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埋没的圣人:看低调的他如何PK掉百王,开创盛世,竟堪称圣人》
第46节

作者: 浪迹zty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8-03 09:41:33
  由于贾谊太急于展现自己的才华,又或许高傲的他在老臣面前态度并不谦逊,加之他向刘恒的建议损害了权臣的利益,使得周勃等人把他视为眼中钉,时常在刘恒面前进言毁谤。久而久之,刘恒对贾谊也逐渐疏远起来,估计他也不怎么看得惯贾谊那副自以为是的模样,所以干脆把贾谊调到长沙国做太傅。
  贾谊被贬官后内心十分沉重,自以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于是在渡湘水时写了一篇赋吊念屈原,其意在以屈原的不幸遭遇而自喻。这篇赋文记录在《贾谊传》中,其文有点儿晦涩难懂,描绘了一个善恶颠倒、黑白混淆的黑暗世界。如果贾谊想用赋文中的世界来影射刘恒时期的汉朝,那他就是大错特错,因悲伤怀才不遇而丧失了理智。
  世谓伯夷贪兮,谓盗跖廉;莫邪为顿兮,铅刀为铦。(《吊屈原赋》)
  伯夷是商末孤竹君长子,其人颇有贤者风范,因让位于其弟叔齐而奔周。周武王伐纣,伯夷又逃到首阳山,义不食周粟而死。盗跖则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领袖,又名柳下跖,被统治者骂为盗跖。莫邪是古代名剑,而铅刀则是指顿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世人都认为伯夷贪婪,却认为盗跖廉洁;世人都认为莫邪是顿剑,却认为铅刀十分锋利。
  如贾谊所述,这样的世界无疑是个黑白混淆的人间炼狱,但绝对不能将它比喻为排挤他的西汉朝廷,更不能用来批判刘恒的昏庸无道。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了句公道话,“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其言外之意就是,刘恒虽然没有重用贾谊,但瑕不掩瑜,他仍然不失为一个圣明之君。
  贾谊还在赋文中提到,“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意思是说屈原没必要对楚国念念不忘,可以到其他诸侯国担任相国。不知道他这句话有没有其他寓意,是否在表明自己也没必要对汉朝念念不忘,只要谁重用他,他就跟谁混。但愿没有。我估计,贾谊应该确实确实没有此意,仅仅是同情屈原的遭遇而已,咱没必要含沙射影随便诬陷人。话说,还好刘恒不搞文字狱,不然贾谊没准就死翘翘了。

  日期:2014-08-05 14:52:13
  在贾谊做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有一只猫头鹰飞入他的房间,停在其座位的旁边。猫头鹰被楚人称之为“服”,是一种所谓的不祥之鸟,贾谊见猫头鹰飞入他的房间,自然心里不太愉快。又因为长沙低洼潮湿,他时常哀伤凄切,自以为寿命不长,于是有作赋来自我安慰。
  不以生故自宝,养空而浮。德人无累,知命不忧心。细故带芥,何足以疑。(《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
  不要因为贪生的缘故而看重自己,应该休养空虚之气而浮游于天地之间。德人不会受外物的牵累,乐天知命而没有忧愁。死生福祸,这些其实都是小事情啊,又何必耿耿于怀,而自疑忧虑呢?显然,贾谊不过是在坐而论道而已,他可以利用文字描绘出超脱于世俗之外的境界,但却无法身体力行达到这个境界。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又过了一年多,刘恒因为想念贾谊,又将他征召回宫。贾谊抵达皇宫时,刘恒正在祭祀承受神灵的降福,就随即在宣室里接见他。刘恒因为对鬼神之事有所感触,于是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原本。贾谊详细地向刘恒讲述其中道理。我估计,贾谊也想借此机会重获刘恒的信任,以便调回京师工作施展抱负。
  刘恒当时听得十分入神,不觉移到了坐席前端,两人一直谈到深夜才结束。事后,刘恒感叹道:“我很久没有看到小贾了,自以为水平应该比他高了,现在看来,我还是比不上他啊!”
  然而尽管如此,刘恒却并没有将贾谊召入宫中任职,而是让他担任梁怀王的太傅。官职没有变,所不同的是,梁怀王是刘恒的幼子且最受喜爱,而梁国地处中原北方地区,可见他的工作坏境还是得到些许改善。时年汉文帝七年,为首排挤贾谊的周勃早已回归封国,刘恒既然思念贾谊,又认为他的才华高过自己,却为什么不把他留在中央工作呢?也许只有刘恒才知道其中答案。
  其后不久,贾谊多次上书刘恒,希望刘恒创建新制度。贾谊的这些奏书都很长,虽然有些地方分析得有失公允(也许他是故意这样为之,就是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加其观点的说服力),但总体上不失为“忠语良言”。贾谊为什么如此频繁的给刘恒上书?因为当时匈奴强盛,时常侵犯汉朝边界地区,而诸侯王也大多越权行事,汉庭的制度粗疏而不够严明,贾谊认为这些都是巨大的隐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