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康熙来到扬州,都对扬州产生很大影响。
尽管有很多文人墨客写过扬州,但是康熙六下江南,十二次经过扬州,还是给扬州注入了非常大的影响。
康熙的六下江南,也逐渐化解了满汉之间的矛盾。
比如他对董仲舒的评价为“正谊明道”,承认儒家的传统。他还为宗泽、陆秀夫等人题匾,逐步化解了满汉之间的文化差异。
康熙南巡,同样影响宫廷。
比如他在南方吃到的菜肴,看到的服装,听到的戏剧,这些江南文化都对北方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各地官员送上的妃嫔。
在康熙后来的妃嫔中,有很多汉人的姓氏。而在他的子女中,也有很多江南女子为他所生的。
自古风流属天子啊。
康熙很会笼络汉官,有次南巡到江苏的时候。
江苏巡抚来接驾,康熙问他,“多大了?”
江苏巡抚回答说:“我今年62岁了。”
“视力还好吗?”
“大字还看得清楚,小字就看不见了。”
康熙就送了他一副眼镜,还教了一句英语:眼镜的英语是隔着玻璃看。
到了第二天,康熙看到这位巡抚,立刻问他,戴上眼镜是不是看清楚了?
巡抚说“是啊,隔着玻璃看,怎么就看清楚了?”
康熙问他:“你牙口可好?
巡抚回答说:“吃软的还可以,吃硬的就不行了。”
康熙说道:“呵呵,吃软怕硬。”
康熙又说,他的御厨会做一道菜,叫做“康熙豆腐”,就派他的御厨做好了送到巡抚府上。
但是,这道“康熙豆腐”只能吃一次啊,康熙就派他的御厨到巡抚府,教府上的厨师这道“康熙豆腐”,让他可以一直吃到,子孙也可以吃到。
这就是康熙的君臣情感交流,康熙南巡有八赐:“赐匾、赐字、赐宴、赐食、赐银、赐物、赐见、赐官”,非常慷慨。很多官员都对康熙忠心耿耿。
但是,康熙皇帝南巡时,无形中造成的浪费无法估计。这不是五星级酒店一天最多摆个100桌的酒席就说是生意火爆了,那是康熙的两万人的吃喝啊,不过这个传统到了今天,一个贫困县会说这是个小菜一碟。
日期:2013-11-21 10:39:18
第八拾一章
十三、鸟不拉屎的漠西(1)
在康熙南巡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战事。
主要是民族内部问题,大凡历史事件就是打打杀杀过来的,这也能刺激看官的兴奋细胞,记得电影在农村的操场放映之前,很多人都会问:是枪战片还是武打片?
因为**迭起就是精彩的战争场面和设计巧妙的武打动作,看热闹的心理就出来了。
闲话少说,这不,战争片来了。
下面来说一说这个时代北方的民族,得从康熙的祖先们那一代说起。
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
漠北喀尔喀蒙古内部又分为扎萨克图、土谢图、车 臣等三部漠西厄鲁特蒙古内部又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 扈特四部。
清军入关之前,漠南蒙古就已归附大清,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各部,也与清政府关系密切。
噶尔丹(葛尔丹)起兵被粉碎以后,喀尔喀蒙古各部又回到了原来的居住地。在清政府的帮助下,噶尔丹暂时退兵。
康熙设置将军和参赞大臣率兵驻守科布多和乌苏雅台等重镇,加强了对喀尔喀蒙古地区的管理和统治。
早在唐朝时期我国的史籍上就有漠西蒙古族的记载,元朝又有了“西蒙古的记载,史称斡亦剌惕”、“外剌”、“外剌歹”,明朝又称“瓦剌”,清朝称“厄鲁特”、“额鲁特”、“卫拉特”,外文书籍又称为“卡尔梅克”、“克尔梅克”、“哥尔梅克”。
“斡亦剌惕”(Oira或oirai)是蒙古语,它最早的含义比较普遍的解 释有两种:一种含有蒙古语“卫拉”(Oir?a)即“近亲”“邻亲”的意思,有“近亲者”、“邻近者”、“同盟者”的含义(语出《元朝秘史》卷十);一种含有“林中百姓”“林中人”“林中民”之意(语出《亚细亚历史字典》卷二)。
后一种说法比较可信,这不仅从语义上来解释,语源“oi”作“森林”解释。Ara作“民”解释,合成语为“林中百姓”“林中人”“林中民”。更主要的是根据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类型来称谓的。他们曾经过着林中采集渔猎的生活,草原上的牧民称他们为“槐园亦儿坚”(语出《元末译文证补》四)。也就是林中百姓的意思。
随着历史的变迁,明代西蒙古出现了“大小四卫拉特联盟”,卫拉特一词更具有“亲近者”“同盟者”“联盟者”的实际意义和词源意义。从四卫拉特联盟角度分析,前一种说法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俄国的布里亚特蒙古学者多尔济班扎罗夫则认为卫拉特是由“卫”(Oi)——“林木森林”——加“阿拉特”(ara)——“百姓”组成的,即“林中百姓”。人们普遍认为,多尔济班扎罗夫的解释更接近事实,理由较充分,颇具权威性。
土尔扈特部落是我国卫拉特蒙古中其中的一个部落。
土尔扈特部落是蒙古族的一部分,他们自古就生息在贝加尔湖一带,是一个勤劳、勇敢,有着光荣历史的部落。每一个民族都由部落形成,每一个部落都有他的名称和涵义,弄清他的名称和涵义的由来,有利于阐述部落的起源、形成和早期的历史。
土尔扈特一词的语源、含义,蒙古史的学者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都在努力发掘充足的历史涵义和语言依据,因此,“土尔扈特”一词的确切含义有待于深入研究。
土尔扈特是我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
早在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土尔扈特人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部族中的大部分人离开新疆塔尔巴哈台故土,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在这片人烟稀少的草原上,他们开拓家园,劳动生息,建立起游牧民族的封建政权土尔扈特汗国。
在以后的100多年里,土尔扈特人始终保持着与清朝政府的关系。
首先是政治,土尔扈特的体制是汗王决定一切,在汗王之下有个叫扎尔固的机构。俄国政府要改组扎尔固,并把它的权力上升到和汗王一样,在权力上,对汗王渥巴锡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从经济上,沙俄政府让大量的哥萨克移民向东扩展,不断缩小土尔扈特的游牧地,意味着土尔扈特畜牧业发展受到限制。
从文化方面来说,土尔扈特人全民信仰藏传佛教,沙俄政府迫使他们信仰东正教,土尔扈特人在精神上绝对不能接受。
沙俄政府对土尔扈特人强制实行人质制度,目的就是控制土尔扈特人,一切听沙皇指挥,叫你向东,不能向西,叫你去打仗,你就得上前线。
18世纪,沙俄帝国竭力控制出海口。随着沙俄侵略势力不断扩大,战争越来越多,其中跟土耳其就打了很长时间。俄国当时征用土尔扈特的青壮年,作为俄国的军队跟土耳其打,战争中间土尔扈特的人员伤亡很大。而且这个战争打了21年,土尔扈特每次比如说去上10万人,几乎打仗回来就一、二万人,当时土尔扈特人说,如果再这么打下去的话,土尔扈特就没有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