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医生手记——101个个案心灵片段(婚姻,亲子关系的深度解析)》
第27节作者:
刁庆红 父母们,放弃你的价值观,没有那些价值观,孩子们自己知道会努力,也知道努力的方向的。
每一个生命,都是天然地追求上进和自我实现的,犹如一颗种子,都是天然地往上生长的。如果有了父母的无条件的爱,这样的动力,会更加的强大。但是,父母的爱中,一旦参与进了父母的条件,孩子的成长,就背负了压力,成为一种不能自然的成长,成为一种扭曲的成长。
父母们,你们可以在别的任何事情上,参与进你们无所不在的价值观,但是唯独,对于自己的孩子,价值观越少越好,无为的时候,孩子的成长最自然。
在西方学习心理学,最后都是要学到老子的思想的。虽然道家思想诞生在中国,但中国人恰恰是最没有体现道家风骨的民族。整个中国历史上,除了极少数文人,在用道家思想创作和安抚自己的失意以外,大部分的普通民众所作所为,都与道家理念相违而行,相去甚远。这其中,孝文化是最明显的证据。
父母和儿女那么自然的关系,被非常不自然地“界定”了,还有什么是“无为而无不为”呢?我看是无所不为才对。
你看看现在的家长,一拨一拨的,逼着孩子去学这样,学那样。几岁的孩子,被家长打着走向钢琴,几岁的孩子,被家长骂着去补习奥数或者英语或者别的什么特长。在家长的意志里,孩子根本不是个人,是个自己可以控制的玩物或者机器人而已。你叫他朝东他就朝东,你叫他朝西他就朝西,难道这是中国家长对孩子的设计?这么说的话,家长也会觉得恐怖,但事实上,家长就是这么做的。
这哪里是“无为”的民族?这哪里是“无为”的家长,这根本就是相信,只要所为,就可以胡作非为的家长!
家长为什么会逼着孩子去学习这样,学习那样,从最根本的心态来说,还是对孩子不满意,希望把孩子改造成一个具备某种功能或价值的孩子之后,父母才觉得孩子是可爱的,比如孩子的奥数第一,钢琴十级,舞蹈十级,作文特别好,等等等等之类的,爸爸妈妈脸上才有光,才觉得孩子是可爱的,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的孩子,诚惶诚恐地成长着,因为不知道自己要怎样地照着他人给定的路线前进,又同时还能够保存一个还能够属于自己的意志的一颗心,这是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除非父母到想通了的那一天。
日期:2014-08-21 20:31:32
27:妈妈,请放下你的提醒
第一部分:言说
最近一段时间的晚上,到要睡觉之前,妈妈经常对我说:记得吃一片钙片哈。我对她说,反复的话,你不断地重复是为了什么,难道我的记性真的糟糕到了你必须随时提醒我,我才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地步吗?
在之前,她就反复地说,人在40岁之前就一定要补钙,不补会怎么样怎么样。同样的一个内容,她会反复反复地来回地说,其实她不说,我也是知道这个道理的,就算她认为我不知道,她说了一遍,我也就知道了。但是,每隔几天晚上,就要提醒一次,这样的事实下面,隐含的意义就很明显了:你是不可能照顾得好你自己的身体的,你需要我的提醒。你需要我的照顾,你的生活才能正常。再接着下去分析,你是弱智的,我是强大的,你需要依附我的力量才能完美地生存。说得更白一点,你是笨蛋。连这么简单的事情你也无法知晓,就算我告诉了你,你也不能明白,还需要我不断的提醒……
最近几天更甚了,天气一有变化,妈妈就会提醒我,这天可能要下雨,多穿点衣服哈,我听了更觉得好笑,当妈妈难道是一种很过瘾的事情吗?一个70岁的妈妈,来给一个已经40多岁的女儿继续当妈妈,而且是当你是很幼小时候的那种孩子的妈妈,如果40多岁的我都不能判断出天气的变化,那么我感冒也是活该,甚至,还活在这个世间,显然都觉得多余了。
我当然知道自己的妈妈的神经质,但我同样知道的是,天底下,这样的妈妈并不止我妈妈一个。
那些担心孩子吃不饱而一直追着2岁多或者更大的一些孩子喂饭的妈妈,那些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不断地希望去查看孩子日记的妈妈,那些在每一个冬季,一直用话语甚至行动怀疑着孩子所穿的衣服的抗寒能力的妈妈,那些不断在孩子面前陈述学习的重要性的妈妈或者老师,那些即便在孩子成年以后,还过度地关心孩子的婚姻和事业的妈妈,即便在孩子已经当了妈妈,还关心和希冀操持着孩子生活细节的妈妈…………
第二部分:探寻
每一个人的语言里的含义都分为两个部分,说出来的那个部分和没说出来的那个部分。说出来的那个部分似乎象是一个前言,没说出来的那个部分才是真正的正文。但是,为什么人们说话只说到前言部分就停止了呢?或者说,为什么不连带把正文部分也一起说了出来呢?
这个正文部分,涉及到一些不是比较幼稚的心理防御机制,一些隐匿的,带有投射性认同或者有攻击性质的内容,因而不能直接说出来,所以,人们一般只说到前言部分,自然地就不再说下去了。
过度的提醒,表面上的关心的意义,就将被另外的更深层意义所取代。
过度的提醒,被提醒的人听了,心里并不会舒服,因为他被一种没说出来的含义伤害了,接下来的事情,他一定不会按照提醒的人所说的那样去做,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逆反心理。
所以提醒的人想要提醒的东西,尤其是被过度提醒的东西,将会导致被提醒的那个人往相反的方向走去。
很简单的,人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过度的提醒,实际上是把对方的主观能动性提炼到自己的包裹中,由自己来发放给对方。对方为了证明自己是存在着的,就需要有不同于提醒的内容的表现,虽然从事实上来说,逆反,其实也是一种被控制,但在被提醒的人的心中,这至少是一种自己可以觉察到的证明自己存在的幼稚的方式,以避免被别人的意志吞噬的想象。
我们的每一个出自关心的提醒,不管是语言的还是实际的行为的,如果过度了,就带有对对方的自立和自理能力甚至智商和情商的怀疑。
反过来说,这种对对方的这样的能力的怀疑,当然也是对我们自己的某种能力的缺失的怀疑,我们把它投射出去了。因为我们心中如果无这样的点,我们就不会把这样的点投射到别人的身上,认为别人也和我们一样会犯这样的弱智的错误。
前些日子,因为我19岁的女儿身体上的某种问题,我在咨询了懂得中医的人之后,知道她需要吃黑芝麻,我就打电话告诉了她去她大学附近的超市买点来吃,但同时我也知道她时间很紧张,对自己的身体大大咧咧的,所以我就在电话里一再地提醒她,每一次打电话都询问她去买了没有,每次女儿接电话,开口她都就知道我会这么问,但她依然一直不去买,她说她总是记不起。结果最后硬是我拜托住在离她比较近的妹妹买给了她。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