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首相的故事——徐阶的隐忍、高拱的傲骨、张居正的勃发》
第42节

作者: 任平生如是说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11-10 20:21:36
  在此期间,嘉靖还时不时地提起着一件事,说是要传位给裕王,自己退居二线,专心修道。
  其实这也已经不是头回了,从严嵩下课那会儿,他就开始念叨,说今天有退位打算,明天有退位计划,大臣们劝了几回,看似是没退成又挺不情愿。这不,又来了。
  徐阶拿到了谕旨,呵呵一笑,立即原封奉还,并上疏回复,大体意思是,您别担心,我们好好干活,离了您,大家就没法过了。
  如此反反复复了三趟,才算消停了。
  这又出了什么幺蛾子?嘉靖真要退位?简单举一例子,比如儿女有哪件事做得不称父母心意了,没趣儿的父母就会念叨:等我死了······嘉靖就类似于这种情况,既然有人骂他了,是不是自己的权力不灵了?他心里没底。
  不过,在徐阶看来,嘉靖的这些招数实在是没什么意思了。平日里搞封建迷信,连儿子的面儿都不见,怎么会主动传位?
  嘉靖如果真的要退位,根本不必经过内阁起草,他只不过是试探我们,少来这套!您真要有这样的觉悟,早好了。

  就像这样,君臣之间玩着太极推手,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大家相安无事。
  日期:2013-11-10 23:04:47
  好了,写到这儿,差不多了。说是抄的也好,剽的也罢,反正在嘉靖年间与徐阶有关的事就这么多,我能想到的也这么多,我只能说,可能语言不连贯,但事件的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基本正确。只希望是真正喜欢历史的人读到这些,而不是一些为了消遣的人。如果各位有新的收获则好,没有就当我没说。
  到此为止,就把它当作书稿的第一部分,叫做隐忍与掌权。

  各位读者有什么好的建议的话,就在下面留言写下来。
  由于第一部分组织地匆忙,文中有很多错别字和语句不通的地儿,书稿已经开始大规模润色整改,如果看的人多,有机会出版,相信整体性会更强,语言更连贯一些。
  下面将把高拱和张居正连续写下来,作为第二部分,就叫做阁潮与新政。
  下面的部分还不错,至少我这么认为,明天开更。

  在此之前,问一下,还有多少老伙计在跟,有吗?吱一声,谢过。
  日期:2013-11-11 14:24:21
  阁潮与新政
  内阁成员在发生着变动。
  嘉靖四十四年(1565)三月底,内阁次辅袁炜因病致仕,在回乡途中病死了。
  四月,以吏部尚书严讷、礼部尚书李春芳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
  李春芳,字子实,嘉靖二十六年(1547)状元,他是张居正、王世贞、杨继盛的同年第一名,而知名度却远不及这三位。
  不过,最近有学者考证,《西游记》的原作者很有可能是这位状元李春芳。这本书可能是折射了个人心路历程,伴随着社会风气、某些社会弊端以及顶层统治集团内部异常激烈的政治斗争。不多说,有争议。
  很相像的是,此前的李春芳确实就像孙猴子一样,游走于严嵩、徐阶两派之间,也具体说不上来他跟谁好,反正谁也不粘连,谁也没得罪,见着谁都打招呼,关系还都不错。
  这就有问题了,没派系怎么会升职这么快呢?要知道,张居正同学此时也只是个从四品的王府讲官。那是因为李春芳有一门很吃香的技能——青词写得超级好。据说,在当时没几个人比得上。
  李春芳从在翰林院做修撰的时候就开始写青词了,大领导很喜欢他,两派人物也不讨厌他。于是乎,李春芳便一路升职,入了内阁。
  严讷,不用多说,青词宰相,在内阁的椅子还没坐热,七个月后便告病还乡去了。
  这样,内阁又缺人了。
  嘉靖四十五年(1566)三月,由内阁首辅徐阶推荐,命吏部尚书郭朴兼任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高拱兼任文渊阁大学士,同入阁办事。
  从此,高拱刚刚走入了帝国的权力中心。

