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埋没的圣人:看低调的他如何PK掉百王,开创盛世,竟堪称圣人》
第47节作者:
浪迹zty 日期:2014-08-06 18:54:35
起初,刘恒以代王的身份赴长安即位。后来他把代国一分二,立皇子刘武为代王,刘参为太原王。其后,他又改封刘武为淮阳王,封太原王刘参为代王,让他统治原代国所有的土地。贾谊向来主张削藩,刘恒现在反而增加刘参的封地,当然引起他的警惕与不满。于是,贾谊就此事再次向刘恒上书,希望他削弱诸侯王的权势。
贾谊在奏书中预言,如果刘恒不改变现今对诸侯王的政策,不超过二世汉朝就会发生动乱。这一预言极其准确,因为我们都知道,在刘恒去世后刘启即位,就发生了有名的“七国之乱”。贾谊在奏书中还告诉刘恒,行大事者不拘小节,不能因为一时的仁爱之举,而将祸患留给后人。就此,贾谊还向刘恒提出对于刘武的分封策略,企图利用梁国抵抗齐、赵两国的西进之路。
刘恒这次采纳了贾谊的建议,究其原因,贾谊只是在奏书中提到改封诸侯王,而并没有强迫他以强有力的政治手腕削藩。于是,刘恒改封刘武为梁王,梁国北面以泰山为界,西面直达高阳,共囊括大县四十余个。刘武的梁王之位由此确定,终生未改,在其后的七国之乱中,他果然为汉朝抵抗诸侯叛军,成功阻止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诸侯军西进。这一切,都在贾谊的预料之中,贾谊之才,由此可见一斑。
刘恒曾为淮南王刘长的死而悔恨不已,于是将刘长的四个儿子都封为侯。贾谊闻讯,以其极为灵敏的政治嗅觉和他对刘恒的了解,猜测刘恒终将会将刘长的儿子全封为诸侯王,以减轻自己对弟弟的愧疚。于是,贾谊又上书刘恒,企图使刘恒“复王刘长诸子”的计划胎死腹中。
贾谊首先为刘恒辩诬安慰他,说淮南王刘长反叛作乱,天下谁人不知?恒哥幸而宽大放逐他,他自杀而死,天下谁人不认为他死有余辜?恒哥如果要分封淮南王的儿子为王,就是重用罪人的儿子,这恰好与百姓们对淮南王的谴责相违背啊!然后贾谊又强调,淮南国地虽算不上广阔,但英布曾利用它反汉,汉朝能够无虞实在太幸运了,绝不能再分封刘长的儿子,让他们积蓄力量为父“报仇”。
日期:2014-08-08 08:35:48
不管刘长的儿子是否会不通情理为其父报仇,贾谊的建议都是合理的,防患于未然才是长治久安之道。可惜的是,刘恒不仅没有采纳,在其后他又分封刘肥的六个儿子为王。其后果正如贾谊所料。诸侯王们势大后就开始越权行事,最终发展到反叛朝廷。这其中,刘肥的儿子参加了七国之乱,而刘长有两个儿子在汉武帝时谋反。
平心而论,如果刘恒在当政时大张旗鼓的削藩,诸侯王们难免会人人自危而聚兵反叛,这对于正在休养生息的汉朝来说未必是件好事,尽管中央政府在战胜诸侯王后其权威更甚,诸侯国的军政权力将得到空前的压制。但像刘恒这样,对削藩不仅采取消极的态度,而且还大事分封诸侯王,这根本就是取祸之道。难道他真的一点也不担心诸侯王造反吗?显然不是,不然他也不会采纳贾谊的建议,通过改封刘武来抵挡华东地区的诸侯王。依我看,刘恒这人就是太仁慈,虽然也曾担心过诸侯王反叛,也曾在刘兴居的叛乱中吸取过些许教训,但他不忍心看到自己做天子而亲人无尺寸之地,加上这位同志还有点好了伤疤忘了疼,时间一久,他又故态复萌,没心没肺地大肆分封宗室子弟。
在这点上,贾谊倒与刘恒颇为相似,他也是个仁慈乃至多愁善感的人。前面说过,刘恒因想念贾谊将他召回宫秉烛夜谈,后将他转职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刘恒的幼子,其名好像有两个,《贾谊传》称他为刘胜,而《梁孝王传》称他为刘揖。这个刘胜是个倒霉的孩子,估计汉朝那会儿还没有雾霾,然而他却不幸坠马而亡。
刘胜遇难了倒是没有什么。也许他活着也不会对中国历史产生多大影响,他的死顶多让刘恒伤心一段时间而已。可问题的关键在于,此事刺激到了作为梁王太傅的贾谊敏感的神经,他认为刘胜的死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他做太傅的失职。其实当时刘恒也没怪罪他,然而谁也阻止不了贾谊自责的泪水,这位青年才俊竟常为此事而哭泣。
梁怀王刘胜与他毫无亲族关系,顶多就是和他这个太傅关系亲近而已,贾谊却为刘胜的死而不断哭泣,这难道不能证明他是个仁慈乃至多愁善感的人吗?我挺喜欢这样的贾谊的,虽然他与晁错都主张削藩,但总觉得他更具有人情味儿。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