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背后的黑暗历史故事》
第18节

作者: 灰骑士大统领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7-25 09:25:09
  背水一战
  今义:陷入绝境之后,拼尽全力做最后的努力,如NBA中某只垫底的球队,在赛季尾便经常会以背水一战的标题出现在新闻中,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相关人物:韩信、陈余

  虽然背水一战这个成语已经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尤其是体育比赛中,但在其最主要的行业——战争中,应用的范例却极为罕见,因为背水一战,在冷兵器时代,还是热兵器时代,都犯了兵家大忌。
  在冷兵器时代,若一方背水一战,则另一方只需以正面主力强攻,两翼骑兵迂回,就能实现完全包围网,或者干脆坚守不出,看那背水一战的敌人,进也进不得,退也不敢退,你一退,就必然要渡河而回,那就趁你掉头渡河时再打!
  而在热兵器时代,好不容易渡河建立起登陆场的一方,不趁势扩大攻势,而要死守河边,变成一个桥头堡,由于缺乏纵深,很容易被另一方的反攻所分割包围,直至歼灭,同时大批人马拥挤在一处,无疑是敌方重火力的好靶子——一炮下去炸死几十个。
  一句话,背水一战等于自杀。
  因此,古往今来,真正意义上的背水一战,也只有名将韩信的那一次了。而深究那一次的成功,又可以发现,背水一战只是舞台的一幕而已。
  话说当年楚汉争霸,刘邦一度被项羽打得狼狈至极,老婆、老爸都给俘虏了,还好他占领了一个叫荥阳的地方(今河南中部),利用其地利优势和坚固城防,得以保住小命。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策,为牵制项羽的兵力,刘邦便急令正在北方扫灭诸侯的韩信,加快工作进度,赶快搞定那里的燕、赵等国,好绕到项羽背后去爆其菊花。
  韩信乃一代战神,收拾这些诸侯自然是摧枯拉朽,但不料某一天,他的主人刘邦突然从天而降,在他睡眼惺忪,还没回过神来之际,就将其兵权给夺了:“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等韩信回过神来之后,刘邦带着其好不容易锻炼出来的数万精锐大军走了,名义上是回去抵抗项羽的正面强攻,实际上呢?

  韩信并未有时间去从刘邦此次夺兵的行动中思考出一些足以改变他命运的东西来,因为这位似乎对他并不怎么信任的主人临走时抛下了一句话:“赶快灭了赵国”。
  作为战国末年抗秦的主力,军事强国赵,并未随着其灭国而消失,反而在秦朝垮台后迅猛的复活了,其实力就不是和什么魏国、齐国一个数量级的。得知韩信来袭后,其主帅陈余立刻就动员起来号称二十万人的大军,除去其水分,十万人是有的。
  而韩信手中只有刚刚抓壮丁抓来的三万人马,这还是号称数,实际上可能连两万都不到。
  在地利方面,赵国也是占尽了便宜,由于险要的太行山脉刚好长在了赵国的西北边界上,陈余只需要带着人马守住这道天生的“万里长城”上几个谷口就可以了。而作为进攻方的韩信,除了攻击谷口外,根本没有征服赵国的路径。

  更糟糕的是,人家赵国是在自家地盘上防守,后勤压力轻,不愁吃喝。而韩信大军是远道而来,口粮带的不多,要和人家玩持久战,必然饿死无疑。
  恰好陈余身边有一员老将,李左车,乃是当年威震秦国的李牧之后代,一眼就看出了韩信大军的这个死穴,并献策:
  “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原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如果陈余听了这李牧后代的策略,那韩信就要提前归西了。当然,后来的历史是陈余没听,缘故是他认为我这么多人马,又有地利,还怕那韩信小儿加一群壮丁吗?
  陈余有此失策,并不全是因为他愚蠢,其中的缘故,此处就不多做分析了。总之这厮就一心想着要通过正面决战将韩信给灭掉,十万对两万,他有这个本钱。
  韩信可没这个本钱,即便有,以他的用兵风格,也不会干这种硬拼硬杀的事情。作为一个偏向于智将的主帅,多种谋略手段的组合,才是其典型的用兵之道。
  最重要的一个手段,乃是间谍战。
  史料并未明确记载韩信向陈余那边派了间谍,从李左车之谋刚刚被陈余给否定,韩信就知道了这一点来判断,他的间谍战还很成功:“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其实更厉害的间谍,早已经在韩信身边了,那就是张耳。此人与陈余曾是生死之交,在秦末大乱中联手造反,恢复了赵国,却在项羽击败秦军后为争夺在赵国的权位而反目成仇,到了后来,争斗失败的张耳投了刘邦,陈余则成了赵国的实际统治者。
  有这样一段经历的张耳,对于如同故乡一般的赵国,自然是相当的熟悉,对于赵国的军队,也是了如指掌,连对赵军的统帅,他的死敌陈余,也是掌握得一清二楚。对于韩信而言,这个正好在他身边的人,无疑是一个最有价值的间谍——这个间谍根本就不需要潜入敌人营中小心翼翼的获取情报,因为他知道的已经够多了。

