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背后的黑暗历史故事》
第17节

作者: 灰骑士大统领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7-24 09:09:45
  李世民装逼的缘由,大约与其弑父弑兄得来帝位,以及天下初定局势动荡有关。关键问题是,在这样一个爱装逼的皇帝面前,以进谏而闻名的魏征又当如何视之?
  且看看这魏征所进的谏,都是些什么谏。
  《贞观政要》载,李世民称魏征进谏涉及的事情,多达两百多件,“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奇怪的是,这些意见还都很合这位装逼皇帝的心意,“皆称朕意……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写这些书的作者,大约都是为了极力美化李世民这位好皇帝与魏征这位好臣子之间的友谊,才如此创作的吧,否则听了臣子的意见,皇帝的正常反应绝不可能是每次都很高兴。

  如唐代野史《隋唐嘉话》载: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这样的故事当然不可能出现在官修史书中,虽是野史,也可作为一个参考,证明一下李世民还是正常人,不会一点脾气都没有。
  而能让李世民勃然大怒的魏征之谏,其实都是些没有实际利害关系的虚无之言,绝不会在敏感而凶险的事情上和李世民对着干,也绝不会卷入可能真正激怒这位装逼皇帝的事情中。
  如魏征最为著名的谏言——《十渐不克终疏》,虽然看似对李世民提出了颇为严厉的批评,如“顷年以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顷年以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实际上这些谏言早就是其他谏官,包括魏征本人,说得都已经乏味了的“套话”,都是说得一些很虚的事情,既能让李世民毫无压力的“纳谏”,又能塑造自己乃是一个忠直谏臣,同时用明贬实褒的手法美化李世民——如此难听的谏言李世民都听了,他是一个多么圣明的君主啊,反正那些事情每个皇帝都干过,李世民似乎还是干得少的了。

  再如《隋唐嘉话》所载玩鸟一事,也被当做魏征敢进谏、李世民“怕”他的典型故事广为流传:
  “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征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此故事真伪尚且不论,单单思量一下,用进谏的方式让皇帝的爱鸟死去,这算是哪门子“谏”,对天下苍生、国家命运有何益处?若魏征都是进这样的“谏”,有个鸟用?
  事实上,魏征,一个当年当过道士,混迹于乱世,先后在元宝藏、李密、李渊、李建成手下效力的老江湖,对于弑父弑兄上台的李世民,想极力对外塑造一个明君形象的装逼心思,摸得是一清二楚。这样一个形象工程,需要几个看起来很不听话的谏臣,在那制造一些听起来很令人不爽的谏言,让皇帝看似难受实则无压力纳谏后,照样想干嘛干嘛。
  因此,若涉及到有违这一原则,要真正拿出意见的时候,魏征就会千方百计逃避了。
  如当太子李承乾之师一事,魏征就装病想赖掉,因为他早就意识到这可是个危险差事,弄不好自己苦心经营的忠直谏臣形象毁了不说,还会搭上性命。据《魏郑公谏录》这本主要记载其所谓谏言的史籍称:
  “皇太子承乾不修德业,魏王泰宠爱日隆,内外庶僚,咸有疑议,太宗闻而恶之,谓侍臣曰:当今朝臣,忠謇无如魏徵,我遣傅皇太子,用绝天下望。遂命草诏,谓侍臣曰:其辞乎?皆曰:徵昔为侍中,卒以退让,储傅之重,恐必不当。太宗曰:徵识吾此意,将不固辞矣。及诏下,拜为太子太傅,公自陈有疾,太宗谓之曰:太子,宗社之本,须有师傅,故选忠正以为辅弼。昔周幽晋献废嫡立庶,有国行此,国必危;有家行此,家必败,如汉家几废太子,赖四皓来助,乃始得安。我今赖公,即其义也。如公疹病,可卧护之。公乃就职”

  虽然最终还是没完全赖掉,但魏征好歹争取到了只能让李世民“可卧护之”——抱病履行职责的旨意,实际上也就是形式上按照李世民的本意当太子的名誉老师,给皇帝一个台阶下。
  皇帝、太子的那些事情,岂是臣子敢随便参与的?何况这太子和另一个李世民所宠爱之王子魏王泰矛盾极深,难保李世民死后,乃是还没死就不出乱子啊。魏征之赖,也确实赖得精明,在其死后不久,太子果然作乱,被李世民平定。太子的党羽,魏征当初推荐的侯君集等人都被灭杀,连带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的魏征,也被李世民迁怒:

  “尝密荐中书侍郎杜正伦及吏部尚书侯君集有宰相之材。徵卒后,正伦以罪黜,君集犯逆伏诛,太宗始疑徵阿党”
  但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幸运。在皇帝面前演戏演久了,难免引起皇帝的不良感觉,尤其是这个装逼皇帝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不爱装逼时,他就会想着算一算以前过去某一天,哪些人欠了他的老账还没还。
  可以肯定,魏征绝对有欠账,最大的一笔,还并非他那些所谓的谏言。
  “徵又自录前后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
  此乃《旧唐书》所载魏征背着李世民所干的一件事情,即将自己曾经进谏过的言辞都写下来拿给记录李世民日常言行的史官褚遂良看,很可能还让其抄了下来。

  史官褚遂良,这可并非是一个小人物,其所负责的记录工作,事关后世对皇帝形象的评价,按照此前的传统,皇帝是不能过问的。魏征此举,无非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万一哪天被李世民突然给杀了,还能留给后世一个好声名。
  只是,那样的话,李世民的声名就给毁了。因此,得知此事后(李世民曾强行过问过《起居录》),“太宗知之,愈不悦”。
  《旧唐书》又载,魏征曾要求李世民让其当良臣,不要当忠臣,具体怎么个良臣、忠臣法呢:
  “徵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徵曰: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
  看看,魏征所谓的忠臣,乃是比干那样进谏而被皇帝所杀者,言下之意,便是在告诉李世民:你可不能像昏君一样杀了进谏的臣子,那样只能让臣子博得忠臣美名,而让自己背负恶名哦;反之,做出纳谏的样子,则能让臣子、皇帝都好过,岂不美哉?
  这样的话,这样的暗指,李世民在其还保持装逼姿态的岁月里,无疑是极为受用的,但当其不再装逼后,就很容易引起其恶感了,尤其是这样的话还被一个“良臣”弄到了事关自己形象的《起居录》中,他会怎么想?
  无怪乎,在魏征死后不久,李世民就开始对其“不悦”,怀疑其“集党”,乃至于到后来废除婚约,将亲笔为其所题的墓碑都给推倒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