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康末雍初的那段谜团》
第29节

作者: 荷晨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7-14 12:00:05
  第二题“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中的“正大”二字,此处应该就是暗指乾清宫正殿所挂“正大光明”匾额所代表的雍正皇帝。查嗣庭是想告诉人们,以“正大光明”而自诩的皇帝,这种人所具有的情感其实就是所谓的天地之情。那么,天地之情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说白了就是无情!不是有那句话吗:“天若有情天亦老”。如果天地有情,那天地也会变老啊!可是以天地之大,它会变老吗?当然不会。所以,所谓天地之情当然本就无情了。而“正大光明”的皇帝所表露出来当然就是与天地一样的无情无义了。

  在史书上所记载的雍正铲除年羹尧和胤禩集团,宣布年妃之死以及断绝与弘时的父子关系的一系列文字中,我们何曾看到雍正皇帝考虑过君臣之情?何曾看到他顾虑过手足之情?何曾看到他拥有过夫妻之情?又何曾看到他感怀过父子之情?
  第三题“其旨远,其辞文”应该是查嗣庭在暗指弘时的思想和才华。而查嗣庭故意没有写出来的后面那句“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则明显是他根据此句的字面意思在告诉人们:弘时所讲的话虽然完全背离了传统的宋儒理学思想,但是这些道理却是客观中肯的,即“其言曲而中”;而弘时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早就明显地摆在那里,即是新思维和与旧思想的斗争,但现在却都被权力斗争掩藏了起来,即“其事肆而隐”。

  如果查嗣庭说到此便即刻打住的话,我估计雍正皇帝看了虽然很气愤,但有可能并没有产生为此而杀掉他的想法。可是,文人自作聪明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致命弱点,让情绪高涨的查嗣庭没有见好就收,而是继续出了第四道题。而正是这第四道考题,让雍正彻底地愤怒了,也让查嗣庭彻底地丢掉了性命。
  “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意思就是说:你雍正皇帝现在可以说打败了你的所有政敌,你所崇尚的程朱理学思想也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真可谓是“百室盈止”的大丰收啊!面对这胜利的丰收景象,现在你的老婆孩子又怎么样了呢?噢,好像是死的死、废的废,原来早就彻底地安宁踏实了呀!
  如果说查嗣庭前面的三道题还是就事论事的话,那么他最后的这道考题就是在极尽挖苦讽刺了,甚至还让人感觉有点儿不厚道。皇帝再无情,那也是被政治斗争的险恶环境给逼的,总不会内心真的愿意为了权力而抛弃自己的老婆孩子吧?再说了,雍正高规格的为年氏举办丧礼,不也是想借此来向人们表明自己是多么的有情吗?
  应该说查嗣庭案的确是一个文字狱案,但这个文字狱案的发生却并不能完全只归罪于雍正皇帝一方,查嗣庭本人也有责任。雍正与文化水平低的明太祖朱元璋不一样,他对汉文化的了解并不比那些自以为是的汉族文人少多少。所以,查嗣庭玩的这种文字伎俩并不能瞒过雍正,更合何况皇帝身边还养了一帮没事找事的文痞。

  应该说查嗣庭是一个充满着理想和抱负的人。出四道这样的考题,实际上是他在为自己和弘时等人失败的共同理想而发出的呐喊;而作为其思想对立面的雍正皇帝,杀一个呐喊的查嗣庭的真正目的,实际上也是为了彻底抹杀掉这些足以动摇其皇权统治的可怕思想。
  当然,以我们现代人的观点,查嗣庭再怎么讽刺挖苦,做皇帝的雍正也不该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对查嗣庭进行肉体上的摧残和消灭。就如前些时候发生在法国的“查理事件”一样,恐怖分子不能因为《查理》杂志画了一幅有损伊斯兰先知默罕默德的漫画而杀人。
  咦,怎么这么巧,两个怎么都姓“查”呀?我好像突然发现,“巧合”原来也是不分古今中外的。
  日期:2015-07-15 10:06:20
  回想雍正当初之所以搞秘密立储,也许正是为了防止胤禩集团叫嚣拥立与他们思想接近的弘时为太子而不得不做出的一种让步。可能那时的雍正根本就没有立储的打算,更不会真的偷偷写上哪位皇子的名字藏在正大光明的匾额之后。因为他很清楚,如果此时他连自己的皇位都保不住的话,那他所立的太子又如何能保得住?既然如此,自己现在又有什么必要匆匆忙忙地立这个太子呢?然而正是雍正的这一决定,开启了清代的秘密立储制度,也导致了其后宫围绕着立储问题而在背后进行的一场新一轮的明争暗斗!

  雍正的权宜之计不仅骗过了胤禩等一帮大臣,更骗过了涉世不深、蜜罐里长大的弘时,但却骗不过对他知根知底的李氏。李氏已经从秘密立储这件事情上隐约感觉到在立储问题上,后宫中原本一直认为所立太子非弘时莫属的想法,似乎正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可是,丈夫雍正心目中的人选到底是谁呢?难道是那个目前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年氏所生之子福惠?要是将来年氏的儿子果真被立为储君,那以她现在与那拉氏和年氏关系,将来不仅自己的地位会一落千丈,甚至在丈夫死后自己的生命都有可能随时受到威胁!

