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不保的例子也太多太多,如春秋时郑国的关其思,三国时魏国的扬修,隋朝时名将贺若弼。都是血淋淋的教训。
日期:2013-09-27 20:33:22
25
太公杀华士之谜
文/江南小隐
齐太公姜尚,辅助周武王灭了商纣,建立周朝后,被封于齐。太公到达齐国上任,听说齐地有位贤人叫华士,是一位隐居的高人,赶忙派人去召他,可一连召了三次,这位华士就是不肯出山,于是太公就下令把他杀了。
太公杀华士,《荀子.宥坐》中有提及,冯梦龙的《智囊》中也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想来事件不假。太公作为一位道德高人,百世之师,刚一上任就诛杀贤士,这让人很难以理解。所以连周公也不免发问:此齐之高士,奈何诛之?而太公对此的解释则是:这个人连天子都不臣,连诸侯都不友,我吕望能得臣而友之吗?我不能臣而友之,那他就是弃民;召他三次都不来,那他就是逆民;弃民逆民都不能让他成为百姓的榜样,所以我杀他,是让国人知道,这种人不能效法。
太公的解释还算圆满,但仍不免让人疑虑丛生,太公冒着诛贤之名,这么勿勿忙忙杀掉华士,难道其中就真的没有一点隐藏的玄机?笔者通过仔细研究,发现太公杀华士,其真实的原因,不过是太公在消除潜在的威胁。
回顾太公的身世,大能人一个,却在商朝颇不得志,行年五十,仍无非“朝歌之屠佐,棘津迎客之舍人”,与贩夫走卒为伍,愤而来到西歧,隐居渭水,以垂钓为乐,实则欲待时而动,钓取功名。后果为文王招贤,辅佐武王取得天下,功成名就。由己及人,故此太公对于世外高人,深知其能,格外看重,一到齐国,第一件事就是打听哪里有隐居的高人,当听说华士之贤名后,先是决定征召到身边,委以一官半职,让他投诚为我所用,还能以爱贤之名拢络人心。可想不到这位华士居然不肯卖账,三召不入,这就明显是不肯合作了。留这样一位有名望又有本事,关键还不与你一条心的人在齐国,这不时刻是一枚定时炸弹吗?为消除隐患,这就怪不得太公要动杀心了!
太公做过隐士,所以对隐士的能力非常忌讳,华士碰到太公,也是他活该倒霉。人生在世,最可怕的很多时候其实不是你的敌人,而恰恰是你的同类。此话应当谨记!
日期:2013-09-28 08:24:18
26
说客的最高技巧
文/江南小隐
要说服对方,尤其当对方是地位高高在上的领导、或权势在握的上级时,单刀直入不讲究进攻技巧和策略,是较难成功的,因为上述人物一般地说都具有某一方面的心理优势,天然对于别人的意见有种俯瞰、轻视的心态,很难轻易地改变原有想法,从而吸收、采纳他人的不同建议。因此,和这类人物交谈的最高技巧,不是向对方直白地讲述你的意见,而是含而不露,采取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的方法,将对方的思路悄悄引向你潜在的目标。从而借对方的嘴,说出你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结果。这种润物无声的交谈技巧,正是说客们能够让对方接受自己建议的最高境界。
魏国想邀请秦国一起进攻韩国。魏王问张旄:我想联合秦国攻打韩国,这主意怎么样?张旄不置可否,反问魏王:您说当秦国和魏国进攻韩国的时候,韩国是会坐以待毙呢,还是会采取割让土地、联合天下诸侯来进行反攻?魏王说:韩国一定会割让土地,联合诸侯来进行反攻。张旄又问:如果魏国和秦国进攻韩国,您认为韩国是更恨魏国,还是会更恨秦国呢?魏王想了想:更恨魏国。张旄再问:韩国是认为秦国强大呢,还是认为魏国强大?”魏王说:秦国强大。张旄继续问:韩国是准备割地依顺它认为强大且无怨恨的国家呢,还是准备割地依顺它认为不强大且有怨恨的国家?魏王说:韩国会将土地割让给它认为强大并且无怨恨的国家。张旄说:攻打韩国的这主意,到底怎么样,我想大王您心理一定很明白了。
魏王想联合秦国进攻韩国,拿这事来问张旄。张旄不直接回答,而是连续提了4个问题来反问魏王,这4个问题正是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将魏国联合秦国进攻韩国这事的后果和不利因素通过层层推理,完全展现在魏王面前,让魏王自己自自然然地得出联合秦国进攻韩国将无利于魏国这一结果,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已臻润物无声的最佳效果。这便是说服技巧中最最高明的方法。
日期:2013-09-28 08:47:24
27
说客的智慧
文/江南小隐
淳于髡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的著名学者。他机智、幽默,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是历史上有名的说客之一。
有一次,齐王让淳于髡作为使臣,出使楚国,并给楚王送去一只鹄鸟作为礼物。不成想刚出国门,那只鸟就飞走了。到了楚国,淳于髡托着空鸟笼去拜见楚王,对楚王说:“齐王有只鹄鸟要献给大王,我带着鸟一路行来,经过河边的时候,不忍心鸟儿口渴,就放它出来喝水,谁知它喝完水竟然离我飞走了。我想刺腹或勒颈死去,又担心别人会非议大王因一只鸟的缘故就迫使士人自杀。鹄鸟这种羽毛类的动物样子都差不多,我若买一只来代替,可这是欺骗大王的行为,我不愿那样做。想要逃到别的国家去,又痛心齐、楚两国的国君之间的通使由此断绝。我没有其它办法,所以只能前来向大王叩头服罪,请求大王处罚我。”楚王听后,不但没有怪罪淳于髡,反而赞赏道:“难得啊,齐王竟有这样忠信的使臣。”于是用厚礼赏赐了淳于髡。
淳于髡失鸟,由于过失倒致无法完成使命,但聪明的他通过一系列巧妙的说辞,如“不忍心鸟儿口渴倒致鸟飞走”(失鸟的原因是因为他的仁心),“想刺腹或勒颈死去,又担心别人会非议大王因一只鸟的缘故就迫使士人自杀”(不以死谢罪是因为担心别人会非议大王,说明他对楚王的忠心,是在维护楚王的声誉),“若买一只来顶替,可这是欺骗大王的行为”(不买鸟来替代是因为他不想欺瞒,为人重信),想要逃到别的国家去,又痛心齐、楚两国的国君之间的通使由此断绝。(不逃走是因为痛心两国关系受损,说明他为人有义)“前来服罪领罚”(甘愿受罚说明他的勇敢、诚实)。最终向楚王侧面论证了他淳于髡为人的仁、忠、信、义、勇、诚。有这么多优点集于一生,所以不仅能免于责罚,还反受到了楚王的厚赏。这充分体现出了淳于髡应变和言说的智慧。
日期:2013-09-28 15:13:46
28
八风吹不动的苏东坡
文/江南小隐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参禅学佛,若有所悟。一日吟成一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东坡颇为自得,就打发家童将偈子送给江对面金山寺的佛印禅师,佛印禅师和东坡平素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谈诗论道,东坡送诗的目的,无非是“就有道而证矣”,想得到佛印禅师对偈子的首肯。佛印接过偈子看后,微微一笑,提笔批下两字,就打发家童返程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