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废武功——通过做“减法”赚第一个1000万》
第9节作者:
三段或八段 这就是所谓的战略问题了。一个好的企业战略,尤其是“蓝海战略”,必须是各个环节,完美统一,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注意,只有战略高度上的诸多环节配合,才能达到战略效果,而不是“一招鲜”领先,否则,不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还极其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
(靠,又快跑回基本概念陈述了,如果谁不了解什么是企业战略,我也没辙,这里就暂时不补课了行么?)
例如美国西南航空的“蓝海战略”,基本可以概括成:
低价、短途、点对点、频繁班次的美国航空公司。
有兴趣的,好好做功课吧!呵呵,削减空中餐饮服务,不是为了那点盒饭成本,而是为了战略中“频繁班次”服务的。因为在机场一旦运送食物,必定耽误时间,而导致起降时间的耽搁。西南航空的飞机,全都是737,不仅仅因为统一机型后,维护成本大幅降低,更因为“短途”的战略,刚刚好737是性价比最佳机型。……
不说这个案例了,优秀点的商学院教授,已经嚼碎了西南航空案例了,我再重复,都觉得反胃,呵呵。我还是拿出我发掘分析的案例,ZARA吧!哈哈哈哈哈。
日期:2006-08-26 01:45:17
噢?我现场直播,有人现场倾听?
好,我继续!
ZARA这个“蓝海战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否则,你说我懂了!不就是在豪华大卖场里,按照五星级思路打造的服装,按照二星级价格出售嘛!我也会了!
哈哈,你去试试,不死得跟猪八戒似的,我就把自己当猪头肉卖。
事实上,五星级的东西,按照二星级价格出售,在“红海”领域,是绝无可能的,大家都已经竞争激烈得每天在死人了,你居然能这么干,不是见鬼了么?上面说了,五星级东西当然五星级成本,又不是玩倾销战略,无论如何,不能亏本卖。
“蓝海战略”的一大特征,用俗话讲,就是“偷梁换柱”!(110拿笔记下来!)表现为:把顾客不是很注意的环节,大刀阔斧砍掉,或者极力减少。将省下来的成本,狠狠地砸在目标顾客最能感觉到“价值”的环节。
例如,ZARA的价值链N个环节:卖场档次、销售人员、大牌设计师、店面装修、代言明星、广告投放、面料的品质、服装的做工、品类的丰富……一分析,ZARA居然偷偷摸摸砍掉了代言明星的环节!不象迪奥、纪梵希等,大把银子砸在影星、超模身上,ZARA没有形象代言人!
广告方面,ZARA偷偷摸摸减少,其实ZARA很少打广告,偶尔一二个整版,基本上也不是形象广告,而是促销广告。告诉一下消费者,哪个ZARA店,为庆祝啥啥啥,大幅优惠呢,欢迎抢购。
还一个ZARA偷偷摸摸减少的,是单品生产量——这可有点难理解,明明是某款裙子畅销,ZARA却不返单多做一批过来卖,而是卖过了这一批,基本就再也见不到了。这有点奇怪,到手的钱,为什么不挣呢?(我后面会解释)
还减少什么?呵呵,其实ZARA的面料,都不是最顶尖面料,风格化衣衫,和裘皮不同吧,无非棉、麻、绸等面料,而ZARA选用的,大多数都不是最好最贵的面料,而是“刚刚够”思路,只要刚好能配合设计师思想,体现了“风格”就好。
质量……呵呵,ZARA的服装质量,也紧不起推敲,仔细看做工,确实和迪奥、LV等品牌的衣衫无法比较。但话说回来,风格化服装,通常又不打算穿二十年,只要“看得见”的地方做得不赖,“看不见”的地方马虎一点,也没问题吧?
