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至尊大厨传奇--炉边镇守使》
第43节作者:
何三刀 日期:2015-04-30 21:25:24
第五章 家道中落
1、成都府之乱
1901年5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是最大的卖国条约,其战争赔款达白银4.5亿两,中国人均1两。按当时清政府年财政总收入水平,规定连本带息39年还清。而朝廷为了讨好洋人,严令各地对义和团进行清剿,一律杀无赦。而更荒唐的是,洋鬼子竟然成立军事法庭,对京津地区曾经进行抵抗的大清官员进行审判,当街斩首!清政府对此竟充耳不闻视若无睹,只是一味地横征暴敛,要筹集银两来赔款,以求一夕安枕。
按大清律例,公务员在直系亲属亡故后应该归乡守孝三年。王景林得到弟弟的电报后(那时成都已开设民用电报局),经过与萨格琪全家商量,决定向朝廷告假。他写了报告,并请求结算薪俸。在刘公公和方庖长的关照下,他只领到了不足额的一千余两银子,其余的也不知还有没有希望再领。由于时值隆冬,北方气候严寒,而且沿途治安极坏,听说慈禧在逃跑途中还发生过被溃兵持枪抢劫的事,王景林只得给萨格琪留下七百两养家的钱,千叮咛万嘱咐带好女儿,他自己则随身带了点盘缠包裹,就一路顶风冒雪向西而行。
带着银票为求官而进京,如今却落得两手空空如丧家之犬返乡;去时春光明媚满怀希望,本想衣锦还乡,归来却将官服打在包裹里,身穿破衣烂衫晓行夜宿,望村投店。何故?此时社会上已经有强烈的仇官仇富心态,一旦暴露身份,稍不注意不是被抢,就是亡命荒野。饥寒交迫之中,他这一路风餐露宿,说不尽要吃多少人间苦头,最快也得两三个月才能赶回成都。而假如秦岭大雪封山,更得要到来年春末,才可能回到故里。丧亲的哀痛,与旅途的困苦,恐惧,时时都比刺骨的风雪更加折磨人的身体和意志。
按下王景林历尽艰辛、长途奔波返乡守孝不表,却说王博勋老爷身体尚可,何以忽然间就暴毙了呢?说来有些话长。
众所周知,四川盆地古称“天府之国”,因其封闭的地形地势而自成一体。当华北地区的义和团及流寇,被清政府和西洋军剿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时候,慈禧能想到的逃跑路线,他们也能想到:必然是向西逃窜。
“西逃”有两条线路:西北,或西南。那时西北地广人稀,是流放之地,逃进去倒是无人追杀了,但能靠着自然条件而生存的几率不高,算九死一生吧!而西南就不一样了,既相对安全,物产又很丰饶,随便搞搞也能混个“肚儿圆”。由此,无数的强人好汉通缉犯,以及富有江湖组织经验的地下党员们,都如蝗虫一般扑向了云贵川,其中以四川为首选匿身之地。暗地里他们在喘息,在等待,在试图实现一个报仇雪恨的心愿,或创造一个翻天覆地的奇迹。
由于上年大足、富顺、巴中等地的教案,洋教堂被烧、教徒被打死,四川总督府需向美英法赔偿白银150万两。朝廷穷得叮当响,电令四川自己解决。于是四川总督下令增加捐税;下面各级官员趁机加码,许多穷得只能穿草鞋的人,也要缴纳“草鞋捐”,晚上能点灯的人则有“灯油捐”,可见层层盘剥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
于是1901年五六月间,华阳县旁边的大邑县由罗文榜率先发难,以“顺清灭洋”的名号起义,矛头直指洋人和教会,其声势浩大,席卷温江、崇州、华阳、灌县一带。而另一路“川东义和拳”,觉得朝廷已成为洋人的鹰犬,还顺它个屁呀?干脆直接打出了“反清灭洋”的旗号。这个口号深得人心,紧接着简阳、安岳一带也爆发了大规模起义,义军行动早已由打教堂、杀洋人、锄汉奸,演变为:洋人必杀,教堂必烧,教徒必锄,贪官必整,富人必敲。谁不顺应这股潮流,那就对不起,你站到起义军的对立面了,咱们先得把你“治服气”再说。
如何才能让人“服气”呢?上房揭瓦,下窖抢粮,没收金银,杀猪宰羊。敢说半个不字,纵火,打人,家破,人亡!
