似道年仅三十三岁。此后十余年里,贾似道长期担任边帅,一直到公元1258年末升任枢密使兼两淮宣抚使。由此可见,贾似道肚子里面确有一些真材实料,世人因为他后期专权误国,就将其贬得一无是处,理由显然是并不充分。
  贾似道真正得以专权是从鄂州大战之后开始的,在这场大战当中,贾似道的表现也可圈可点,战役的结果也给他赢得了巨大的声望,这也正成为贾似道决定拒绝与蒙古和谈,并扣留郝经的真实原因。前文曾经分析过,所谓的“鄂州和议”,其实并无此事,在没有得到宋理宗批准的情况下,贾似道根本没有权力与蒙古签订任何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是也不能排除贾似道为使蒙古撤军,曾主动抛出过和谈诱饵,说过一些诸如“只要你们肯撤军,后面的事情都好商量”的空话。在战事吃紧的情况下,前敌主将放几句空炮绝非罪过,但问题在于此战结束后,南宋给贾似道的荣誉太高,把他捧为“再造宋室”的功臣,而贾似道本人也不谦虚,上奏“诸将大捷于鄂州”,既然是大捷,显然就是将敌军赶跑的,如果双方展开和谈,肯定要有个讨价还价的过程,蒙使郝经为争取利益,必然要说:“和谈是你们在鄂州先提出来的。”这句话一旦说出来,“鄂州大捷”也就无从说起了,贾似道必然会大损颜面,所以他就开始极力反对与蒙古和谈,甚至根本不让郝经见到宋理宗,而宋理宗本身就对和谈不积极,加上贾似道刚立下大功,他本人又晚年倦政,所以就完全听从贾似道的主张,对蒙使郝经不予接见。

  后世对贾似道扣留郝经的做法,绝大多数持批评的态度,认为正是此举断绝了宋蒙和谈之路,并且给蒙古提供了灭亡南宋的口实,其实倒也没有这么严重。因此所有的和谈,都是双方达到某种平衡后的产物,如果实力相差过多,和谈就不会有基础,就如同狼想吃羊,还用得着理由吗?南宋扣留了郝经,确实是将忽必烈深深激怒,第二年他就派人过去责问,连伐宋诏书都拟好了,称:“约会诸将,秋高马肥,水陆分道并进,以为问罪之举”(6),言辞气势汹汹,大有兴师问罪之意,可是不过是在吓唬人罢了,因为此时蒙古本土正在闹内乱,哪有能力去讨伐南宋?即便是蒙古的内乱平息之后,忽必烈出于稳定国内局势的考虑,也没有马上出兵为郝经讨回公道,一直到好几年后,忽必烈认为蒙古已经具备灭亡南宋的能力,这才对南宋发起全面进攻,可见蒙古向不向南宋发起进攻,跟南宋扣不扣留郝经没有任何关系。这个观点也可以反过来看,就是即便当时南宋与郝经达成了正式和约,等忽必烈认为有能力将南宋灭亡时,他会遵守和约而不向南宋发起进攻吗?显然这是一件绝不可能的事情。

  从郝经出使遭到拒绝,直到蒙古对南宋发起全面进攻,中间隔了十余年,这是南宋最后一次喘息之机,如果南宋能够利用这段时间兴革除弊,使国家强大起来,或许还有一线救亡图强的希望。但令人遗憾的是,南宋朝廷不但没能抓住这一线生机,反而将这段宝贵的时间全部交给了贾似道,几乎就是用全部的力量为这个国家培养出最后一个权臣奸相,因此失败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

  (1)据《古今纪要》卷二十《逸编。本朝》记载,曾任临安府尹的史岩为贾似道的“诸舅”,而史岩又是史弥远的从侄,可见贾涉之妻史氏与权相史弥远存在着亲戚关系
  (2)以上见《宋人轶事汇编》第十八卷《贾似道》
  (3)见《宋史》列传第二百三十三《奸臣四。贾似道传》
  (4)会子的前身是北宋年间的交子,最早由四川富商们联合发行,后改为朝廷发行,交子也是一种纸币,但并没有全面渗透到民间,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远不如南宋时期。
  (5)见《楳埜集》卷七《贾似道收换湖会转官制》
  (6)见《元史》本纪第五《世祖二》
  日期:2010-06-28 20:19:30
  第二节 师相终误国
  鄂州大战爆发时,已是宋理宗统治的末期了,跟历史上所有的长寿帝王一样,晚年的宋理宗也变得耳聋目聩,处理事情糊里糊涂,把国家大事弄得一团糟。
  宋理宗在位四十年,是南宋御极最久的皇帝,他虽然称不上是圣明天子,但在亲政前期,还是能立志中兴,采取罢黜奸党、亲擢台谏、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等一系列措施,使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缓解,但是随着年岁渐增,宋理宗的腐朽性也开始渐长,变得荒淫奢侈、怠于政事,一味亲近那些只会溜须拍马的奸佞小人,而那些敢于直言极谏的正直大臣却纷纷遭到贬谪,国家的吏治彻底败坏,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

  宋理宗统治末期,宋蒙两国已开战多年,庞大的军费给南宋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例如公元1259年,朝廷仅为犒军赏功就从内库支出缗钱二千二百万、银十一万两、帛十一万匹(1),这还只是额外支出,该年的正常军费并不包括在内,当时南宋一年的财政总收入不过就是几千万缗,可见军费开支之庞大。
  除军费压力之外,吏治的败坏也使国家财政迅速恶化。宋朝建国初期,对官员的腐败现象实行严厉打击,太祖赵匡胤一面以高薪厚禄养廉,一面又对腐败官员实施严刑峻法,《宋刑统》中明确规定:“官员们受财枉法,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达到十五匹就处以绞刑;受财而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两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可见量刑之峻。不过宋朝是以宽厚著称的朝代,赵匡胤虽然制定了严厉的法度,但主要是针对小官,大官则不受约束,比如说宋初名相赵普的官声就不廉洁,赵匡胤不但从不过问,还经常给与包庇。这种状况到了北宋真宗年间又进一步加剧,贪赃官员即便是官职低微,往往也不会被处以极刑,而是以夺官流放了事,贪赃处死的条款已形同虚设。等到南宋开国后,赵构为了收买人心,干脆将处死贪官的条款直接取消,法律越来越宽松,根本无法起到对腐败分子的威慑作用。

  宋朝中前期,由于国家富庶,官员们待遇优厚,思想觉悟高的官员也不是非要去贪污不可,但到宋理宗年间,由于外敌连年侵扰,使南宋军费压力沉重,而官员编制不见精简,反较前代有大幅度的增加,据今人统计出的《宋代路州、人户、财政收支与官兵数对比表》中显示,在宋朝国力处在鼎盛时期的仁宗朝,全国官员总数基本保持在一万五千人左右,但到理宗朝已暴增到三万四千人左右,增加了足足一倍有余(2),在这种狼多肉少的前提下,各项福利待遇只能是大幅下调,低等官员不去贪赃,甚至连生活问题都难以解决,所以只好去贪,而宋理宗又认识不到反腐倡廉的重要性,仍然秉承宋朝宽松执政的老传统,对腐败官员们一味放纵,“既不下狱根治,也不没收赃款,只需闲投数月,就可以重新上岗,最后干脆到了不闻不问的地步”。(3)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