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医生手记——101个个案心灵片段(婚姻,亲子关系的深度解析)》
第50节

作者: 刁庆红
收藏本书TXT下载

  2.情感上的歪曲:没有人会爱我。没有人会关注我,在乎我。正是这样的心理,注定了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在情感上无比的脆弱,他们的QQ上,永远没有签名,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是默默无闻,不表现自己,也不试图展现自己的才能或者个性,这样的性格,会给人觉得有一种谜一般的吸引力,觉得他们很沉稳,很踏实的印象,不夸夸其谈,也不做作。其实,这样的人的心底里有一种假设的:不会有人注意到我的,如果我表现了,而没被人注意到,那就是我“死”的时候了。注意,这里的死,是一种象征意义的死。

  3.意志上的歪曲:一折就挠,太容易吸取失败的经验教训。(缺乏意志品质,其实这和不相信自己能够做成什么事情,是一脉相承的。是有因果联系的。)
  4.行为上的歪曲:在人际关系中的退缩,退避,以及在夫妻关系中的退缩和退避,具体表现为无期限的冷战。

  先说点题外话:我比较喜欢看江苏台的《非诚勿扰》节目,经常发现里面的男女嘉宾会问到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之间发生矛盾或争执,你要如何处理?或者直接就问:你怎么看待冷战,以及出现冷战之后,你要怎么去应对。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话题,通过这个话题,可以测试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情感上,是否具有回避性质的冷暴力倾向,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个人的人格上的特质。只是我觉得,在这样的话题里,不一定能够得出真实的答案。但是,提出这样的问题的人,很可能在他的生活中,曾经遭遇到这样的冷暴力的对待。从提出这个问题的频率来看,也许回避型人格障碍,在我们生活中的比例,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

  有一次看一个电视里的记录片,一个丈夫,因为妻子总是使用冷战的方式来对待他,最后把这个女的杀死。冷战意味着妻子拒绝和丈夫有情感上的交流和身体的亲密,在婚姻之内,这样的拒绝,把一个丈夫的心伤透了,相当于直接杀死了丈夫的心,丈夫杀死的,其实是一段已经死亡了的感情。
  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并非天生就愿意这么地伤害人,每一个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成长的背后,都有一段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情感上的被虐待的经历,所以,婚姻后对配偶的无意识的情感虐待,其实和他本人从婴儿前期就遭受的那种来自母亲的情感虐待的性质基本是相似的。
  我在这里说到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各种歪曲,其实,对于一个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而言,那不是歪曲,那就是他们心理上的真实的世界,正是这样的心理世界,透视着一个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
  日期:2014-08-24 21:52:22
  52:回避性人格障碍是怎么来的——回避型人格障碍专题

  第一部分:言说
  他出生之后,他的妈妈甚至不记得他的生日,他爸爸暴打他的时候,妈妈在旁边,一般情况下,是无动于衷的……他的妈妈,很少对孩子笑,也很少拥抱孩子,我很难以想象,幼年的他,在外遭遇挫折的时候,回到家里,可以一把扑到妈妈怀里,去撒一下娇吗?那么,这个孩子的委屈,将会在哪里去得到发泄呢?
  没有人会爱我,在乎我的存在,没有人会关注我,认为我很重要。你说这就是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内心,对于现实世界的真实“假设”,我完全不能理解,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会这么想吗?这个世界上,真的会有不爱自己孩子的妈妈吗?
  第二部分:自由探寻

  这样的假设背后,是一种无比凄凉的具有现实性的假设,然而这就是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内心的假设。
  李小龙老师的一个讲座中,我记下了这么一段话,他这段话的来源,原本是关于自闭症的孩子的心理来源,但是,我觉得,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在实质上就是成长起来了的自闭症或者更广泛意义上的自闭症,他是这么说的:
  我们可以参考沙利文的这段话,他曾经说过:我们想象一下一个婴儿,他一开始哭,肚子饿的时候,
  最好的方式是,他一开始哭,妈妈就给他喂奶。

  第二种情况是,他要哭上一会儿,母亲才给孩子喂奶,这个时候,他需要承受一些挫折和焦虑,但是妈妈喂奶之后,那个挫折和焦虑还是能够被消化掉和整合掉,也不至于说是伤害到他的人格内核。
  第三种情况,孩子一直在哭,妈妈就是不给他喂奶,当然,也不一定就局限在喂奶的事情上,只是在这个事情上,包含着满足和挫折的模型,孩子总是需要,哭,妈妈持续地没有回应,然后孩子哭到一定程度上就不哭了。
  沙利文解释说,孩子一开始哭的时候,是希望妈妈能够给予他满足,这个时候他的自我对外界是充满期待的,在前两种情况下,孩子能够得到满足,自我就能够保持一个比较完整的结构,但在第三种情况下,外界对他的要求持续地没有回应的时候,为什么孩子变得不哭了,是因为那个时候,孩子本能地知道,我不能再期望什么,我再期望下去的话,我的自我就会崩解,最终会瓦解。这个崩解就好像是我爱上一个人,这个人突然说不爱我了,我们一下子就觉得这个世界崩溃了,其实不是世界崩溃了,是你内心崩溃了,所以你看到的世界是崩溃的。那个孩子为了避免这种持续的期待下去,持续的失望,沮丧到绝望,避免陷入绝望,那个最原始的自我崩溃,他会回撤。回撤就是折断对外部的期望,本能地隔断和外界的联系的冲动,他再也不去期待任何东西。

  就象一个谈恋爱失败的人,失恋以后再也不想谈恋爱了。如果他持续地隔断和外界的联系的话,他所要做的事情,就是保持自己的那个与生俱来的自我的那个最基本的内核,不至于完全的崩解。但他也不能完全去扩展,他不能再对外界能够给予自己爱和关注保存着希望,给他的教训是,只要他有希望,他就会受伤。
  在佛洛依德的概念里,有一个名词叫做婴儿神经症或者儿童神经症,这个概念的含义就是,最开始的关系模式里,我们受到的挫折,会被无意识的记忆所保存,然后应用到今后的类似的情境之中。

  回人就是这样的,如果有一个对于婴儿没有热情的妈妈,婴儿本能地知道了,这个世界,将不会有人来无条件地爱自己。
  第三种情况,孩子一直在哭,妈妈就是不给他喂奶,当然,也不一定就局限在喂奶的事情上,因为婴儿的哭声里,包含着无数的需要,比如裤子被屎尿糊着难受了,比如我无聊了,需要妈妈温柔的声音来陪伴着我,逗我玩,比如我遇到惊吓的声音,需要妈妈立刻出现来安慰我等等,最关键的,其实还不是这些需要本身的被满足,而是透过这些需要的被满足的过程里,婴儿知道了,自己是有人关注的,有人给予了情感的付出的,通俗地说就是有人在爱着我的。这样的感觉,才是一个婴儿的心理,能够健康地“存活”下来的前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