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侃先哲们的那些破事》
第19节

作者: 磁区理论
收藏本书TXT下载

  孟氏的儿子与施氏的儿子学问相同,却遭到不同的结局。用施氏的话来说,是因为时不同,失之以时。我们考察施氏所说的这个时,实际上与佛学中所说的缘如出一辙。这里,孟氏和施氏儿子们的学问,是相同是因,而重用和受刑,却是相异的果,相同的因却产生相异的果,主要是因为缘的不同。齐王爱讲仁义,楚王喜好兵法,故此施氏的两个儿子均能投机所好,机缘巧合,受到重用便在情理之中;秦王欲霸天下,讲究富国强兵,卫君国小身危,注重隐忍求存,故此孟氏的两个儿子均不合胃口,话不投缘,受到排斥也就并非意料之外。故世间之事,有如是因者,亦未必定有如是果,只因缘之不同也。

  日期:2013-10-12 22:49:20

  54
  阎王好找,小鬼难缠
  文/江南小隐
  中国有句古话,叫“阎王好找,小鬼难缠”,说的是到官府办事,越是上面官职大地位高的,越是待人和蔼,好说话和好打交道,越是下面官职低地位低的小喽罗,越是欺负弱者,难以通融。这种狐假虎威,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小鬼,历朝历代都从不缺失,着实让人郁闷不已,就连战国时期名满天下,能舌灿莲花的说客苏秦,也曾不得不为此忍气吞声。
  话说苏秦来到楚国,欲见楚王,通过层层打点,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历时三月终于得见。苏秦见到楚王,双方刚交谈完几句,苏秦便起身告辞。楚王不觉奇怪:寡人久闻先生大名,就象听到古代先贤的大名一样,如雷贯耳。现在先生不远千里来到楚国,可我们刚刚见面,先生就急着要走,请问这是什么缘故呢?苏秦说:大王有所不知啊,你们楚国的粮食比宝玉还贵,做饭的柴禾比桂树还贵,禀报的人员比小鬼还难缠,见大王一面又难如见天帝,我哪里还敢在这儿久呆去哩!

  苏秦的说法虽然略带几分幽默,但连楚王也能听得出其中夹带着的气话,赶忙答应让他免费住高级宾馆。其实这也难怪苏秦发飙,大家想想,凭他苏秦的名气和能言善辩,居然也要苦等三月,才能把事情办成,可见楚王下面负责通报的官员是何等的官僚主义。想必苏秦心里早对这些只会拿卡索要的小鬼窝足了一肚子火,所以和楚王刚一见面,就故意装着马上要走,以此引起楚王的询问,然后借机调侃,发泄对楚王手下办事人员的强烈不满。当然,苏秦采取的手法也是十分高妙的,欲擒故纵,言语也显得自然而风趣,这样易为楚王所接受。楚王不但不怪罪他,而且还给了他在楚国白吃白住的超级等遇。

  苏秦虽然时来运转,大大出了一口怨气,但却并不能以此丝毫削减小鬼们的可憎,试想假如是换了其它人,虽然遭到小鬼们的百般刁难盘剥,但一无苏秦这样的名声,二缺苏秦这样的胆识和智慧,那么所受的种种不公和委屈,又敢向何人去申诉呢?
  日期:2013-10-13 23:29:09
  55
  换位思考的换位思考的来历

  文/江南小隐
  现代的职场工作、人际交往中,人们常常会谈到换位思考。的确,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想人所想,既是人与人之间体谅宽容、理解至上的基础,也是感同身受,增进友谊,达成互助互爱的黄金法则。
  换位思考,其实古已有之,远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先贤们的言论、事迹中,早见端倪,如儒家学派的宗师孔子,就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的观点,其实就已是一种换位思考后得出的结论。
  有关换位思考的案例,可能最早见于《列子》的说符篇中。主张“为我”学说的扬朱,大概称得上我国宣扬“利己主义”的祖师。扬朱曾公开宣称“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假如对全天下都有利,只让他拔一根汗毛,他也不干,可见其人自私自利到了何种程度。可就是这位“一毛不拔”的仁兄,却偏偏长于换位思考。
  扬朱的弟弟有天早上穿着白衣外出,不想在外面遇上大雨,淋得一身透湿,只得在别人家换了一身黑衣回来,他家的狗看走了眼,便对着他一通狂吠。扬朱的弟弟气不打一处来,操起棍子追着狗猛打。扬朱挡住弟弟,说:你不要打狗了,试想假如你的狗早上是一身白毛出去,晚上却一身黑毛回来,那你是不是也会觉得奇怪呢?现在你的狗因对你觉得奇怪才吠你,这并不是它的过错啊。

  我们看看,“一毛不拔”的扬朱先生原来是多么通情达理,不但通人情,还能通狗情。居然可以站在狗的立场上来换位思考。对于这样一位通人性还通狗性的思想家,能在强手如林的先秦时代,与墨子齐名,形成“天下之说,不归扬,即归墨”的分庭抗礼的对峙状态,最终成为一派学说的宗师,也就不难作出解释了。
  日期:2013-10-14 19:04:32
  56
  孟子的战争观

  文/江南小隐
  历代先贤对于战争,大抵分两种态度,一种反对任何形式下的战争,认为凡有战争,都是对人类的屠杀,对财产的掠夺,对经济的破坏,对大道的违背。这类人以老庄,墨子为代表,视兵如火,认为玩战就是玩火,系天下之巨害。一类人主张辩证地看待战争,认为以暴易暴,以战止战,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手段。这类人以司马穰苴,孙武等兵家为代表,渗杂其它诸学派。孟子作为儒家的宗师,对战争的观点实际接近于后者。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孟子是否定战争的。理由是孟子曾说“春秋无义战”,是明显对战争的口诛。但殊不知其中的一个“义”字,隐藏了孟子的潜在观点,有“不义”就会有“有义”,孟子明确反对的不过是“不义”的战争,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诸侯为一己之私的相互倾轧。孟子对这类“率土地而食人肉”的战争发动者,斥其为“不志于仁",“罪不容于死”,但对于“吊民伐罪”,“救民于水火之中"的王者之师,则大为称赞和歌颂,认为这类战争是为了“安天下之民”,能得到老百姓的热情支持和拥护,百姓望之若云霓。

  据《孟子。梁惠王下》载,齐宣王五年,北方的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乘机发动了攻打燕国的战争,虽节节胜利,却又担心各诸侯国虎视眈眈,将会联合起来阻挠齐国,内心因此犹豫不定。孟子于是给齐宣王壮胆打气,首先肯定攻燕战争道义上没有问题,“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以武王伐纣为榜样来鼓励宣王。其次,针对宣王信心不足,胆小犹豫,害怕其它国家出面干涉的情况,指出“臣闻七十里为政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然后用商汤征夏的事例,说明受老百姓欢迎的王师,即使国家弱小,也会因得到百姓的支持而最终取胜。孟子的论据是,这种“吊民伐罪”的军队,当他向东方进军时,西方国家的百姓会埋怨他为什么不先进攻西方;当他向南方进军时,北边国家的百姓会埋怨他为什么不先进攻北方。因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盼望解救他们军队,就像天干久旱的农夫盼望乌云和虹霓一样。这样的军队又怎么能不打胜仗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