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吕氏春秋》载:晋国的国君想要攻打郑国,又担心战事一开,不好收场,便派大臣叔向到郑国去访问,实际上是借以暗中考察郑国的实力和防备情况。郑国的国相子产识破了晋国的图谋,于是向叔向诵诗一首:“子惠思我,蹇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叔向回去后,向晋君建议郑不可伐,晋君这才打消了攻打郑国的念头。
原来,子产所诵的诗乃《诗经》郑风中有名的“褰裳”中的一段,全诗是:“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原诗是一首略带讽刺意味的情歌,意思是一个姑娘在嘲笑那个傻里傻气,自以为是的男子,翻译成现代诗就是:
若是你还想着我啊,请挽起裤子过溱河。若是你不再想念我啊,难道再无男人追求我?我看你就是一个傻小伙!
若是你还想着我啊,就挽起裤子过洧河。若是你不再想念我啊,难道就再无男士爱上我?我看你真是一个傻小伙!
子产对向叔吟诵的正是诗中的第二段。是借诗意来含蓄委婉地向晋国表达郑国的态度:你晋国若真心实意和郑国好,这是双方都有利的事,如果你晋国敢三心二意,试图打我郑国的坏主意,那么对不起,郑国的西边有秦国,郑国的南边有楚国,郑国随时都有可能倒向他们,与秦、楚结盟,共同对付晋国。聪明的叔向自然对子产诵诗的意图心知肚明,回国后向晋君晓以利害,晋君于是停止了进攻郑国的打算。孔子对此评价说:贤人就是贤人,子产仅诵诗一首,就让郑国避免了一场战祸!
现代社会的人们,当你面对你身边的亲友们对你的背叛企图,你是否也应该冷静机警地向他们吟诵一首“褰裳”呢?
日期:2013-09-27 11:15:19
23
邓通被饿死的警示
文/江南小隐
邓通是西汉文帝的一个宠臣。这哥们小时候不爱读书,专好划船玩水,长大后入京做了一个替皇家摇船的郎官。也是他时来运转,某晚文帝做了个怪梦,梦见自己升天时,最后时刻掉链子了,怎么也上不去,紧急关头,幸好有人从后面推了他一把。文帝回头一看,此人包着黄头巾,一件单衫横系在腰上,衣袖在后面打了个结。文帝醒来,第二天便在皇宫内暗暗察访,看见摇船的黄头郎邓通打扮和梦中所见一模一样,于是把他召进宫里,留在了身边。
别看邓通这小子不学无术,读书不是块料,治国安邦的本事没有,可阿谀奉承、拍皇帝马屁的手段那可是超一流,很快就让文帝对他恩宠有加了。据《史记》载:“于是文帝赏赐通巨万以十数,官至上大夫。”什么意思?赏钱又升官呗!银子大把大把的给,官爵高高的升。
邓通很快就成了文帝身边的大红人,有一天,皇宫里来了个相面大师,文帝兴起,就让给邓通相相面。相面大师看了看邓通,说:“这是日后要穷困饿死的相。”文帝一听老大不高兴了,“邓通是寡人的近臣,寡人想让他有多富他就能有多富,怎么说他会贫困挨饿呢?”于是下了一道圣旨,将邓通家乡四川的好几座铜山都赐给邓通,并允许邓通私自铸造铜钱。
乖乖,文帝这一出手还真是大方,不仅送了邓通许多矿产,竟然连铸币权都给了邓通。这回邓通不想发财肯怕都有些难了。想想习主席要是批准哪位仁兄可在家里造人民币,这仁兄能不腰缠万贯吗?再看看现在不少公知神往的美国,因为拥有世界货币的铸币权,将一些白纸印些花花绿绿的图案上去,就可以到世界各地购买各种能源、矿产、生活用品,这小日子过得是多么滋润啊。
如此发财的好机会,邓通当然也不会错过。于是“邓家钱”很快遍布天下,邓通也因此富可敌国,家里的钱财堆集如山,怎么花也花不光了。
有一年文帝身上长了毒疮,邓通因常为文帝吸吮脓血,令文帝十分感动。文帝问邓通:“天下谁最爱我呢?”邓通回答说:“应该没有人比太子更爱您了。”后来太子进宫问候文帝的病情,文帝想试下太子,便让太子帮他吮疮。太子吸脓血时面露难色,完全没有邓通那样愉快从容,这让文帝很不高兴。事后太子听说邓通经常为皇上吸吮疮脓,感到又羞又愧,也因此对邓通这种人产生了反感和怨恨。
文帝驾崩后,太子即位为景帝,邓通立即开始倒霉了,先是被免了官,接着铸币权也被收回。按说这哥们至此也该收心怡养天年了,可俗话说得好:贪心是魔鬼。尝到甜头的邓通岂肯缩手,很快便被人告发他在境外再次偷偷铸钱,这回景帝彻底大怒,不仅将他的家产全部没收,还课以重罚,以至邓通不名一文,反欠了国家一大笔债务,后来穷困僚倒,果应了相者之言,活活饿死。
人生无常,想当初邓通得文帝宠幸之际,炙手可热,又得皇上所赐铸币权,因此广开铜矿,富甲天下,安知日后有穷愁之厄,而为天下笑?现世之巨贪,动辄敛财数十百亿,犹心不足,不知收手,若有朝一日东窗事发,身陷囹圄,身败名裂,恐复为后人所笑也。
日期:2013-09-27 16:46:34
24
为人处世说话难
文/江南小隐
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哲人,对于说话大都持谨慎态度。如《周易》就认为,“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吉人之言寡。”;老子也认为“稀言自然”“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孔子身为教师,也不主张多说乱说,“巧言令色, 鲜矣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韩非子更是对于说话的危害有深刻认识,“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用;以智说愚,必不听。”“小者以为毁誉诽谤,大者患祸难灾害死亡及其身。”
为何历代先哲都主张“君子慎言”呢?抛开“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大道理,笔者认为主要是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说话不当,不会说话而乱说,多说,小则闹笑话,丢人现眼;中则引发矛盾,招惹是非;大则丢官去职,妻离子散;严重者性命不保,牵连九族。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中,现实中,生活中,可谓比比皆是。
说话不当丢人现眼,相信读者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甚至可能还曾经在自己身上发生,并事后为之懊悔不已。如一男子本不会说话,去参加朋友小孩百日庆典时,老婆告诫他,“你可千万别乱说话。庆典上,他忍着一句话也没说,最后回家时,他拉着送行朋友的手诚恳地说:“我今天可一句话也没说,你家小孩将来要有三长两短,可别赖我啊!”尼妈,这不让人吐血吗?
一言不当招惹是非的事亦常有之,如网络疯传的坑爹族“我爸是李钢”,红十字“郭美美”,山东悍女开车撞人后扬言“我的后台很硬”之类,就是明证。
说错话丢官去职的事例,这在历史上多如牛毛。笔者也懒得举例。传言当年江苏大桥通车,省委书记陈X友在主持通车典礼时一句“请X主席下台剪彩!”。结果不到一个月就从书记位置上消失了。什么?请我下台?你这不是当书记当得不耐烦了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