  日期:2013-11-11 14:25:06
  自悟成才的高拱
  高拱,第二位首相,一位不太出名却不可忽略、很有性格的人物。
  高拱(1512~1578),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新郑,也是黄帝的故里。
  高拱的先祖是个外来户,他的祖籍是山西洪洞。元末天下大乱,其六世祖叫高成,为了躲避战祸,举家搬迁到了河南新郑县东北的高老庄居住。
  再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四海升平,高家祖祖辈辈便在此地定居下来,繁衍生息。成生二,二生亮,亮生旺,旺生魁。

  高魁就是高拱的祖父,到了这一代,混出了模样,高魁考中了举人,已经有了功名,做了官。高魁慢慢地累职升迁,从地方知县,做到了工部虞衡司郎中(五品)。
  高拱的父亲名叫高尚贤,是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高尚贤为官清正耿直,他经常以此来教育子女,小高拱牢牢地记下了“耿直”这两个字。
  高尚贤历任主事、员外郎、按察佥事等职位,他在每一任上都勤恳工作,正直敢言,小有政绩。后来,一直做到了光禄寺少卿(四品),大致相当于正厅级干部。
  正德七年(1512)十二月十三日,高拱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按今天话来说,他是一个地道的官三代。高拱在家里排行老三。
  据记载,高拱生而相貌魁伟,自幼颖敏好学。也就是说,他生得漂亮又聪明。
  就是这样的出身,这么一个人,自然而然地,很容易吃老爹的本,养成一身的恶习。而在最初,高尚贤没给儿子机会,这位父亲精于研究宋明理学,这也是正统思想。因此,他非常注重对儿子的理学教育,从小教给他做人的道理,教给他做八股文章,家教很严格。
  四书五经、仁义道德、八股文章······小小高拱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成长。没有一般官宦子弟的恶习,不娇生惯养,恰恰相反,他是个听话的孩子。
  小高拱很争气,五岁的时候就十分善于联句对偶。八岁的时候,就可以日诵数千言。这样的表现,博得了家人父老的一致好评。看来,这是一幅乖孩子、好学生的潜质。
  高拱的童年大致就是这样,说不上来有什么特别之处,关键词就两个:听话、受人夸。
  有人说,十岁看老,从一个人的童年往往就能看出他的一生。
  开始我一直不信,人的价值观是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形成的,这一生还要经历不知多少事情,人早就不是当初的那个样子了。但有句话说,植物无论怎么生长,还是当初的那个种子。而童年,就种下了这一生的种子。
  从高拱的一生往前推,确实像这么回事。
  除去家庭环境给人带来的自信、自卑、直率等等,比如高拱出身官宦之家,学会了耿直,本身眼界就高。就说家庭教育,高拱就是一种典型的童年教育模式,他受到两方面教育,一方面是做人、礼貌,另一方面是诗书、才艺,差不多是一半对一半。
  大家都认为孩子会多种多样的才艺是一种优越感,因此,就叫他学这个那个。但实际上,好好的孩子就是被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给毁了,该淘的时候不淘气,该会玩的时候不知道玩。于是,慢慢变成了乖孩子、好学生。你知道,这一类人十有八九没什么大出息,而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大多成了事。
  被这个那个才艺压着的孩子,长大后,要么没了个性,要么接触了太多脏乱的东西,变得叛逆得没了样儿。
  在高拱出去求学后,学到了很多,见识了很多,却发现越来越不喜欢从前那个死板的自己,开始接受一些叛逆的东西,与主流思想越走越远。

  要这样,也就没他什么事了,但高拱始终记得父亲教给他做人的道理,他有自己的理想,他把叛逆用在了该用的地方。于是,这就形成了以后很有个性的高拱,性格孤傲,观点不容易被人接受,而且,瞧不上那些什么都会却什么都做不来的文人。
  如果说,非要一种合适的童年教育方式,那就多教他做人、礼貌,少教他所谓的才艺,多让他玩,启发他读书,少逼着他学。因为,童年是个好时候。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