  李氏明白,与自己感情不深却与那拉氏和年氏感情笃厚的儿子弘时即使继位,恐怕也不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好处。现在既然丈夫雍正已经在立储的问题上犹豫不决,那么自己又何必一定要力争一个对自己并没有多少感情的儿子来继承皇位呢?自己为什么不能多提供一个人选出来,而为自己的将来增加一份保险呢?
  这时,李氏想到了钮钴禄氏以及她所生的皇四子弘历。长期以来,钮钴禄氏和弘历这对母子一直都在自己的身边生活,自己对他们也是关爱有加,甚至内心中早已将弘历看作了亲生儿子。而且为了加强与皇后那拉氏的抗衡,在丈夫雍正继位后,自己又劝说丈夫将钮钴禄氏封为了熹妃,从而为他们另设了寝宫。想来,母子俩现在一定会对自己感恩戴德的。如果能够与钮钴禄氏合作,同时考虑将其儿子弘历也作为太子的人选的话,那未来自己不仅在候选人的比例上占有优势,而且自己将来与丈夫在谈论立储问题时,也可以表现得更加“大公无私”而没有什么顾虑了。

  其实,在皇位继承的问题上,真正对皇帝的决定产生影响的是他后宫的这些后妃们,而不是庭前的那帮大臣。因为在皇帝的心中,立储问题更属于家事而不是国事。历史上很多对此指手画脚的臣子们似乎都没有搞明白这一点。
  日期:2015-07-15 14:05:28
  我相信自年氏受宠之后,李氏一定一直在暗中派人监视年氏的一举一动,不断地寻找着她的把柄。当她掌握到年氏与弘时暗通私情这一情况之后,我甚至怀疑将此事密报给雍正的也正是李氏。当然在密报的过程中,李氏一定会说是年氏这个狐狸精主动勾引的不懂事的弘时的。可能李氏想当然地认为,在丈夫雍正的心里弘时毕竟是他的儿子,年氏毕竟是奴才的女儿,再怎么样雍正也不至于对自己的儿子下毒手。

  但聪明的李氏这次又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她只从女人或者说家庭的角度做出了判断,却没有想过此时的弘时已是当朝唯一的成年皇子,而且是一个由皇后亲自抚养长大,不是嫡生却胜似嫡生的皇子。在雍正初年你死我活的权力角斗形势中,这样的皇子对孤家寡人的雍正皇帝来说不仅不会成为自己的帮手,甚至反而还可能变成一个潜在的威胁。因为,如果雍正的政敌胤禩集团与同他们脾气相投的弘时串通一气的话,再加上手握兵权的年氏家族,那他们就完全可以像唐朝安史之乱时的一些大臣们趁乱拥立唐玄宗的儿子李肃那样,拥立弘时做新皇帝,而让现在的雍正皇帝也像当年的唐玄宗一样,去当一个身不由己的太上皇!

  因此,在政治和权力的问题上,雍正当然是不会考虑什么儿子不儿子的。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他对自己的权力产生了威胁,作为皇帝的雍正就绝不会手软。
  李氏没有想到,在处理弘时的过程中,自己的丈夫居然会如此的绝情。要不是她跪下来死死地哀求,要不是请来与弘时感情深厚的皇后那拉氏求情,雍正很有可能会用家法亲手打死自己的这个儿子。
  利用弘时和年氏这一事件,雍正在政治上肃清了自己的宿敌胤禩集团,顺手还除掉了唯恐将来尾大不掉的年羹尧,而且还摆平了后宫中皇后和李氏这两大势力。皇后那拉氏因抚养弘时不善而遭到雍正的责问,从此便心灰意冷再也不愿多管后宫的事了;李氏则从这一事件中着实看清了丈夫内心的冷酷,从此对雍正更加小心谨慎,也彻底失去了往日的威风。不过在“心灰意冷”的外表下,其内心谋划将钮钴禄氏的儿子弘历立为太子的决心也更加坚定了。

  乾隆皇帝的生母钮钴禄氏生于康熙三十一年,康熙四十三年即在其不到十三岁的年龄进入雍亲王府,并一直以格格相称,直至雍正元年被封为熹妃。那么,在清朝什么人会被称为格格呢?自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开始仿照明朝制度。在正式称号中,将皇帝的女儿改称为“公主”,并规定将皇后所生之女称为“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或皇后的养女称为“和硕公主”,而“格格”则专指王公贵胄之女。但在非正式称号中,“格格”有时候既可以被用于尊称其他地位高贵的女性,也经常被用于称呼亲王的低阶侍妾。在雍亲王府被称为格格的钮钴禄氏自然应属于最后一种情况。

  在清朝,王爷的妻妾一般分为四种,即嫡福晋、侧福晋、庶福晋以及格格,所谓格格其实就是通房丫环。钮钴禄氏于康熙四十三年始入雍王府,直到七年之后才于康熙五十年的八月生下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这说明初入王府的钮钴禄氏一开始也与初入王府的年氏一样,并没有直接成为胤禛的姬妾,很有可能是被分配到了当时胤禛的某个福晋身边作为贴身丫鬟,之后又成为了通房丫环。而这个福晋很有可能就是李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