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首相的故事——徐阶的隐忍、高拱的傲骨、张居正的勃发》
第54节作者:
任平生如是说 日期:2013-11-19 15:54:07
第一次成长
正是在这一年,有喜亦有悲,张居正中举,十分疼爱他的爷爷去世了,是非正常死亡。
这事还要从张镇的工作说起。
明末在各地分封子弟为藩王,朱元璋时代藩王的待遇还不错,手握兵权。
之后,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位成功,当上了皇帝,他顺便把自己当作了反面教材,开始全面限制藩王。
比如,削除藩王的兵权,不能科举、不能经商,未经允许不得离开封地,决不允许干预地方事务,甚至由地方政府监视······大体上可以闹事的权力都被剥夺了。
但是不要慌,国家会养活你,承认你是皇族成员,享受一定的特权,类似于高级寄生虫。所以说,在明代做王爷绝对不是一个惬意的事。
荆州有一位辽王,明初被封在广宁府(今属辽宁)。广宁属于军事重地,朱元璋派第一代辽王镇守,后来朱棣当了皇帝,就被强制拆迁到了这儿。
嘉靖三年(1537),第六代辽王袭封,但王妃毛氏不能生育,便抚养了一个庶出的王子朱宪节,毛妃便成为其嫡母。
嘉靖十六年(1537),老辽王薨逝,在守制三年后,由朱宪节袭封辽王。
张镇是王府护卫,小时候的张居正便经常跟着爷爷去王府玩耍,朱宪节只比张居正大两个月。而小居正又聪明伶俐,十分招毛妃的喜欢。
两个小伙伴亲密无间,本来是一件挺好的事儿。可坏就坏在一句话上,朱宪节一身的纨绔子弟习性,毛妃在教导他的时候,常常会说起这样一句话:“你这样不上进,终有一天会让张白圭牵着鼻子走!”
听起来是母亲挺用心良苦的教导,其实这就是现代家庭教育里最烦人、最不受用的一句话:你看那谁谁谁,再看看你······这使得小孩子打心底产生了抵触,原本这位朱宪节就不怎么敞亮,长期的唠叨,他开始对小伙伴萌生了忌恨,打算找个机会报复一下张居正。但王爷也不能随便杀人,怎么办呢?
嘉靖十九年(1540),朱宪节的三年丧服已满,袭封辽王,而张居正正是在这一年中举。
张居正中举再一次给神童的名声加了一层光环,也大大刺激了朱宪节。
很快,他找到了借口,要在王府内庆祝自己袭封王位,把护卫张镇召进王府,赐他酒喝。结果悲剧了,老头儿被强行灌丧了一顿,竟活活醉死了。
泄愤之举完成,大祸就此种下。
日期:2013-11-19 19:31:43
中举后满心的欢喜,瞬间被浇得冰凉,望着爷爷的尸体,张居正除了痛哭,还是痛哭。他第一次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微弱,爷爷不明不白死了,自己却无能为力。
没有确凿的证据,你找谁告去?
由悲愤到害怕,张居正第一次认识了这个社会上最重要、最稀缺也是最毁人的资源——权力。你不杀人,人杀你,它可以随意践踏别人。什么神童,什么才华,什么夸耀,在权势面前,一钱不值!那些常引以为傲的东西,通通可以归结为扯淡!
由害怕到向往,要战胜这股可怕的力量,怯懦逃避是绝对不行的,必须获取更强大的权力。因为张居正发现,很多时候法律和道德根本不顶用,比如现在。
生活的不公使人压抑,但不要为此而抱怨。选择只有两个,在抱怨中堕落离开,或是从新开始,再遭遇新的不公,循环到最后,你依然是个弱者。不然,你就应该把它当作动力,迎头赶上,进入到特权的行列,获取更强大的权力。
无法掌握权力的人,终将被权力毁灭。
——电影《教父》
张居正噙着泪水记下了这些,也记下了这个仇。
由于张居正是长房长孙,必须守制三年,所以第二年的会试,张居正没有参加,这也就没能跟高拱成为同学。
到了嘉靖二十三年(1544),张居正进京参加会试,乘兴而来,落第而归。
落榜的原因很简单,这一段时间他没有把心思用在读经书攻八股上。张居正转而开始翻阅古典,研究西汉的政论,开始有意地去接触王朝政治。
本来考试也没有太放在心上,他认为区区第一,唾手可得。那就恭喜你,落榜了。
嘉靖二十六年(1547),卷土重来,张居正再次进京赶考,会试过后,再与殿试。
这一次没有失望,张居正得中二甲第九名。他的房师是陈以勤、吴维岳。
这一年,张居正二十三岁。
日期:2013-11-19 22:15:10
信心满满却失意重重
这一科的进士可谓是人才爆棚,包含了多个领域的翘楚。
状元是李春芳,同科进士还有殷士儋、杨继盛、王宗茂、王世贞、汪道昆、殷正茂、凌云翼、吴百朋······有内阁大学士,有第一流的谏臣,有文坛领袖,有守边的大帅,真可以称得上是嘉靖二十六黄金一代。
之后,张居正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学习。在那里,他见到了短小白皙的班主任,徐阶。
