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医生手记——101个个案心灵片段(婚姻,亲子关系的深度解析)》
第51节

作者: 刁庆红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但是,妈妈对于婴儿所发出的这些信号是冷漠的或冷淡的,她对自己的婴儿,没有什么兴趣,她当然不至于饿死婴儿,但她总是不能在第一时间里,出现在婴儿最需要她的时候。
  妈妈为什么不能爱自己的孩子呢?因为婚姻的不幸福,因为得不到丈夫的尊重和理解,又或许是得不到婆家的爱和承认,因为经济太过于困顿,因为孩子本身就是不幸婚姻的产物,是把妈妈困在不幸婚姻里的枷锁,反过来说,因为孩子把自己羁绊在不幸的婚姻的束缚里,在母亲的潜意识里,也许还埋藏着对孩子的恨和冷漠,那么,忽略孩子的感受,忽略孩子的需要,忽略孩子的情感,是这样的母亲必然会做的一个选择。还有一种最可能的情况是,妈妈是一个回人,所以必然地在婚姻中容易受到丈夫的伤害,于是,报复孩子,成为妈妈的潜意识的选择。

  这样的母亲本身,自己人格就是不健全的,对于婴儿没有热情和笑容,也不会在怀抱着婴儿的时候,把她的爱和热情传递给孩子,这样的妈妈本身,也许就来自于一个破碎的家庭,她没有得到来自她的妈妈的爱,她也给不出健全的爱给自己的孩子。因为妈妈的内心里没有爱,她就无法传递爱。人格障碍是有很大的遗传性的,也许原因就在于这里吧。
  我们必须承认,任何婴儿的感知觉,也许是比我们成年人更为丰富的,他只是没有语言可以表达,但幼小的他就已经能够知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喜欢我,没有人爱我,没有人在乎我是她的唯一,我不是她的什么,我什么都不是,因为在她那里,我就什么都不是,我只是她被迫无奈,因为没有避孕措施而产生出来的一个生命。那么,在未来的世界上,我又能够是什么呢?她是我的来源,连我的来源都不认可和接纳喜欢我这个生命,欣赏我的独特性,我还需要在哪里去得到认可喜爱和接纳呢?那我就放弃了吧。

  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怎么可能去喜欢别人呢?一个对自己都不感兴趣的人,又怎么能去对别人和这个世界感兴趣呢?这个孩子,躲在了这个世界的边缘,看着这个世界里流淌着温暖的情愫,他想要,他其实比任何人都需要,但他把自己包裹起来,远远地看着这一切。
  精神分析是没有必要回到过去的,你过去的种种,都在当下活生生地呈现着呢。
  回人没有一个朋友,他的内心已经告诉你了,他们是不需要人类世界的友谊的,他们不再能够相信任何人会对他们无条件的好,友谊的基础是彼此信任,他们早在他们的婴儿时期,就已经把对人的信任,彻底地颠覆了,第一个让他们不能信任的,就是他们那对婴儿很冷淡的母亲。
  很多人都很奇怪,那么小的婴儿时期发生的一切,怎么可能决定得了现在眼前的这个成年人的一切心理呢?
  在年龄太过幼小的婴儿那里,大脑皮质的分化能力非常的差,任何的创伤性事件的影响力,就有可能对这个孩子造成很难挽回的影响,还有,和母亲的互动方式,是在我们最开始接触这个世界之前,很多年的时间之内,反复地和这个女人产生互动之后的一个能够被模式化的东西,我们因为和母亲的互动,形成了对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的假设和预期,因为和母亲的互动模式,我们以为所有人,都会象母亲那样来对待我。这样长期的互动之后,形成他们的一种对于世界上关于人和人相处的固定图式或者叫核心信念,或者叫他们独特的经验组织原则,名词怎么换都可以,反正这个实质,就是这么的一回事。

  母亲对婴儿是嘲讽和讥笑的,婴儿就会对别人的嘲讽和讥笑,有着难以抵御的敏感和防御;母亲对婴儿是没有热情的,婴儿对于别人不爱自己的证据,就特别地敏感;母亲是不在乎婴儿的,婴儿就觉得,满世界的人,都不会爱自己。成年人,就是成长起来的婴儿,因为他在婴儿时期,在这个点上受过创伤,他其实是停滞在这个点的那个心理年龄了,他是一个巨婴,别看他一把年纪了,他的心理,还停在他受到创伤的那个年龄,无法往前发展了。

  这就是一句话里说的那样,很多事情都已经改变,唯有心还停留在过去。这是一句带有佛教意味的话语,在这句话里,充满着我们的条件反射的泛化和神经症性的防御。我们总是因为害怕受到同样的创伤,所以我们在类似的事情上,就总是提前和过度地防御,以避免再次受伤,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护自己,但在这样的防御之后,我们对这个世界里,还可能出现的完全不一样的新的经验,呈现出一种看不见的有色眼镜的风景。

  日期:2014-08-24 21:52:44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根本创伤,一般发生在出生半年到一年。人格障碍患者的创伤,一般发生在3岁以前。神经症患者的创伤,一般发生在3岁以后。在年龄越小的孩子那里,如果遭遇到来自养育者的创伤的年龄越小,所容易罹患的精神疾病越严重,在以后,当遇到社会事件的刺激以后,曾经的创伤,就被所遭遇的社会事件激活,产生相应的精神疾病。
  同样的社会事件,在童年期没有遭遇创伤的孩子,他不一定就会罹患那样的精神疾病,而遭遇过来自母亲的创伤的孩子,心理更脆弱得多,一旦遇到应激事件,就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温尼科特提出,对于一个孩子的人格形成来说,影响力最大的,似乎不是粗暴虐待或严重剥夺,而是母亲对于幼儿需求的应答敏感性。关键的不是喂养本身,而是是否在喂养的过程中时刻传递着的爱的情绪,不是单纯地对幼儿需要的满足,而是母亲对于幼儿的独特气质所做的独特的反应。
  那么一个对孩子没有多少兴趣的母亲,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呢?她即便是在怀抱着孩子的时候,心思也是在别处,或者是在想还有什么替别人加工的差事没做完,或许是丈夫对自己的粗暴和不体谅而产生的对丈夫的怨恨情绪,或者是婆家对自己没有爱,而使她甚至怨恨为婆家所生的这个孩子,她甚至会通过报复和虐待这个孩子,来完成对婆家的报复。她完全“看不到”眼前的孩子,眼前的孩子或许就是她的累赘,或许只是一个无奈的产物,而不是一个可爱的活生生的生命。

  幼小的婴儿,也能够从母亲那里知晓这一切,而且这样的知晓能力,远远比一个成人的敏感和正确,因为母亲对婴儿的态度,涉及到婴儿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在最年幼的婴儿那里,第一个敏感的能力,就是判断母亲对自己接纳的程度的能力,这是克莱因理论中的死亡本能的第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母亲对婴儿的态度至关重要。
  那么,觉察到母亲对于自己的冷漠的婴儿,又会怎么样呢?因为母亲再三地错过婴儿的表情,再三地错过婴儿原本是为了表达想要这样想要那样的哭声,婴儿于是知道这个世界是冷漠的,没有人会在乎他的需要,以后成为一个神经质地抑制自己欲望的成人,他无法向对方或者配偶提出自己的需求。他无法向这个世界表达他的需要,因为他有一假设是这样的:我如果表达了,而不能得到对方的回应,那将是可怕的。他们甚至很少直接叫配偶的名字,更谈不上把自己的需要,和配偶分享。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