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宋——蒙宋金三国战记》
第56节作者:
英雄旗主 宋理宗统治末期,军事疲弱、吏治败坏,国家形势岌岌可危,但宋理宗大约是认为南宋还不至于马上亡国,而自己则快要死了,死后的事情与自己的关系不大,所以并不十分在意,只想趁着还有命在,抓紧时间享受人间富贵,年轻时代的理想与追求全都被他忘在脑后,开始大肆重用奸臣和宦官,对那些正直的大臣则开始渐渐疏远。
鄂州大战爆发后,奸相丁大全隐瞒军情的行为被理宗识破,因此遭到贬谪,之后由吴潜和贾似道分任左右相兼枢密使。吴潜是宋宁宗嘉定十年的状元,此前已经有过一次拜相经历,任期内对南宋保蜀护襄、防江备海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大力选拔人才,是宋人心目中公认的名相,但由于吴潜为人刚直不阿,不知道迎合宋理宗的心意,因此没过多久就被免职。
宋理宗本人无子,便想将弟弟赵与芮之子忠王赵禥立为太子。宋理宗的想法本来在情理之中,可是忠王赵禥的智商低下,跟宋宁宗的智力水平相差不多,就算登基也是个白痴皇帝,浪费国家资源,因此吴潜极力反对,并对宋理宗说道:“臣无史弥远之才,忠王无陛下之福。”这句话正好捅到宋理宗的痛处之上,顿时将他气得是七窍生烟,不过好在宋理宗的脸皮很厚,并没有当场发作。
此时正好是忽必烈围困鄂州期间,前线战事紧急,南宋面临亡国之祸,因此不少官员劝宋理宗离京避难,宋理宗心里也有所犹豫,便向吴潜询问如何应对。吴潜出于对宋理宗的安全考虑,也想让他离京暂避,宋理宗便问:“如果咱们都走了,宗庙社稷谁来看护。”吴潜听完便慷慨激昂地说道:“陛下自行出京,臣当死守于此!”宋理宗疑心很重,听完竟然当场流下眼泪,说道:“卿欲为张邦昌乎!”(4)张邦昌是北宋末年的著名奸臣,曾在汴京陷落后被金军立为傀儡皇帝,宋理宗竟然拿吴潜与张邦昌相提并论,可见对他已经猜忌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此事传出之后,吴潜罢相已经在所难免,朝中不少忌恨他的小人便编造童谣,称:“大蜈蚣、小蜈蚣,尽是人间业毒虫,夤缘攀附又百尺,若使飞天能食龙。”这本是小人的胡说八道,但宋理宗早已对吴潜大为不满,听过之后就将其免职,这样就只剩下贾似道一名宰相了。
贾似道独相之时,他的姐姐贾贵妃已经去世十余年,宋理宗也早已移情别恋,所以贾似道能升到如此高位,靠的绝不仅仅是裙带关系,他自身的才干应该是更主要的原因。然而,贾似道虽有一定的才能,但道德修养明显不高,年纪轻轻就开始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当上宰相也改不掉这种恶习,而且心胸又十分狭窄,跟古时名相的标准相去太远。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对德才之间的关系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认为人可以分为下列四种:“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下面又说:“皇帝选用人才时,如果找不到圣人和君子,那么宁可用愚人,也绝不能用小人。”这是因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愚人虽然无德,但是他“智不能周,力不能胜”,想为非作歹也办不到,可是小人做起恶来,“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典型的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皇帝如果把国家交给这种人管理,那就一切全完了。这种分析绝非是危言耸听,而贾似道又恰巧正是这种才胜于德的小人,自登上宰相宝座之后,他就利用自己的那点歪才,把所有人都玩弄于鼓掌之间,从此独揽朝纲十余年,将祸国殃民的坏事做绝,等于是在已站在悬崖边上的南宋王朝身后,重重地推了一把。
