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埋没的圣人:看低调的他如何PK掉百王,开创盛世,竟堪称圣人》
第45节

作者: 浪迹zty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7-28 08:54:26
  晁错的这封奏书很长,我仍然不在此将其罗列出来,主要是这段文字没有太多趣味性。晁错的大概意思是说:匈奴屡次侵扰汉朝边境地区,汉朝必须对他们采取一次有效的军事反击,才能够使他们有所畏惧。而要重挫匈奴,安定边境,就必须选择良将。此外,晁错又向刘恒分析行军之术,即临战交锋的三件重事,占据有利地形、士兵训练有素服从命令、兵器精良便于使用。最后,晁错向刘恒分析汉匈双方的优劣势,得出结论,只要刘恒明智的选择统帅,就能够将匈奴一举击败。

  刘恒览奏,虽然十分赞同晁错的建议,但似乎并不想采纳实施。晁错上书时称“狂夫之言,明主选择”,刘恒就此回答道:“小晁说狂夫之言,明主选择,但如今的情况不是这样的。小晁你并非狂夫,而恒哥却不明智,国家的忧患就在于此。要让不明智去选择不狂,百分之百白搭。”
  刘恒的意思是说,小晁你说得东西都很深奥,要非常有水平的领导才能付诸实践,像恒哥这种不明智的领导根本干不了。也许,这是刘恒自信力不足的体现,他认为自己无法驾驭一场大战。但更可能是,他认为汉朝正处于经济恢复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没必要在积蓄实力的时候贸然与匈奴开战,所以以不明智为由拒绝晁错的建议。
  然而刘恒虽不打算与匈奴激战,但也深以为防备匈奴至关重要,甚至想为汉朝富强之后反击匈奴做准备。在这个时候,晁错再一次上书刘恒,极力宣称“募民徙边”的重要性。他强调,汉朝每年派去戍边的军士有限,而且由于经常性的更换人员,导致军士对戍守地的环境不熟悉。军士不了解胡人的习性,自然不利于战斗,不如选择长期居住的士卒,让其他边境建立家室,以耕战为业。同时,以赏赐鼓励边境士兵奋勇杀敌,对他们赐予优厚的待遇,使他们能够甘心为朝廷戍边。这样的好处在于,使边境地区有足够的兵员,又能够减轻百姓屯戍的负担,并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

  晁错的这个建议正中刘恒下怀,而且根据当时的国情能够实行,于是刘恒下诏募民徙边。
  其后晁错又多次向刘恒上书建言,例如向边境士卒提供粮食什么的,刘恒从谏如流,几乎都有采纳。然而,尽管刘恒对晁错几乎言行计从,但终究没有让他位极人臣,拜他的官职不过中大夫而已,一个仅供皇帝顾问与议政而没有任何实权的小官。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晁错有点儿急功近利,他希望汉朝即刻反击匈奴,这当然是刘恒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光凭这一点就不能让他掌握大权。此外,刘恒为人向来以仁慈著称,他对诸侯王也基本以包容为主,而晁错的意见与他大相径庭,曾强烈建议刘恒削藩。刘恒既然不赞同他的主张,当然就不可能让他掌权与自己抬杠。
  然而刘恒毕竟是位少有的明君,他虽然不愿实施晁错的某些建议,但并不因此而排挤打压他。刘恒欣赏晁错的才华,甚至有点想将他留给太子刘启将来重用的意思。不过,晁错虽然很得刘启的欣赏与信任,但与诸大臣关系不和谐,这或许就是他不得善终的原因之一。
  日期:2014-08-01 07:50:41
  豪才薄命
  不想写贾谊,但又不得不写。不想写,是因为贾谊的命运相对而言比较悲剧,写他难免使自己的情绪也随之悲伤起来;不得不写,是因为本书是刘恒的传记,写刘恒不写贾谊,你当他是空气吗?俗话说红颜薄命,其实才华横溢的豪才也薄命,准确点说就是郁郁不得志的豪才薄命。比如贾谊,这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但也是个情绪多变心理承受能力不佳而又多愁善感的人。
  前面也已经介绍过贾谊,说他是天纵之才不为过,十八岁便因才学而在郡内声名鹊起,二十多岁的时候便秒杀宫中所有的老博士。也许有朋友会说,十八岁闻名郡中算什么,有的人还从小就是神童呢!
  对不起,我对神童这个词不怎么感冒,一提到它我就想起方仲永,我更关注一个人在成人之后的成就。不信你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哪一个小时候是神童?好吧,咱不提政治,爱因斯坦年幼时是神童?说国内的,两弹一星的功勋们有几个是神童?说白了,神童这玩意儿压根就不怎么靠谱。我当然不是在强调神童长大后都会“泯然众人矣”,而是说有些神童可能是智力上的早熟所致,也可能是在其父母人为的塑造下产生。他们在某一领域虽然具有天才似的执行能力,但却使更多弥足珍贵的东西收到了压制,比如说想象力与思索天下万物的能力。如此,这样的人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

  就此打住。
  话说才高八斗的贾谊在起初仕途还是比较顺利的,但后来因为招致周勃等人的嫉妒,才被刘恒下调到长沙国当太傅。这可能还与贾谊的性格有关,学识渊博的人往往都有点儿傲骨,在人际关系上处理得不是很和谐。在我看来,有时候多一技不如多一友,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人际关系确实太重要了。如果没有一群人拥护你,你纵然才比天高又能有多大作为?除非这个世上的人都是圣人,都可以做到举贤不避仇,都可以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那你就可以不和任何人打交道了。

  据《汉书》记载,贾谊在宫中担任博士官时,每逢刘恒布置讨论的问题,年长的博士官都不能说上什么,而贾谊却能够侃侃而谈,大肆展示自己的学识与口才。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可能说明我之前的猜测没错,贾谊确实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你想啊,他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每次都侃侃而谈,而那些老博士根本说不上什么,这让人家情何以堪?
  《贾谊传》称“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就是说贾谊全部回答刘恒的提问,并且使老博士们都认为说出了自己的意思。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说明老博士们没怎么回答刘恒的问题,并非他们提不出任何想法,也绝不可能是他们都是嘴拙之人,而可能是贾谊为了表现自己,抢着回答问题。这样一来,贾谊倒是博得了刘恒的欣赏,老博士们也都承认他有才,但他与这些人之间的关系势必会僵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