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故事,阿拉草根泥腿子的自由之路》
第37节作者:
曹立仁 根据这份宪章,马萨诸塞湾已经是一个自治政府,但是却还存在一个问题,因为这个自治政府之上还有公司董事会。文思乐普等人认为,所有大股东都必需移民美国,这样才可以让自治政府完全切断和英格兰之间的关系。他迅速抛售一处地产获得5,760英镑现金,并且把所有的流动资产全部入股公司,他的决心和效率赢得许多人的仰慕和追随,一批大股东声称,只有在文思乐普的领导下,他们才能移民美国参加这个冒险事业。1629年10月,文思乐普当选为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总督。
文思乐普展现出杰出的宣传和组织能力,在冬天里策划组织了最大规模,准备最充分的英格兰殖民队伍。他告诉清教徒们说,我们才是被拣选的民族,我们要在新英格兰建立起一个山巅的城市,照亮这个世界,引导英格兰回归正道。山巅的城市,也可以翻译作山巅的国度,在卡尔文神学体系的抗罗宗里具有特殊的意义。根据卡尔文的系统神学,在新约时代,基督徒才是以色列人,才是上帝的选民。山巅的城市就是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宗教改革运动时代,苏格兰长老会,英格兰的克伦威尔将军都致力于建立一个“新耶路撒冷”。“上帝选民”的宗教情节成为美国文明传统的一个因素,一直延续到21世纪。“美国例外主义”意识形态的起源,就可以上溯到文思乐普的“山巅的国度”。
1630年的复活节,文思乐普率领七百多“选民”驶向新英格兰,就像克伦威尔将军一样,他认为他就是上帝拣选的摩西,他将带领众人出埃及,走向应许之地。从这一天起,文思乐普开始坚持写日记。
日期:2014-12-27 12:30:30
正文29
而让让最初登陆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们感到震惊的则是这里丰富的优质林业资源,这里的树木不仅材质非常好,而且易于砍伐。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造船业的发展,17世纪初的欧洲已经出现林业资源稀缺的问题,随着燃材价格日趋走高,英格兰的普通人家总是要非常节约地使用木材,安角Cape Ann定居点的法兰西斯-席金森牧师则在1629年告诉我们,“……。这里一个只有五十英亩土地的最穷的农夫,点火烧的木材比许多英格兰贵族家庭还要多。对于热爱温暖炉火的人来说,这里是一个过好日子的地方。”美国第一位自然学者威廉-伍德从1629年到1639年间对这里的林业资源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在他的【新英格兰的前景】中,伍德高兴地列举了这里所有的各种木材,当时造船业,家具业所需要的所有木材在这里都可以找的到。伍德还列举了制作木炭,染料和肥皂所需要的各类树木,他建议说,林业应该成为新英格兰的发展方向。后人推测在17世纪初的时候,美国应该有822百万英亩的森林,初期的美国可以说成是一个林业文明。在最初的300年时间里,美国人消耗了353百万英亩的森林,拿着斧头的林肯和华盛顿的故事,其实就是在告诉大家那个年代的美国男人总是在忙着砍树的。
这里的环境也非常适合放养各种家禽和家畜,廉价而方便的养猪业迅速发展起来,猪肉成为新英格兰的第一批大宗出口商品,当然这里养殖的高大骏马也可以在西印度群岛卖到好价钱。
新英格兰丰富的资源和肥沃的土壤带来另外一个负面的作用,如果对照同时期欧洲的标准,新英格兰人太浪费了。清教徒领袖们一再呼吁也没有扭转这个浪费的问题,有一个基本而显然的事实,这里土地供应充分,而劳力却太少,两个因素带来了“屠杀”性的粗糙生产。许多地方的农夫根本不锄地,犁地松土的工作也非常粗放,大片土地里总是能生产出让农夫满意的产量。当时的批判者说新英格兰农夫是“世界上最粗心,最无知的农夫。我不知道还有那个国家的农夫会这样不爱惜农地,会这样不爱惜牲畜……。”18世纪之后,欧洲来的访客的日渐增长,这些外国人也惊诧于美国农夫的浪费,虽然那时候新英格兰的土地供应已经要不足了。这种掠夺性的耕作开采和粗放浪费的生活方式也形成为美国文明传统的一个传统。当欧洲人不屑于,甚至愤怒于美国人的浪费习惯的时候,他们或许不知道,美国农夫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
山巅的城市和上帝的选民,神权统治的马萨诸塞湾殖民地
五月花号朝圣者建立的定居地其实是位于普利茅斯公司宪章的开发区域之内,普利茅斯公司早在1607年就曾派遣过殖民定居队伍在新英格兰地区建立过定居点,当时的发展目标是皮毛贸易,挖掘黄金和林业,这个殖民冒险事业坚持一年之后失败了。
朝圣者们取得成功经验之后,沃伟科鼓励多斯特教会的清教徒移民美国,1623年,37个清教徒在安角登陆定居获得成功。
1624年,长期未能盈利的普利茅斯公司停止运作。
1628年,投资者集资成立马萨诸塞湾公司开发新英格兰,他们的宪章和佛吉尼亚公司的一样,理论上是沿着纬度线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海岸,当然我们知道,这两家公司都没有走到那么远。
1629年,350个清教徒带着大批物资在新英格兰建立起塞勒姆定居点。这一系列的成功给清教徒们带来极大的信心,他们开始采取更大规模的行动。1634年的时候,一个人在他的日记里写到,“这个夏天,至少有二十艘帆船载着两千个殖民者去了(新英格兰)。”他记载的是一场英格兰历史上到那时候为止最大的一股移民潮。有两万多清教徒在英格兰革命爆发之前奔赴新英格兰,这场大出走的主要领导人就是约翰-文思乐普,哈佛大学的文思乐普大楼就是为了纪念这位清教徒领袖。
约翰-文思乐普出生于一个富庶的乡绅家庭,父亲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纺织厂老板,他和沃伟科有非常密切的私人关系,两个人是邻居,都是剑桥大学校友,他们是要好的朋友。他坎坷的早年人生经历足以让我们看到他是一个典型的清教徒,信仰虔诚,极度自义,从不妥协。
他曾经因为坚持自己的清教徒观点而丧失司法界的高层职位,在先后埋葬了两任他深爱的妻子之后,他在悲伤过后说,“经历过极度苦难试炼的人生是最甜蜜的,因为这是得救的凭据。”像克伦威尔将军一样,文思乐普会寻找上帝呼召的“应证”,一但他认定那是上帝的“确据”,他会表现出和克伦威尔将军一样惊人的冷酷和坚忍不拔。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