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出现粮荒,泄露出去可能会导致军心涣散,从而引发战役的失败,这是十分严重的事情,曹操设下“陷井”,让仓官王垕小斛散粮,这样虽暂时解决了粮食不够分配的难题,却又因此引出了新的矛盾----士兵怨恨,这时,曹操再将王垕杀了,然后把责任一股脑推到他的头上,由此既解了粮荒的燃眉之急,又平息了士兵的怨气,真乃一箭双雕。曹操借仓官王垕之头以压众心,其计不可谓不毒,但在因粮荒有可能引起兵败或兵变的非常情况下,牺牲一仓官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军队的重新稳定,其计又不可谓不绝。
日期:2013-10-10 20:53:52
出征张绣的途中,曹操还留下过两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耐人寻味。其一是“望梅止渴”,说的是曹操行军途中,道上缺水,将士口渴难忍,曹操心生一计,用马鞭指着前方说:那儿好象有一片梅林。军士听说梅林,想起梅子的酸味,一时口内生津,便不觉口渴,行军也加快了速度。另一个故事则是“割发代首”。
行军途中,曹操见沿途麦熟,不忍士兵践踏庄稼,便立下军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不料曹操乘马正行,田中忽飞起一只大鸟,惊得曹操乘马四下乱窜,踏坏了一大片麦子,曹操便叫来行军主簿议罪,主簿曰:丞相岂可议罪?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即掣所佩之剑欲抹脖子。众急救住。谋士郭嘉进言: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操沉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乃以剑割自己之发,掷于地曰:割发权代首。使人以发传示三军曰: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于是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后人有诗论之曰:“十万貔貅十万心,一人号令众难禁。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
曹操为人多疑,又因树敌过多,所以时刻提防有人谋害。他曾经告诫身边的近侍:我做梦的时候特别喜欢杀人,要是我睡着了的时候,你们千万不要靠近。某日白天,曹操在床上午睡,被子忽然从身上落了下来,一近侍看见,连忙过去捡起替曹操盖上,不想曹操却突然从床上跳起来,拔出宝剑将近侍杀死,然后又倒头睡下,半天后醒来,看见死了的近侍,吃了一惊,问众人:谁杀了我的侍者?众人以实对。操乃捶胸痛哭,命厚葬之。众人都以为操果梦中杀人,再也无人敢在他睡觉的时候靠近了,只有才高八斗的杨修看懂了曹操的心思,指着被杀死的近侍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杨修聪明盖世,恃才傲物,不知木秀于林,风必催之之理,不懂韬晦,不知藏锋,结果身死因才误,终于因“鸡肋”事件被曹操抓住把柄,以扰乱军心之名正法了。
有趣的是,曹操精通诈术,一生欺人无数,却也难免有阴沟翻船的时候,细读其被宽仁长厚的刘玄德着实骗过一回的故事,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刘备(字玄德)素怀大志,却命途多舛,四海漂泊多年,仍无立足之地,好不容易得了个徐州,又被吕布生生抢走,只得暂时投了曹操。刘备自然深知曹操虎狼之心,为避其祸,故意每天去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示胸无大志。曹操亦知刘备非等闲人物,为试探虚实,乃请玄德来相府饮酒。席间,曹操同刘备谈及天下英雄,刘备推出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等当世豪杰,皆被曹操一一否定。操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的筷子也不觉落于地下。正好这时窗外大雨将至,天空猛打了一个炸雷,刘备于是从容拾起地上的筷子,掩饰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以为刘备真的是畏雷失箸,遂有轻玄德之意。后来轻易放刘备出城,犹放虎归山,遗祸无穷,乃至造成了刘备联合孙权同曹操三分天下的格局,这不能不说是“诈中高手”曹阿瞒人生中的一次重大失策。
日期:2013-10-11 21:41:56
53
孟氏二子与佛学因果之哲学
文/江南小隐
佛学的因果律,虽然强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但是,佛家在讲因果之际,是特别强调“缘”的,即因果缘三位一体,因果之间,虽有主要的内在联系,但无“缘”却并不必然。这一观点,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因与外因之说,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虽然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且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但是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却离不开外因。用佛学来解析,则佛学的因为内因,果为结果,而缘则相当于外因。因必须通过合适的缘,才能变化为果。缘不同,则果有异。
《列子》的说符篇中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鲁国施氏家有两个儿子,一个跟儒家学治国,一个跟墨家学治军。学文的后来到齐国,受到齐王的重用,让他给公子们做老师;学武的后来到楚国,受到楚王的重用,让他做了部队的军正。两个儿子都做了大官,家里自然红红火火,富甲一方。施氏的邻里有位孟氏,同样有两个儿子,也是一个跟儒家学治国,一个跟墨家学治军,但家里却很穷困。于是孟氏就跑去向施氏请教原因,施氏便把儿子学成后外出谋职获得国君重用的情况,如实告诉了孟氏。
孟氏的两个儿子于是也依样画葫芦,外出谋职。学文的来到秦国,向秦王劝说用儒家的仁义来治国。当时秦国正跟六国打得不可开交,国家尚武,全民皆兵,秦王对他这套仁义治国的理论极为反感,认为是灭国之道,便命人给他施以宫刑并驱逐出境。学武的来到卫国,向卫君宣扬墨家的用兵方略。卫国原本是个小国,夹在大国之间,一直奉信低调顺服的外交政策来求自保。卫君认为依靠兵权来和大国打仗是自找死路,于是一怒之下砍断他的脚,送回鲁国。
两个儿子都变成了残疾,孟氏呼天抢地找到施氏,对他破口大骂。施氏说: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你的儿子的学问和我儿子相同,而结果却与我们不同,这并不是学问和推销学问本身有什么过错,只不过是他们游说的时机不对罢了。天下的道理没有长久是对的,没有长久是错的。以前所采用的方法,今天有可能被抛弃;今天所抛弃的方法,明天有可能被使用。这种用与不用,没有固定的是非。关键是要抓住机遇,适应形势的变化,在处理事情上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程序,这些需要有变通的智慧。如果你儿子变通的智慧不够,就算他象孔丘一样博学,象吕尚一样有计谋,到什么地方也还是会穷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