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医生手记——101个个案心灵片段(婚姻,亲子关系的深度解析)》
第26节作者:
刁庆红 教堂里面,一个圆圆的窗子,是直接与外面的天空相辉映的光线,透亮地衬托着一个大大的“爱”字。一个宗教,把“爱”字做为他的教义。仅仅因为这一点,对于基督教,油然而生一种好感。
如果透彻佛教,里面照样有个大大的“爱”字,而且这个爱的含义更加的广泛和深邃。慈悲心切,普渡众生,愿天下人都得祈福和平安和相爱。只是东方人的含蓄里面,有着东方形式的爱的表达。
如果透彻精神分析的理论,到最后,依然有一个结论:人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关系,什么是关系,但凡说到关系,都超越了一个人的世界,而进入到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世界,关系的核心,依旧是一个“爱”字,我们希望流淌在我们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充满着爱的关系。无条件的爱和接纳自己,无条件地爱和接纳别人,对人性的救赎的同样的解读。
到最后,你会发现,佛教,基督教,心理学,都是一回事。很多相同的东西,只是名称不一样罢了,解读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经过这么多年的人文科学的发展,我想,应该没有必要再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争论不休。根据现代量子学的一些新的发现,一个人的眼睛看了桌子上的一个杯子之后,杯子的内部结构,都会有极为细小的改变。何况一个人的心理改变,对于另外的人的影响。有一些心理影响,远远在我们的语言系统的感知能力之外。但是,你改变了,你身边的人就会有感知。父母如果对孩子有爱,你不用说什么,孩子立马就能够感知,在你们构建的空气里的一个共同的“场”中,就是有爱的余晖在默默地流淌。父母如果对孩子有任何的功利性的东西,孩子的心灵,也会非常准确地捕捉到。
一切的悲剧,是否都缘于我们不懂得爱,心里有爱,也呼唤爱,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接受爱以及如何付出爱。
一部《道德经》,各人从这部经里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也可以说会各取所需。我看完这部经,就看到整部经里,和《圣经》,和佛经同样地写着一个大大的“爱”字。这部经里面,反复地出现“生而不有,为而不持……”这样的句子,意思就是,生养东西出来,但并不占为己有,努力为他奉献出一切,而不觉得自己是有恩的,当然也就更不会因此而控制对方。这就是爱,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在最古老的岁月里,对爱的最优美的诠释。
在《道德经》的第67章里,老子很郑重地提到:我有三宝,第一就是慈(爱),心中有了慈,就有了无穷的勇气,而且能够包容一切,战胜一切。慈在老子这里,已经成为尚方宝剑一样的东西,无往而不克。又是一个慈字,白白的,无条件的给予的爱。
日期:2014-08-21 20:27:57
最喜欢的,还是那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庄子后来的齐物的思想,也是和这个一脉相承的。这句话里面,有两个核心,一个是平等思想,一个是毫无二致的爱。
这些,和佛教,和基督教里面,最核心的理念,有什么不一样的呢?海灵格的整个理论,也是基于这个能够孕育万物,能够促进万物发展的“道”的核心——爱。
除了真正的爱,还有什么可以成为“道”的核心内容?
可惜,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这样纯粹的爱的境界,终于也就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成为稀罕的精神领地了。罢黜百家,就把道家的领地缩到很小很小,以至于到希微的境地了,鲁迅说过,不读道家,就不能明白中国文化,但我心里在想,道家中,最主要的无为,齐物的思想,早在汉代以降,就已经从我们的民族性中稀微了。虽然在唐代,道家的思想有所抬头,但从宋明理学开始,一种十分畸形的文化,又把道家的东西扫灭了。甚至使中国人的人性,走到一种和道家思维模式完全相反的境地去了。
基督教文化里面,有着比较充分的无条件的爱的典范。上帝对世人的爱如此,耶稣对人的爱如此。在死前,对于出卖他的门徒,对于要处死他的邪恶势力,耶稣也表现出了爱。“宽容他们,他们做的他们不知道。”对于这样的人,耶稣尚且也爱他们,那么,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人是我们不能爱的呢?耶稣爱世人,是有条件的吗?他就是关于如何爱的偶像。有了这样的偶像的力量,西方文明中有了一个关于爱的经典。
“阳光照义人,也照不义之人。”这是我们需要价值判断的文化里,难以理解的精神。
爱如果是有条件的,其实那不叫爱,那叫满足自己的需要。真正的爱,就是无条件的关注与付出。
在马丁布伯的哲学里,有关于我和他人的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把他人看成是当作自己使用的对象,一种是把他人看成是与自己有同样独立自由的主体。在第一种关系里,人对他人是利用的关系,在第二种关系里,人和他人之间,才有建立爱的关系的可能性。因为他“看到”了对方的存在,只有在对方被他承认为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的时候,爱这样的关系,才可能在两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之间流淌。
所以,中国的孝文化,一言以蔽之,当一方成为另一方的奴隶的时候,他们之间永远也没有爱,有的只是被动的服从和内心的反抗与在文化的压制下的挣扎。也许在意识上没有,在意识上,我们依然还是爱着我们的父母,但是,孩子会通过症状来诉说,在心理咨询中,这样的案例实在是太多太多。
其实,在新的时代,要解决孝文化背后所希望达到的目的的方式很简单,还孩子决定他们人生的自由权利,你只需要爱孩子,其他一切都不用去强调,你只需要看到孩子的人格上的独立自主,孩子就可以在该为父母负责的时候,负起他们的责任,我们需要一种爱的哲学来拯救两代人的关系,如果继续强调孝文化,最后的结果,恐怕只能是越来越糟糕。
如果有一天,中国的父母,会用这样一种态度来对待孩子:孩子,我爱你仅仅因为你就是你,你就是我的孩子,而不因为别的一切来爱你,你的成绩不好我爱你,你的长相或者身体有什么缺陷我也爱你,你的性格不好我爱你,你找不到钱我也爱你,你当不了官我也爱你,我永远不再拿你和那些优秀的人比较了,无论你多少次的失败,我也爱你。
那么,我们中国的孩子,从此可以摆脱性格中喜欢虚荣,打肿脸充胖子,极其爱好面子观念的民族的鲜明特色了。我们将能够安然地活在自己的小身体里,而不是别人的眼光里。
正是因为我们的父母,对我们锲而不舍的价值观的要求,使我们完全地丧失了自我,看不清楚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我们似乎是在为别人的需要而生活,当我们为了别人的需要而活着的时候,我们自己其实已经从灵魂里“死”去,留一个活着的僵尸去孝顺父母,一切都显得是那么的机械和苍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