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真英雄》
第51节

作者: 北溟玉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12-09 19:06:39
  19.计锁屈突通
  自坐镇河东以来,为对付能征惯战的李渊,六十一岁的老将屈突通可谓想尽了办法。他通观全局,精心挑选了两城一仓共三个点。
  两城者,其一为关中东大门——潼关(今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其二为河东地区西大门——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市)。潼关安则关中安,蒲坂存则河东存,而潼关和蒲坂之间只隔了一道黄河。最妙的是,河上有蒲津桥,无论哪一城遇到危险,则另一城之援军可迅速驰援。只要这两城牢牢地控制在屈突通的手中,则李渊之军绝对无法安心东向或者西进。一仓者,关中最大的粮仓——永丰仓是也。只要此仓在手,屈突通无论想坚持多久都可以办到。

  屈突通亲率主力坐镇蒲坂,以大将刘纲驻守潼关,以华阴令李孝常驻守永丰仓,自以为天衣无缝,固若金汤。
  计划本来是不错的。可惜,关键时刻,屈突通却犯了一个错误。他武断地认定,李渊的军队缺少舟船,短期内必定无法过河,于是便极为缺心眼儿地率众固守蒲坂城,而不是多派侦骑至河边巡视。这种不作为的恶果是:等他一觉醒来的时候,王长谐的部队已经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了离潼关不远的梁山。
  李渊以四两拨千斤之势,轻轻巧巧地就将屈突通的防御体系撕了一个口子。屈突通若是去攻打王长谐,他就会率军沿壶口南下,直取蒲坂城;屈突通若不去攻打王长谐,则他随时可率主力渡河西进。屈突通暗自懊悔不已。
  刚过河的那几天,王长谐紧张得不得了,饬令部队夜晚加强巡逻,以防屈突通来袭。结果,一连等了十多天,都不见河对岸采取什么行动。王长谐紧绷的神经终于松懈下来了。连李渊也不免有些骄傲了,公然宣称什么“屈突通精兵不少,相去五十余里,不敢来战,足明其众不为之用”。
  没曾想,九月初七深夜,屈突通的得力部将虎牙郎将桑显和带着五千骁果军就来了。在所有人都放松警惕的时候,屈突通出手了。义军猝不及防之下,吃了大亏。要不是孙华和史大柰的骑兵及时赶到,王长谐和他的一班小弟就只有到黄河里当水鬼的份儿了。

  本来呢,桑显和只要顺着蒲津桥退回河东岸就好了。可这位仁兄八成是被义军打怕了,过河后竟然命人一把火把蒲津桥给烧了。他的这个举动无形中帮了李渊一个大忙。如果说当初王长谐偷渡梁山是将屈突通的防御体系撕开了一个口子的话,那么桑显和火烧蒲津桥的举动则让他的一番宏伟规划彻底付诸东流。
  屈突通气得暴跳如雷,大骂桑显和无能。果然,第二天一大早,李渊便率主力进围河东城。屈突通无奈,转而采取守势,高挂免战牌,“婴城自守”。
  老这么拖着终究不是个办法,义军高层再一次发生了分歧。
  一派以裴寂为首,主张先消灭屈突通、再进军大兴:“屈突通拥大众,凭坚城,吾舍之而去,若进攻大兴不克,退为河东所踵,腹背受敌,此危道也。不若先克河东,然后西上。大兴恃通为援,通败,大兴必破矣。”
  但李世民却有不同的看法:“不然。兵贵神速,吾席累胜之威,抚归附之众,鼓行而西,大兴人望风震骇,智不及谋,勇不及断,取之若振槁叶耳。若淹留自弊于坚城之下,彼得成谋修备以待我,坐费日月,众心离沮,则大事去矣。且关中蜂起之将,未有所属,不可不早招怀也。屈突通自守虏耳,不足为虑。”
  李渊左右权衡,最终决定采取折中说,分兵两路:一面留大将吕绍宗率军万人继续围攻蒲坂城,一面由老李自提大军在王长谐的策应下,由梁山渡河。
  与此同时,王长谐在河西地区不断扩大战果。韩城、冯翊、朝邑、蒲津、中潬等郡县望风而降。倍受屈突通信任的华阴令李孝常也举永丰仓而降。对屈突通打击最重的事情发生在九月十二日,李渊率主力渡河,“关中士民归之者如市”。
  局势豁然开朗,六天后,李渊再次分兵,派世子李建成、司马刘文静、慰抚使窦轨会同先前渡河的王长谐等诸军一万人屯驻在永丰仓,遏制潼关隋军;派次子敦煌公李世民率领刘弘基、慰抚使殷开山等诸军一万人进攻渭北。
  消息传来,屈突通坐不住了,他立即留得力干将尧君素镇守蒲坂城,亲率主力尾随老李西进。但李渊早在永丰仓安下了钉子,李建成、刘文静等人守得滴水不漏。屈突通粮草不足,只得折向潼关,打算去投奔潼关守将刘纲。

  没想到,李建成抢先一步,派王长谐攻占了潼关都尉南城,并斩杀了刘纲。屈突通无奈,只得退保潼关都尉北城。
  而此时,早已出发多日的李世民正在坦途大道上一路狂奔。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