大幅增加有哪些呢?最狠的就是卖场选择!都是最顶级的商场,和世界顶级名牌比邻而居,在那里选购任何商品,对普通人来说,都是身份象征和心理幻觉的提高。事实上,在顶级商场,一杯矿泉水,都比街上卖贵好几倍。但ZARA,居然选择了比邻居品牌的价格,低了好几倍……
ZARA做了什么“乘法”没有?有,就是“品类之丰富”。这已经不能用简单加法涵盖了,我上面说了,ZARA在某些商场甚至是租用面积最大的品牌,搞那么大干啥?因为品类多!需要摆得下,才不得不租用超大面积嘛。ZARA拥有二百多位设计师,这些设计师的作品加起来,简直是铺天盖地,最大的ZARA店,都摆不过来——这才造成了很多ZARA店,居然都摆着不重复款式的后果。
基本上,很多服装品牌,品类也不少,但相当一部分是“基本款”,基本款的特征是总在卖,总有效量,各个店铺的重复率一定很高;但ZARA店,所有ZARA店,“基本款”的款式,通常都比较少。最大量的,都是“风格款”,对于女人来讲,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风格,最是令人激动,总有一款风格适合你嘛!(当然,ZARA有基本的格调,否则成了杂货铺了,哈哈)
日期:2006-08-26 02:04:35
OK不OK?通过上面对ZARA简单的“加减乘除”的分析,大家是否能思路明晰一点点?
110兄,如何了现在?
通过对价值链每个环节的调整,也就是“加减乘除”,大家再翻过来看我上面提到的两个理论“点”:
=========================================
第一,蓝海战略的企业,是基于对原有市场的顾客、进行客户价值的重大突破。
第二,所谓蓝海战略的行为,就是对原有成本结构的迅速重组。
=========================================
为什么说“价值突破”,而不说“价值创新”?因为用突破一词更准确。在某几个顾客最在乎的环节(对服装来说,卖场档次和品类多寡)达成五星级,通常带给顾客的感觉,就是这个牌子乃五星级——然后呢,却用二星级价格销售,当然给人“太超值了!”感受,销售激增,所以说“价值的重大突破”。
其次,怎么达到成本平衡呢?就是“对原有成本结构的迅速重组”。方法说过了,就是“加减乘除”。
明白了这两个“道”,也就是战略思想的高度,再回过头,看《ZARA的供应链极速传奇〉,有如醍醐灌顶,浑身清凉,毛孔都张开了,散发着丝丝凉气……
下面,谈谈ZARA的“术”,如何配合其蓝海战略。
日期:2006-08-26 02:51:14
体温妈咪兄,你转的帖子,最后一句是:“……每条产品线都有他们各自独立的创意团队。这也是为什么你能在全世界400多个城市主要购物大街上的Zara店铺里,以你能承受的价钱买到最新的潮流服饰的原因。”——这句话,极其傻B,极其白痴,呵呵。
我来谈几个细节。
ZARA的货车,经常是仅仅装了一半的空间后,就驶往欧洲各个国家,这种“浪费”,是为了什么?在货车里,所有服装,不是传统做法那样叠起来,而是直接挂在衣服架上,再“浪费”一次货车的运输效能。
通常,象ZARA这样价位的服装,老板都会把生产环节外包,以节省成本。但ZARA的工厂,基本都是直营。为什么这样?
前面我说了,单品生产量——明明某款畅销,ZARA却不返单多做一批,而是卖过了这一批,基本就再也见不到了。到手的钱,为什么不挣呢?
这些服装同行们都理解不了的神经病做法,其实都在为ZARA的核心战略做着贡献,这个核心就是:服装风格的丰富和变化。
世界潮流中心,米兰的一场时装发布会,出现哪些新亮点,通常需在三个月之后,成衣才能摆在例如迪奥等大品牌在日本的专卖店;而ZARA可太神奇了,基本上不超过2星期,香港的店内,已经上架!什么对比速度?
ZARA的信息反馈系统(俗称雷达),也超级强悍,针对不同市场,ZARA总能得到准确信息。高薪养200多名设计师什么概念?就是迅速反应!甚至ZARA为了这个反应速度,不设“首席设计师”职位,也就是说,任何好的设计,都不会被轻易主观否定。而工厂自控,则保证了生产速度!想想看,如果外包给第三世界国家,仅仅设计师和工厂的沟通,再加上运输时间,就耽误多少天?!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