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宋——蒙宋金三国战记》
第57节作者:
英雄旗主 不过贾似道对此却摸索出一套好的办法,他吸取了丁大全倒台的教训,对付太学生们不以力取、唯以智胜,采取积极拉拢的策略,本着“再苦不能苦学生,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精神,在国家财政极为紧张的前提下,仍然拨出大笔经费投入到国家教育体系当中,改善学生们的教学环境,提高他们住宿、伙食标准,事无巨细,统统给以落实,其实这也花不了多少钱,但是收买来的人心却着实不少,比如说此前曾弹劾过丁大全的陈宜中等“六君子”,入仕后就一古脑儿地投靠了贾似道,反倒成了他的鹰犬,后来陈宜中还一直升到宰相,也成了加速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
收拾完宦官、外戚、三学生后,贾似道又开始对文武百官开刀。对于前三类人等,其实还是比较好对付,因为宦官头子只有两个人,收拾完了就拉倒,外戚人数也不多,何况还有祖宗家法管着,不怕他们能翻得了天,太学生人数虽多,但并不是人人都有伏阙上书的胆量,即便是那些敢闹事的学生们,其实政治上也并不统一,有的确实是满怀爱国热情,但有的却只想一鸣惊人、搞政治投机,可以分化瓦解,对那些肯听话的,可以不吝高官厚禄,收为己用,而对于那些不肯听话的,则实施坚决打击、严惩不怠,也不至于让他们掀起太大风浪,以贾似道的实力对付以上三种人,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不过要想彻底扫清国内文武百官的势力,还是有一定难度,因为当时处在战争时期,文官还算好对付一些,可那些武将们都是凭军功升上的高位,凭什么轻易就将他们拿掉?况且国家还需要他们,如果没有好的罪名栽赃,即便是能将他们铲除,可又如何向皇帝和社会舆论交代?不过,贾似道确实不是平庸之辈,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果断使出一招杀手锏,在军队系统中全面推行“打算法”,几乎是在不动声色之间,就将所有与他敌对的将领们一网打尽。
想要搞清楚什么是“打算法”,先后回过头看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贾似道上台时,宋蒙之战已经进行了很多年,长年的战争既消耗了南宋的国力,又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那些将领们借战争之机,大发不义之财,冒领战功、侵吞军饷、克扣士兵,甚至是虚报军额,坐吃空饷,比如说宋理宗刚上台时,四川所报兵额总数为八万二千余人,但他亲政之后派人去查,经核实后却发现只有六万余人(5),空额人数竟达两万以上,数目堪称巨大,这还是理宗亲政之初的问题,后来又经过那么多年的战乱,这个问题就越来越严重,已经极大地影响到南宋王朝的军事实力。贾似道推出的这个“打算法”,顾名思义就是“打理清算”的法令,说白了也就是要跟南宋各大将领算账。
前面讲过,南宋的军队系统已到了非整顿不可的地步,所以说“打算法”的推出并非没有道理,而且措施如果得当,必将对南宋军政产生出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是贾似道在推出此项政策时,主观目的并不是为了搞好国家的军队建设,只是为了找个顺利打击敌对将领的借口,所以这项法令注定将成为他排除异己的工具。
贾似道拜相时,年仅四十七岁,年纪本来就不大,加上又有外戚的背景,因此引来大批武将的轻视。鄂州大战时,贾似道本是总揽全局的主帅,但曹世雄、向士壁等大将都不把他放在眼里,不但不肯服从他的调遣,甚至有事都不跟他打招呼,其中又以知襄阳府高达表现得最为明显,只要贾似道一来督战,他就当面讥笑道:“巍巾者何能为战!”每次高达出城御敌,必须先由贾似道亲自去慰劳,否则“使兵士哗其门”(6)。贾似道本来就是个心胸狭窄之人,哪能受得了这种恶气,于是就先拿这些人开刀。
