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背后的黑暗历史故事》
第10节

作者: 灰骑士大统领
收藏本书TXT下载

  唐朝真是一个强大的王朝。
  怪不得日本乖乖臣服了。
  遗憾的是,宋朝以后,轿子开始流行起来,结果本来就已经有所退步的神车制造工艺,更加没落了,此后亦再无什么能称得上香车的东东出现在史书之中,或许民间某个高人曾经搞出来了那么两辆。或许这种退化,还与工匠们琢磨不出来那辆“大驾玉辂”有些关系吧。
  日期:2014-07-18 10:53:34
  学富五车
  ——让庄子不爽的人
  学富五车,出于庄子描述其对另一名叫惠施之人物的看法:“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意为这个叫惠施的兄台,懂很多东西,其所著的书籍,可以装五辆车子。仅从此判断,似乎为庄子在称赞惠施兄,然而将后面一句补上后,就发现这“学富五车”的所指,并非那么回事了。
  “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惠施兄所坚持的道理很多都不靠谱,其所说也有很多是胡扯。

  难道,“学富五车”竟是个贬义词?
  还是要看看这引得庄子如此不快的惠施兄,到底是何方神圣?
  首先,要严正声明的是,惠施不是一个高僧,尽管其名听起来很容易被人误认为这是一个高僧。作为与庄子同时代的人物,他也不可能是一个高僧。彼时,释迦牟尼才刚刚成佛不久呢。
  此君乃是活动于战国中期,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的一代学术大师。在诸子百家中的门派,乃是已经鲜为后人知的名家。这个门派的研究重心聚焦于所谓的“名实问题”,简单说,就是在逻辑上辩论事物的概念,比如为什么逮耗子的动物被称作猫,而不称作狗一类的问题。听起来是吃饱了撑的,但实际上这个门派对于中国哲学而言,具有超出许多所谓哲人的重要意义,因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之一,和惠施大约活动于同一时期的柏拉图,绞尽脑汁所思考的,其实也就是这些东西。

  遗憾的是,在西方,这些东西被称为逻辑学,发扬光大至今;在东方,这些东西却被视为诡辩,汉代就断流了。
  即便在惠施的时代,其所属的名家,也是为其他门派所鄙视的。
  因为逻辑思维暴差的他们,根本就说不过惠施,反而常常为其所调戏。
  如庄子,这名空想主义者与惠施关于一条鱼的著名辩论: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篇》)

  两人在桥上散步,发现有一条神秘的鱼在瞪着他们,此时心情很愉悦的庄子立即开始空想,啊,看那鱼儿是多么自由快乐啊。不料讲究逻辑的惠施有意调戏一下就喜欢空想的庄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立即顺着惠施的发问逻辑回答道,你不是我,你又怎么知道我的快乐呢?
  此故事流传至今的版本,基本上就止步于此,也让大多数人觉得庄子真是聪明啊,那惠施是个笨蛋吧,被庄子“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了。
  怎料还有后面一记绝招: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秋水篇》)对啊,我不是你,就不可能知道你快乐不快乐,而你不是鱼,自然也不可能知道鱼快乐不快乐了,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庄子掉进了惠施的逻辑陷阱,场面一定很尴尬。不得已,他只得来了句含糊不清的话语加以掩饰。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哎呀,好了,回到问题的开始好吗?你问我是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的,那就意味着你已经知道我能感受鱼的快乐了,我正是在桥上感受到的啊。
  这才是胡扯。
  考虑到《庄子》这本书,很大可能是庄子的学生为了美化他们伟大的导师而编纂成的一本颇神的书籍,则更加可以由这场掩饰色彩太过明显的辩论中确定,惠施此人的聪明程度,尤其是其逻辑的严密程度,根本就不是庄子一类只会神叨叨说些大鱼大鸟、自由啊、飞翔啊的空想家所能企及的。

  而逻辑,正是哲学、数学、乃至近代科学的基础。
  日期:2014-07-18 15:02:09
  如果惠施的成就,仅仅存在于以严密的逻辑调戏庄子一类的空想家,那用来形容其学识的“学富五车”,即便贬义的成分立不住脚,也难以成为一个褒义词。
  不过如此聪明的他,又怎么可能如此浪费他的天才呢?
  恰恰又是这本《庄子》,颇为珍贵的记载了惠施的一系列深度思考,虽然那是在“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的修饰下引出的,仔细读之,却让人大为震撼——因为这些思考太有深度了。
  惠施之思考——历物十事。
  所谓历物十事,即惠施所探讨的十个哲学命题,依《庄子?天下篇》所载,分别是: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南方无穷而有穷

  今日适越而昔来
  连环可解也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这十大命题当然不可能在此一一分析了,那样就会变成几万字都难以交代清楚的哲学论文,甚至数十万字都难以达到目的。而既然是用来证明惠施之天才的,那也就只需要任选几个,就足以让我们震惊到无比的程度了。
  如第一个命题,讨论的是大小问题,这也是哲学的终极问题之一。
  最大的事物,到底有多大?惠施的看法是,没有边际,“至大无外”。没有边际的事物,按照现代主流科学的观点,当是宇宙了(颇有意思的是,宇宙一词也出自《庄子》,看来空想家的空想还是有些价值的,而且也难保那是惠施给予的启发喔)。而人类直到近代,才逐渐从地心说,发展到日心说,再发展到宇宙无限论。两千多年前的惠施就已经通过“至大无外”触及到了“宇宙无限论”,当称为近代天文学之父才是。

  那最小的事物呢?惠施认为,最小的事物,就是小到再也不能分离,“至小无内”。这就涉及到了组成事物的最小单元,简单说,也就是最小的粒子。对于这个问题,古希腊有一批天才的哲学家,曾经创立了古典原子论加以解释,近代西方又发展出有物理学根据的经典原子论,然后随着技术进步,将原子向强子、奈克,以及更加小的粒子推进。是否存在小到不能再分离的最小粒子,人类的科技尚不能解答,但惠施的超常思考力,或许已经提出了答案,又或许,他错了,但错的也太有深度了,以至于目前的人类科技都不能证明他错了。

  更有深度的是,他还提出了“一”的概念。
  大到极致的事物,如宇宙,虽然其疆界之内容纳了不知多少东西,但从整体上看,乃是“一”——一个宇宙。而小到极致的事物,假定真的存在那样一种粒子的话,也是“一”——一个粒子。按照辩证法的理论,惠施的理论,也就等于“统一律”。而按照现在的宇宙大爆炸假说,则惠施的“一”,也就等同于宇宙起源的那个“点”(该假说认为,约在1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而《老子》所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东汉许慎所著《说文》将“一”的来源解释为:“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与惠施的“一”也有着高度的类似。但惠施是站在无比大与无比小的对比下做出此番探讨的,其抽象思维的能力,令人震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