翰林院,储相的清贵之地。这儿既是庶吉士们学习的地方,也是士子精英会聚的场所,于是,就有文人们标榜的诗书文章。庶吉士们多是去讨论怎样做西汉的文章,怎样做盛唐的诗句。
出人意料的是,在这里却没有看到张居正去挥洒才华,没参加什么文艺活动,没留下什么诗词曲赋,没巴结哪个达官贵人。
恰恰相反,张居正很不喜欢那些东西,他把精力投向了别的地方,他在埋头探求国家的制度,朝章典故。这一些,就是典章制度、前朝旧事、政治法则、执政成败等等,这些远比满嘴文艺有实用价值,可能是将来必需的。
如果你想更靠近成功,就要比别人知道的多得多,思考的多得多,闲着没事不要去卖弄那些虚头八脑的东西,没用的很。先得自身是梧桐,才来引来凤凰。
正是在此时,张居正开始对先秦法家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法家著名的人物有申不害、韩非、商鞅,这些法家的代表都有一套自己对于国家机器的理论,他崇尚这些。
所谓的法家,并不是先秦的严刑峻法,更不是真正的依法治国,而是强调组织领导的集权,提倡改革,依法治民。
其实国家正是这样,说是以儒家为根本,实质上是外儒内法,道德的外表,严酷的内里,说一套做一套。这一时期的思想转型与沉默的思考,正是日后张居正勇于任事、杀伐决断的基础。
另外,每逢盐司、关司、屯马司、提刑按察司等官员任满还朝或进京述职,张居正都会亲自登门造访,提上一壶酒去找他们闲聊,询问他们那儿的地势民生、关隘要害,然后回家详细地记录下来。
这也就无怪乎,一个从未出过关的书生,怎么会对河套用兵有那样充分的认识。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另一个伟大人物的身上,他也做过类似的工作,他把对各省官吏情况的记载,分装在十八口大箱子里(全国十八省),去哪里做官就带到哪里,这些是第一手的局势资料。这个人叫林则徐。
这时,徐阶也注意到了张居正,不露锋芒但胸有城府。看到他写的文章,虽然也引用子史百家的言论,却总不离国计民生之本,这一切,徐阶都会称赞不已。
他时不时地鼓励张居正,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张居正。但有意思的是,张居正对这位徐老师的拉拢似乎并不感冒,总是不冷不热的,反而对严首辅的印象很好。
嘉靖二十七年(1548)的议复河套和夏言之死,张居正刚来报到不久,并不清楚事情的真相。
高层官员的落马或人事更替,会是一个普通百姓或是新晋小官能清楚的?斗争的胜利者必定会给失败者冠以各种糊弄舆论的罪名和过去,来掩盖掉一切。
看严嵩慈眉善目、精神矍铄,又身居高位、富有才华,挺好,应该多过去走动才是。于是,他常常写一些祝贺的表文,逢年过节问个好,也常常去登门拜访严大人。
或许会学到一些官场知识,或许会得到提拔,这是站队的意识。
日期:2013-11-19 23:40:11
嘉靖二十八年(1549),庶吉士散馆。张居正因成绩优秀,照例点了翰林,担任翰林院编修。
这时嘉靖已经躲进西苑七年了,北方的战事年年吃紧,国家的财政日渐困难。通过两年多对时局的观察和思考,张居正信心满满,自认为施展才华的时候到了,于是他上了一份奏疏,叫做《论时政疏》,慷慨陈词如下:
“其大者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亏,其他为圣明之累者,不可悉举,而五者乃其尤大较著者也。”
这份奏疏写不攻击任何人,提出了吏治、国防、财政等诸多问题,也都是确实存在的问题。
因此,有人评价说,这充分体现了张居正的政治才能。
不对,不能说谁认识了不少的社会弊端就是真的有才能,才能是去解决问题的,这只体现了张居正的理想丰满。
张居正提出的这些问题,并不是官员们看不出来,也不是没人想解决,而是很多问题牵涉到的利益层次太复杂,需要太多的调剂或打击。矛盾没压到不得不解决的地步,所以这一句两句话就显得无济于事。
这份奏疏缺乏具体可行的办法,因而理想主义的成分过重。
但是,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张居正在头一个说到了这个问题:宗室骄恣。
当时的藩王虽然很多都不大老实,但对中央根本构不成威胁;虽然浪费国家粮食,但并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一直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御史林润上疏,要处理宗藩问题,这才开始解决藩王的一些问题。
而张居正非要在第一个提起此事,是因为一个念头一直埋在他心中:一定要找机会报复辽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