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医生手记——101个个案心灵片段(婚姻,亲子关系的深度解析)》
第33节

作者: 刁庆红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是一个孩子,为了维系和一个已经陌生了多年的妈妈建立关系的模式,可悲的是,这样的模式,被长大以后的她,带到了任何的一段关系之中,和丈夫的,和孩子的。
  这就叫条件反射的泛化,人是通过条件反射来学习和防御再度受伤的,而小芝的心灵,停滞在被转移抚养者的那一瞬间,因为那个刺激太强大了,就象一股太大的电流,烧掉它所能承载的那个电量的范围而崩溃,幼年期的创伤,就这样置伏下来,成为以后更重要的心理疾病的根源。
  不是所有两次转移抚养关系的孩子,都会罹患精神疾病,不是所有妈妈虐待孩子的情形里,孩子也会罹患上精神疾病,但是,一个情绪状态不是很稳定的妈妈,却必然是一个孩子惧怕和恐惧的根源,成为以后无法预测别人会如何反应,而提前恐惧和有不好预期的前奏,在这里,孩子已经形成了一种混乱型的依恋模式,不知道未来的依恋方向里,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反应一段新的人际关系。

  日期:2014-08-21 20:36:47
  32 :意识的划分
  第一部分:片段
  我想知道,为什么精神分析要强调身体的在场和不在场的区别呢?

  第二部分:探寻
  学习到知觉的选择性的时候,我在想,被知觉纳入意识之中的东西,在那一个时间段内始终是有限的,另外一些东西,他们也许是作为背景,没有被纳入到意识之中,但这些作为背景的东西,也许其实在某一个时间段内,会变成真正重要的东西,重新又进入到意识之中,那么,在漫长的被忽视的时间段内,他们就进入人的无意识之中去了。他们的重新被发掘,取决于人的内心在某一天的某种被唤起或发现和提取。

  事实上,在人的自我意识之中,能够知觉的东西始终是有限的,不能通过意识的知觉通道,而是通过无意识的知觉通道进入人的意识之中的内容要多得多。
  写到这里,我突然有一种感觉,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过程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但我怎么就觉得,应该是在意识的下面,再区分出有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呢?潜意识并非是可以和意识是同一个级别的,而应该是意识之下的子系统。不管怎么说,潜意识还是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非不能意识,只是不能被当时立刻的意识,也可以说是一种延后的意识,或者说是需要挖掘或提取才能实现的意识。

  那么,再回到刚才说的那个部分,事实上,在人的自我意识之中,能够知觉的东西始终是有限的,不能通过意识的知觉通道,而是通过无意识的知觉通道进入人的意识之中的内容要多得多。这也就是意识的冰山理论的来源。
  这也就是为什么心理咨询最好是在一个特定的场域里,面对面的地面咨询为好的原因。在一个特点的空间里,两个人实际地在一起,所发生的内容,虽然在当时只能有很少的一部分进入意识,但其余的部分,却继续在潜意识里运行,那些在潜意识里运行的东西,在以后的每一次的后续咨询中,其实都在起着作用,虽然不是通过内省语言也就是意识的通道。但是,电话咨询就很难有这样的效果,因为给你的信息的通道只有一种,那就是语言,那样的语言,基本都能够进入知觉的对象里,作为背景和作为今后可能转换成为主角的背景内容就几乎没有。

  这也就是为什么听老师讲课,听现场是最好的,实在不行,看视频也还是可以,如果视频看不了,听录音也勉强,如果连录音也听不了,那么,只能看文字的时候,事实上,知觉的感觉通道一个一个地在减少,效果也就逐渐地在减少,对于我来说,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上述的方式的依次递减。这也就是身体的在场与不在场的区别。实际上,我们对一个东西的感悟的拥有程度,取决于我们对这个东西的知觉的拥有的渠道的多少。

  对我来说,能够听课,始终比单纯的看书的效果要好,可能也是和我比较喜欢人的声音有关系,老师的声音,经常会让我的思路突然一震,然后就很有感觉地进行相应的联想了,所以我经常对人说,我真的很感谢互联网,它提供给了我很好的学习机会,我经常能够在网上找到可以学习的音频资料或视频资料,我要先听老师讲课,然后自己再结合着看书,学习的效果就非常好,如果是以前那样的纯粹的看书,我的进步实际上不是很大,老师的声音,好像是在陪伴着我的学习和思想的磨砺,好像有人在和我交流和交融一样。我的思想因此经常受到启迪,并且总是能够从中找到摩擦的火花,然后发出自己的思想之火来。这是从前一个人看书所不能有的效果,所以我很钦佩以前那些只需要看书和自学就能够成才的人。

  还有人的感觉知觉记忆表象和思维的区分,有时也只有相对的区分性,事实上人的整个的意识之中,这些部分很难单独的真正的独立运行,总是互相渗透着进行的。

  在知觉的恒常性里面,明显地有思维参与的痕迹。在知觉的理解性里面,我觉得,和比昂说的,能够给一个心理现象命名,就可以安抚一个孩子的情绪是吻合的。证明了人的心理的一些普遍的基本的事实,能够对一个东西命名,好像人就能够把握那个东西,而不是被那个东西把握一样。
  日期:2014-08-21 20:37:47
  33:我什么总是要去折磨他?(边缘型人格障碍专题)
  第一部分:言说
  我们相恋多年,闹分手和复合的游戏不知道有多少次,我们的分析做下来,我对自己这样病态的心理,已经有点受够了的味道,我不想下一次还这样,但下一次来临的时候,一切照旧,我对自己已经有点无可奈何了。
  是的,你说过,我和他之间的关系,有时象妈妈和儿子,有时象警察和小偷,我已经让他烦不胜烦了,需要查他的通讯记录,需要知道他跟谁通过话,需要知道他那个时候在做什么,需要他不断地上进,不能沉迷于玩乐和游戏,需要他保证要努力,否则我们的未来堪忧,需要他听我的“教育”,但是又不能挂掉电话,挂掉电话之后,我会疯狂地不断地反复地一直继续给他打,直到他重新开机,然后知道我有多么难过和没命的哭泣,需要他在那个时候,为自己的罪孽产生罪疚感,需要他一个月的收入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水平,但你问我,如果他的收入真的达到了一万,我对他的指责和要求就会偃熄旗鼓吗?我告诉你这也不可能,在这样的关系里,两个人都觉得很累。

  第二部分:探寻

  其实,不论他如何做,在你这里,都是有罪孽的。
  你对他的要求,如同你对自己的要求,是永远都不可能达到的。
  在你的身上,我很清晰地看到情绪和情感的代际遗传的作用,外婆在自己的婴儿时期,被亲身父母抱养出去,被养父母严重的躯体虐待,双眼都到几乎被打瞎的地步,稍微有任何的可以理解的孩子式的过错,都是一顿严重的暴打,外婆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的妈妈,妈妈又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你。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