  反观陈余,却对韩信军的实际情况毫无了解,甚至认为那不过是数千人的虾兵蟹将:“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怪不得他认为这是将所学兵法学以致用的大好时机呢:“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
  战未启,韩信就赢了先手。
  然后就是背水列阵了。
  早已通过间谍战把赵军摸了个透,因此韩信决定将万余主力背水列阵,根本就不是为了就靠这个打败那十余万人马。
  这一万多人马,是要作为诱饵将赵军全部吸引到河边来,然后作为钉子,将其钉住一段时间,最后,作为锤子,猛砸下去。
  两千精锐的轻骑,早就已经潜入小道,等到赵军被那背水列阵的人马吸引得差不多后,去突袭赵军大本营:
  “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更绝的,还在于韩信这背水列阵的玄机,那并不是如字面意思上的靠着一条河而列,而是靠着两条交叉的河!

  在那个名叫井陉关口的地方,有两条成直角交叉的河流,绵河与甘陶河,韩信的背水阵,就布在这两条河流交叉形成的直角区域,也就是说,他实际上是利用了河流,将四面缩短成了三面,还获得了两道自然赋予的左右翼保护线,只留下正面与敌接战。
  在冷兵器时代,作战十分讲究阵法,其主要原因,一是为了指挥迅速,二是减小混乱,三就是为了保护侧翼。侧翼是一只古代军队仅次于背后的薄弱部位,其原理如同人体的腰部遭受打击,无数会战中惨败的一方就是因为侧翼溃灭。而韩信这个背水阵,刚好利用了河流的交叉,根本就不需要分兵去守侧翼,敌军也几乎没有办法去加以攻击——当着韩信大军的面渡河可是个愚蠢之极的念头啊。
  仅仅从这个背水列阵的具体操作方式,就足以看出韩信之用兵方法,确实属于智将的范畴。
  会战开始后,为了增强诱饵的诱惑力,韩信还带着陈余的死仇张耳,出现在背水阵阵中。陈余先是为敌军的背水阵而哈哈大笑,继而又为发现了韩信与张耳而兴奋异常,立即挥动大军从大本营中蜂拥而出:“赵开壁击之”。韩信、张耳也带着前队佯装败退,进一步增强诱惑力,直到退至背水阵的战斗列,“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在那个河流交叉的狭小区域,能同时容纳的人马,至多不过两三万,严阵以待的韩信军,占去了一万多,追杀而来的赵军,也只能投入一万多作战,后面的人马,只有使不上劲的份。而韩信军没有退路,混战中又寻不到投降的机会——在杀红了眼的冷兵器战场,你放下武器就会被立刻格杀,当然只有死战到底。

  实际投入作战的人数相当,敌军的战力又异常强悍,有退路的赵军可就不想玩命了,还好他们有人数优势,能逐次投入厮杀之中,玩车轮战也未尝不可。
  不料,轮换撤下来的人马,准备回营休息时,却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
  他们的老窝被端了。
  “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
  这正是韩信那两千轻骑的所为:“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等到赵军几乎全部被河边的诱饵吸引出窝后,他们就趁虚摸了进去。
  本来留守大营的,应该还有一些,但在赵军几乎倾巢出动后,基本上剩下的都是些伙夫、马夫什么的,战斗力实在低下,哪是这两千轻骑的对手。夺了营之后,还插上大量的军旗,营造出这里有大军的假象,以期吓住刚刚血战下来的赵军。
  赵军确实被吓住了。
  “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由这“背水一战”的全过程,可以发现,之所以数千年来,古今中外,通过此战法获胜的,可能就只有韩信一位,就因为那是包括敌方失误、间谍战、诱敌、死战、偷袭等等战术为一体的复杂战役,单单一个背水列阵死战,就不是字面意思上靠着河边那样简单,韩信此人的用兵之道,实在是高明的可怕。而其所言“背水一战”获胜靠的是“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如此看来倒不是什么实话了。

  同理,某只NBA垫底的球队作出“背水一战”的姿态,也很可能不是简单的绝地死战,而是做了相当多的准备与策划。那可是输一场就要输几千万美元的烧钱游戏,谁敢动不动就搞绝地死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