(因网络公开连载已近极限,今日起将不再大量集中地更新本帖,请各位读者朋友谅解!)
日期:2015-05-01 18:11:52
(上接第五章 第1节《成都府之乱》)
华阳县和成都县被称之为“四川首县”,盖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着先天的区位优势:成都府、四川省总督府,都坐落在它们的地盘上。这是四川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中心,在太平年景,富甲天下,文化繁荣。可是战乱年代,这里却往往首当其冲,深受其害。
各路义军们先是在当地造反,然后八方官军前去征讨,在“剿”与“反”的多轮拉锯战后,官兵退缩,义军渗透,逐渐地,都把战场拉到了成都附近。不管打不打得下来,为了造势,稍微有点实力的义军,总要摆出一副围攻成都府的阵势,以此搅乱整个四川的局势,树立声威。所以成都府周边郊区的人民,这一年出头,不知道要“接待”多少轮造反英雄。
王博勋老爷的心情,随着时局的恶化越来越差,因为事实上他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官府的各项摊派,今天三百,明天五百,许多意想不到的科目,竟颇考验人的智商。而开门不开门,王府这么多的人口,大家都要吃饭,要保持大家庭的正常生活,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前不久小儿子王景书成婚,又花去一笔钱财。他感到国运在衰退,自己的身体在衰弱,而家道也在不断衰落。他是真心着急了。
偏偏在这节骨眼上,省内到处掀起了造反风潮,像走马灯似的,各路义军都要来“攻打”成都府。仗没怎么打,动辄成千上万的人马却要“募集”钱粮,漫说一个王博勋,就是一百个王博勋也招架不住啊!
王府过去仓廪充实,积累的陈粮都在二三年,牲口也是六畜兴旺,存款现银无数。正因为他名声在外,“官”与“匪”均不放过他,巧取豪夺,雁过也要拔毛,眼见着这好日子就到头了,仓里的那点剩粮,连能不能坚持到明年夏收都很难说。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从简阳杀过来的李冈中的队伍又进驻到了王府附近,并严词要求“筹措”军粮军饷。
王老爷本身是个秀才,他能想得到的办法,是给人陪笑脸,讲道理。他认为这世上“有理行遍天下”,所以他带着前来筹集粮饷的小头目参观,看粮仓,只剩三五椽子(椽子:四川人竹编的一种储粮器具,一般可以屯粮1000斤)谷麦和包谷米;看遍各个水圈和旱圏,只剩几头老母猪和小猪仔,鸡鸭圈也只有小鸡苗小鸭苗,几头老牛似乎不干活也不大嚼得动草啦。倒是有几条看家狗显得颇为生龙活虎,如果不是被拴住了脖颈,看样子一定会扑上来撕咬这些强人!
参观的最后一站,是带他们参观红苕坑、南瓜坑。四川人很重视红苕和南瓜的保鲜,因为普通农户要拿这些玩意当半年粮。他们习惯在岩石上打洞,或在房里挖窖用来存放,冬暖夏凉,保存的效果很好。而看了好几个坑洞,里面竟然空空如野。
那个小头目参观完了,铁青着脸问道:“看来你龟儿不大落教哦(川话:不老实),你把老子的脑壳都转晕了,到底想搞啥?月亮坝头耍大刀,明砍!”
“是这样的,老总”,王博勋赔笑道,“先前路过的各路好汉,筹钱,募粮,牵牛牵马的,杀猪的,砍菜的,背红苕南瓜的,还有烧大柴的,不怕你笑话,硬是把我几辈的家当掏空了。我带你看的,都是实际情况。我一大屋人,也要吃饭噻,所以想跟你求个情------”
那小头目一听话音不顺耳,哗地一下拔出了军刀,怒目圆睁道:“妈个批的,你儿子给朝廷当走狗,我还没说你,你自己一辈子欺男霸女,为富不仁,我也没找你算账,今天跟你商量筹点粮饷,你他妈就哭穷装傻?我们义军流血流汗,为的什么?你要胆敢不支持我们,那就没得道理好讲了,一定是支持洋鬼子的,兄弟们,听令,不客气了!”
王博勋一看要动武,赶忙来拉那头目,意思是阻止他们抢粮。那小头目倒也没拿刀砍他,却使出旋子腿,王老爷早挨了两个“窝心脚”,望后便倒。可怜他读书一世,却没记住“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这句古话!枉送了卿卿性命。
(第五章 第1节《成都府之乱》待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