公元1260年四月十七日,踌躇满志的贾似道以少师、卫国公、右相兼枢密使的身份回到了临安,宋理宗对这个再造宋室的功臣感激不尽,下旨又是百官郊迎,又是对御赐宴,给足了他的面子。这个时候,左相吴潜刚刚被免职,贾似道已是百官之首,又刚立下这么大的功劳,按理说完全是有资格翘尾巴的,但贾似道确实有其过人之处,越到这个时候,表现得就越是淡定从容,接连上表将理宗赐给他的殊礼一一谢绝,表面上十分低调,但背地里又命心腹门客撰写《福华编》,对他在鄂州的表现大力吹捧,欺骗了不少无知群众,还真把他当成了戒骄戒躁的先进典型。
贾似道回京之后,朝中其实已经没有能够与其较量的对手,但他毕竟刚刚主政,羽翼并不丰满,于是他便积极寻找对策,培植势力、排除异己,把朝廷内外所有可能对他造成威胁的大小人物全部收拾的干干净净。宋理宗晚年,非常宠信宦官,其中以内侍卢允升、董宋臣两人最为得宠,不少格调不高的臣子纷纷奔走于这两人的门下,用交通贿赂的肮脏手段,为自己谋得美差,在当时影响极坏。贾似道回京后,立即将卢、董两人调为外任,并将经这两人举荐得官的大臣纷纷罢贬,此举既打击了宦官的势力,又为自己赢得了美名,可称一举两得。
以贾似道当时的名望,无论多么显要的宦官,收拾起来都是小菜一碟,但是宫里也有贾似道对付不了的人,比如说宋理宗的正室谢皇后就没法对付,在封建社会里,宰相的权力再大,也拿皇帝老婆没办法,除非是曹操那一类的乱臣贼子。因此,贾似道始终都对谢皇后用心讨好,竭力巴结,并彻底攻克了谢太后这个坚固的堡垒。关于贾似道究竟是用什么手段搞定的谢皇后,现在已不得而知,但总之谢皇后一直都对贾似道非常优厚,始终给与照顾,即便是在贾似道倒台之后,谢皇后仍然对贾似道大力保全。而对于谢太后的娘家人,贾似道的手段则相当灵活,当时外戚中势力最大的是谢太后的侄子,朝奉大夫、知临安府谢堂,贾似道先是假装跟他亲近,没事就把他约来饮酒作乐,两人好得似乎穿一条裤子都嫌肥,但没过多久,贾似道就抬出“外戚不得为监司、郡守”的祖宗家法,将谢堂是实职捋掉,只奉朝官而已。此时,谢堂虽然明知道自己已经上当受骗,但也无可奈何。令人奇怪的是,谢太后也没因此事怪罪贾似道,其实谢太后还曾是贾似道姐姐的情敌,但居然能不因此事忌恨贾似道,真是有点令人莫名其妙。
在清扫完宫内势力之后,贾似道又将目光转向宫外,他准备率先去占领舆论阵地。宋朝一贯重视文化,给士大夫广泛的发言权,因此台谏官历来都掌握着很大的政治势力,好在经过宋理宗多年以来的腐朽统治,朝中台谏官多由一批小人充任,并不怕他们不肯就范,倒是民间舆情不容轻视,当时以三学生(太学、武学、宗学)为代表的民间知识分子,时常抨击朝政,臧否人物,甚至是伏阙上书,具有很强的政治影响力,人称“无官御史台”。早在宋朝刚建国时,太祖赵匡胤就立誓不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者”,因此宋朝的民间知识分子在历史上拥有最强的发言权,比如说北宋靖康年间,由爱国学生陈东领导的自发性情愿运动,参加者达到数十万之多,运动的规模及影响力在封建历史上几乎是空前绝后。对于这些民间知识分子,宋朝执政者历来都缺乏有效办法,因为这些人不是既得利益者,既没有官爵职务可供贬谪,也无工资奖金能够考核,如果强行镇压,必然要背上“坑儒”的恶名,如果不闻不问,一旦干出坏事被这些人知道,天天跑来伏阙上书,就算不丢官,社会影响也不好,可见是左右为难。比如说丁大全当政的时候,就是因为惹怒了太学生,引出陈宜中等六人上书揭露,把丁大全搞得声名狼藉,而那六人虽说遭到开除学籍的处分,可却得来“六君子”的美誉,宋朝士大夫都重视名誉,所以这笔账怎么算都是学生们合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