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医生手记——101个个案心灵片段(婚姻,亲子关系的深度解析)》
第30节

作者: 刁庆红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有一次,我对妈妈这样说:你给孩子这样说下,多说几次,是要真的发自内心的哈,看有没有效果?就说,妈妈不会把你送给外公外婆带,妈妈要一直把你留在身边,我们去哪里,就把你带到哪里,妈妈不和你分离。
  十多天以后,妈妈欣喜地来告诉我,孩子终于可以放下了,不用从早抱到晚了。最开始,孩子都还有迟疑,要等入睡比较深时才能放下,慢慢地就开始越来越能够放下了……
  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次对5个月的婴儿进行的一次心理治疗,虽然在之前,我已经知道,胎儿期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情绪和对妈妈的情绪的感知能力,但是,实际上这么操作的时候,我心里也是没有底的,事实上的结果,让我自己都大吃一惊,胎儿时候的小卓君,对于妈妈产生了想要把他丢给爷爷奶奶的做法,就已经有了感知,并且在出生以后,对于任何有可能和妈妈分离的做法,即便进入睡眠状态,都立即醒来,要妈妈继续抱着。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门市的厨房,是在门市的里边的,如果妈妈是往厨房的方向走,小卓君就只是看看妈妈,如果妈妈是往门市的外面走,小卓君就会出现紧张的表情。
  在小卓君8个多月的时候,一家人结束了在云南的生意,回到了老家,和大女儿以及父母团聚在一起。真的很为他们高兴,这样的话,在中国农村这片土地上,又减少了一对留守儿童和两对留守老人了,那么讲究亲情的一个民族,这样的悲剧,什么时候才不在中国农村上演呢?
  日期:2014-08-21 20:33:39
  30:你能看见孩子对你的爱吗?
  昨天早上,女儿给了我一个电话,电话里,女儿又给我汇报她的小提琴学习的进度的神速,并同时这样说到:妈妈,我把你年轻时候想学的东西都帮你学了啊。
  仔细一想,还真的是这么回事。
  从我还很小,我就对音乐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喜爱和感觉,到我初中的时候,就央求妈妈给我买了一把小提琴来学习,当然,因为各种原因,小提琴的学习没有坚持下去。后来,我又如痴如醉地喜欢上钢琴,我又对自己说到,这一生,最想学的就是钢琴,但因为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我把这个心愿,放到等我年老以后。而没想到,我的女儿,在她高中一年级,开始了钢琴的学习,大学一年级,开始了小提琴的学习,她的投入非常之大,进步也很神速,取得的成绩,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很大一部分比例的童子军。

  但是事情的神奇在于,在她学习这些之前,她其实是不知道我的那些心路历程的,只是在她学了之后,我才在她面前提起我曾经有过的关于喜欢这两种乐器的心路历程。
  所以我们还是得承认,这个世间,是有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在冥冥之中运行。
  而且,我最喜爱的心理学,她也打算开始这方面的学习,我不知道这样执着的认同里面,究竟是有着怎样的一种力量。
  而我自己呢?这么多年来,最大的心愿,就是写出好的文章,仔细一想,其实这也是妈妈的心愿。
  从我很小的时候,妈妈总喜欢这样说,如果能够的话,我硬是想把我的一生写下来。她的这个写的内容,应该是她悲剧的人生,不幸的婚姻和她所处的社会背景对人性的折磨。每当她这样说的时候,我就知道她其实是不可能这样做到的,但最后我发现,我替她做到了,从小到大,我的作文都是班里的第一名,这么多年里,自己也是笔耕不辍,始终把文字的堆砌做为自己的一个爱好,同时,因为妈妈的心理疾病,自己也最终走上心理医生的这条路,而且,是有多么顽强地在这条路上走着,我心里比谁都清楚。

  忽然之间,我明白了孩子对父母的爱,是在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在意识层面的,而孩子对父母的爱,是在无意识的层面的。
  如果不是精神分析,我永远也不会把女儿对这两样东西的学习的背后,对我的爱,看得那么清楚,也不容易领会到,我今天这么执着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进行文字堆砌的背后,那么顽强的心理动力是什么。
  文化确实是过多地强调了父母对孩子的爱,这种强调的背后,是父母们的恐惧心理在作祟。这是付出——回报文化对人的必然的限制。而实际上,自然而然的,其实孩子对父母的爱,一点也不会比父母对孩子的爱少。
  我们需要的,只是一双会看见孩子的爱的眼睛。
  如果我们的文化不是那么的功利性,我们原本应该更容易看到孩子对父母的爱的。
  孩子用了他的一生,在书写他对父母的认同和爱,但他不知道,原来这就是我爱父母的方式,他只知道,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推动着他去走一条路,在推动着他走向成就和自我实现,而那条路,无形之中,与父母的心愿吻合了。

  就算是那些不成功的孩子,其实也还是在实现着父母的潜意识里的希望:一则可能是如果太成功了,超出父母能够达到的境界,自己就会有罪恶感,这样的孩子就算已经成功了,也会通过莫名其妙的失败来让自己处于一种超不出父母的状况之中。还有一则是因为有些生活在自我很强大的幻觉中的父母,孩子的不成功,恰好成为可以一直继续依赖着父母,留恋着父母,走不出去的状态,然后变相地把孩子留在了自己的身边,即便不是距离的身边,也是心灵的身边,所以,这类孩子,也会非常地配合着父母,让自己的人生很不成功。

  传统文化里总是爱这样说,娘想儿,路来长,儿想娘,扁担长。这样的心态,反映了中国父母内心的酸溜溜的失落,他们只看见他们看得见的,他们看不见他们看不见的,但是依然存在着的另一种事实。
  而且这种事实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孩子的一生,几乎是由父母定格的,孩子的所有努力,几乎都是为了父母的“看见”和首肯,进一步的说,是为了父母的开心和喜悦,为了父母的虚荣甚至家族的荣耀…………所有孩子的行为最后分析下来,一个最终极的目的就是成为母亲的菲勒斯,也就是母亲的欲望的对象。他有时是占在父亲的位置去做的这件事情,有时是直接成为母亲的欲望的那个对象,只为了母亲开心。

  这是何等深沉的一种爱,爱着爱着,孩子的身影渐渐隐去,只剩下如同曾经包裹在母亲腹中的那个生命的意象。母亲吞噬了孩子的欲望,孩子把自己的人生欲望投到母亲的心湖中,到最后,他终于不能分得清,他的人生,究竟是谁的人生,究竟是谁在欲望着谁的欲望?
  日期:2014-08-21 20:34:21
  31:卢晓丽的妈妈之“厨房争夺战”
  第一部分:言说
  在妈妈的身上,有太多奇怪的现象,很难用一般人的心理去解释。
  在她年轻的时候,弄菜的确非常的好吃,凭良心说,妈妈年轻时弄的菜,很多馆子都赶不上那个味道,尤其是她有几道招牌菜,比如呛炒肥肠,五香卤肥肠,魔芋或者仔姜烧鸭子,芽菜烧白,凉拌白肉等等,那还真的是她独门绝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