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回河南打探消息。原本哥哥和妹妹也想回去,爷爷的父亲不同意,爷爷的哥哥,也就是我大爷,早已不在砖厂干了,他在北大街开了家小饭馆,叫豫东小吃店,卖河南水煎包、胡辣汤和馄饨。大爷在河南老家时,在开封的一间楼包子店做过学徒,他做出的水煎包,外皮焦黄喧软,馅子香嫩,吃过一次,就想再吃,关键是他调的蘸汁中加入香油等调料,把所有的味蕾都给勾引起来。小吃店的生意极好。爷爷的父母亲,也就是我的曾祖父母,和爷爷的小妹,也就是我的小姑姥姥,皆在店中帮忙,大爷倘回老家,小吃店就关门歇业,全家都无事可做了。讨论的结果是爷爷请假回老家。
日期:2012-11-30 09:24:09
第六章 弟弟(10)
第一封信(10)
爷爷先乘火车来到郑州,车票很难买,贺老板利用他是商会会长的关系,才弄到一张高价票,是平时票价的一倍,三块大洋。爷爷上了火车,就明白车票难买的原因了。车厢中全是国军,日本投降了,他们急着向日战区开拔,接受日本人的投降和他们的物资,抢占地盘。中午12点上的火车,第二天早上7点才到郑州。
在车站门口的小吃摊上吃了二十个水煎包,一个卤鸡蛋,喝一碗小米稀饭后,他换乘汽车来到郑州南面的朱仙镇,车到这里就不往东走了,往东是被黄河淹没的地方。朱仙镇的农民画全国闻名,我爷爷并不知道,也不关心这些,他关心的是故乡的状况。战争期间,国民政府沿贾鲁河修筑了西侧大堤,让河水流向日占区,日伪政权征集民夫,在东侧也修筑了河堤,中间几十公里宽的土地,他们就让黄河水恣意横流。
我爷爷的家乡,我的家乡,就在两座河堤之间,这,就是人们所称的黄泛区。爷爷从朱仙镇往家走,路上能碰到从各地逃荒回来的人,他们有的就在黄泛区住下,开荒种地,再次建设起家园。还有的人,看到家乡的样子,狠下心,转身就走了。逃荒时,爷爷才10岁,记忆中的家乡对是村庄相连,沃野千里,风吹麦香的景象,然而,此时的故乡大地,到处是河杈,芦苇荡,充斥着随地势摇摆的河道、被风和水推着行走的沙丘、一人多高的荒草、大大小小的水塘,随时会有野兔倏忽而过,雉鸡拍翅飞起。村庄已十户九空,其实村庄都不存在了,冒着被水冲走的危险,庄稼零星种植在荒草水塘之间,是玉米,只要有土地,有水,有阳光,和人一样,玉米就能扎根生长。
近百里的路,不算短。夕阳西下之时,爷爷走到了那个经常出现在他的梦境之中的村庄,尉氏县东南的黄岗村。然而,村庄已不存在,深埋在从黄土高原冲击而下的厚土之中,荒草间,只有几家的屋脊露出地面。爷爷出发之前躲避过的村西高岗,已和周围平齐了,高岗上那座巨大的坟丘,据说是北宋一位丞相的墓地,依然突兀着。爷爷家的房子在洪水的冲击下已无踪迹。爷爷找到村庄的坐标,村子西口的石头牌楼,只露出尖顶,当时,这可是村子里最最坚固,最结实的建筑物,经常在牌楼下唱大戏。所谓唱大戏,就是农闲时节,乡绅村民请豫剧团来演出,那是村子的节日。
爷爷居然看到,牌楼北面的乱草之中,居然隐约有新盖的土坯房子。踏着如血的夕阳,爷爷走了过去。在这块土地上,还有人固守着家园,未逃荒出去,艰难度日。爷爷说,边走他边努力的想,这块地方,以前是黄氏三兄弟的家。一位老人,正在屋前修理渔网,爷爷认出,这是黄老二。七年未见,黄老二明显的苍老了,头发花白,皮肤被太阳晒的黑红,脸上刻着深深的皱纹。爷爷不敢相信,黄老二怎么这么矮,以前的黄老二,身姿是高大挺拔的。也是,那个黄老二是10岁爷爷仰视的视角,这个黄老二是17岁爷爷俯视的视角。黄老二明显未认出贸然而来的年轻人。在爷爷的启发下,他终于哦了一声,说,你,你是赵新儒,回来了,回来了。爷爷,说,黄二叔,是我,你终于想起来了。黄老二的泪水流了出来。黄老二问爷爷,你父母呢,他们回来了吗。爷爷说,没,他们没回来。黄老二问,他们还好吗。爷爷说,还好,还好,都好着呢。黄老二问,他们在哪?爷爷说,他们在陕西咸阳。黄老二说,这几年在外可吃了苦了。爷爷说,都过去了,不算啥。爷爷问,黄叔,你们没走啊。黄老二说,没走,哪都没去。
日期:2012-12-05 08:07:41
第六章 弟弟(11)
第一封信(11)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