众所周知,在战争年代里,追查高级将领的经济问题,是一种非常缺德的手段,因为只要打起仗来,钱就成了一笔糊涂账,想整谁就没有整不了的道理,于是凡是跟贾似道做过对、或是让他感到有可能构成威胁的将领,全都倒在这次清理整顿之下,原知襄阳府高达、沿海制置使赵葵、大将曹世雄、湖南安抚使向士壁、广南制置大使李曾伯、沿江制置使徐敏子、两淮制置使杜庶纷纷落马,其中向士壁、曹世雄下狱死,李曾伯、徐敏子、杜庶等人被下狱追赃,只有高达和赵葵因为受到宋理宗的包庇,才被放过不问,算是侥幸逃过了一劫。
贾似道用这种手段,一棒子打倒了所有与他作对的将领,只有大将吕文德成了这一策略的直接受益者,这是因为在所有参与鄂州大战的高级将领中,只有吕文德始终都对贾似道毕恭毕敬,坚决做到早请示、晚汇报,贾似道对他的表现极为满意,从此便将他视为心腹,对其大力扶持、倍加信任,吕文德也因此获益良多,势力急剧膨胀,南宋最后一段时间内各大战场上的高级将领,几乎都是出自吕文德的门下。
贾似道怀揣个人野心,利用“打算法”大搞党同伐异、排除异己,使大批南宋高级将领纷纷落马,此举不但没能起到整顿军政的作用,反而极大降低了南宋军队系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也加速了南宋王朝灭亡的进程。“打算法”最直接的恶果是导致了大将刘整的叛变投敌,因为这件事在宋蒙战争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会在稍后给与详细介绍,暂且不提,先说贾似道在整顿军事系统过后,改革并没有停止,他又相继推出了“公田法”和“推排法”,将改革的矛头指向了民政,并造成了极其巨大的社会影响。
“公田法”的推出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南宋中晚期时,由于战乱频繁以及税收系统的混乱,正常的二税无法保证军粮的供应(7),只能依赖于和籴。所谓和籴,就是由政府朝廷从农民手中采购粮食,从字面上理解,“籴”与“粜”相对应,指买入粮食,而“和”的的内涵比较复杂,在这里大致可以引申为“公平”之意,但实际情况却是朝廷出价极低,与市价相比相差遥远,而且随着经济困难日益严重,朝廷往往连低价也不肯支付,而以纸币、度牒糊弄农民,当时纸币贬值的现象非常严重,而度牒根本就卖不出去,农民为此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自南宋中期以来,和籴规模一直都在不断扩大,农民压力非常沉重,而南宋为了能够保证和籴,还要大量发行纸币,这就造成了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形势十分严峻,农民两头受苦,生计日益艰难,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皇帝大臣们都被此事搞得焦头烂额,但是由于战争始终存在,保证军粮供应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和籴又难以取消,所以这简直就是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
日期:2010-06-29 17:48:15
(接上)——
公元1263年二月,贾似道在与幕僚们经过一番长时间的深思熟虑之后,正式向宋理宗提出了在国内推行“公田法”,准备用这个办法彻底解除和籴的弊端。所谓“公田法”,其主要内容就是按照官员们的品级,规定其可以拥有农田的数量,如一品官员有权拥有五十顷土地,二品为四十五顷,三品四十顷,以此类推,至九品官员,就只能拥有五顷土地,无官之家与九品官员等同,也有权拥有五顷的土地,超出部分的三分之一,由国家出钱回买作为公田养军。按照贾似道的先期测算,实行公田法,可以回买公田一千万亩,每岁可收六七百万石粮食,充作军粮绰绰有余,这样既可以养军,又可以免除和籴、停造纸币、平抑物价、安定富室,正所谓是“一事行而五利兴,实为无穷之利”。
那么“公田法”是不是真有贾似道说的这种神奇的功效呢?应该说前四条大致不错,因为古时朝廷购买民田,肯定是不会吃亏的,说买田不过就是客气话,其实就是半买半抢,朝廷如果一次性从民间夺来一千万亩良田,经济状况自然就会迅速好转。但所谓的“安定富室”就纯属扯淡了,因为按“公田法”所定规则,从民间所购买的田地来自于富人手中的多余部分,这等于是在富人身上挖肉一样,怎么可能安定得了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