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演义:古典诗词解读舍我其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第17节

作者: 李晓润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12-23 09:37:55
  第六回 二陆初来俱少年 一蓑烟雨任平生
  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考试结束后,主考欧阳修和阅卷官梅圣俞等人对着一份试卷不知如何是好。本次考试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这位考生引用了一个大家从没见过的典故,他说“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皋陶是尧舜时的法官,后世尊为律法和监狱之神。
  欧阳修问梅尧臣等人:“你们真的没有见过这个典故?”
  梅尧臣等摇头。
  梅尧臣字圣俞,欧阳修开玩笑说:“圣俞兄,你和皋陶同为‘尧臣’,连你也没听过这个典故,说明这位考生可能是自己杜撰。”
  梅尧臣说:“这可不一定。进士考试如此重要,我认为一般人不会用自己的前程冒险,胡编乱造典故。这位考生学问渊博,雄辩滔滔,他很可能看过一些我们都没注意的古书。”
  欧阳修自言自语:“要是有一台过目不忘的机器,可以把所有的古书都装进去,查询资料的时候只需搜索几个关键词就能找到原始出处,那该有多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场的一位李姓考官牢牢记住这件事,回去赶紧立下遗嘱,千年之后他的子孙依靠开发中文搜索引擎一跃成为中国首富。
  如果不考虑那个大家都没印象的典故,这篇文章肯定是所有考生作文的翘楚。欧阳修接着问:“我想把这位考生定为状元,你们什么意见?”

  日期:2013-12-23 09:41:45
  梅圣俞说:“这个考生才气纵横,完全可以定为状元。”
  另外一位考官不赞成,他说:“万一这个典故真是他杜撰,作为考官不能分辨反而把他录为状元,只怕我们会成为千古笑谈。”
  宋朝进士考试为了防范舞弊,所有试卷在评阅前都请书吏重抄一遍,所以谁也不知道这份试卷的真正主人。欧阳修最后同意把这位考生录取为第二名。除了担心考生所用典故是杜撰,他还怀疑这篇文章出自南丰曾巩。曾巩是他的门生,他必须避嫌。
  考试结果公布之后,大家才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来自四川眉山的苏轼。苏轼的弟弟苏辙同时考中进士。嘉佑二年进士考试的主考是欧阳修,考生除了曾巩和大苏小苏,还有苏氏兄弟的父亲苏洵。也就是说这次考试唐宋八大家有五位参与,绝对是科举史上空前绝后的盛事。
  三苏父子一夜成名之后,带着自己的文集分别拜访欧阳修、梅尧臣等考官。到了梅尧臣家,梅尧臣偷偷把苏轼叫到一边。

  “老弟,你策论中那个皋陶杀人的典故出自什么书?我和欧阳大人都没见过。”
  苏轼说:“不是典故,是我自己临时编造。”
  梅尧臣哑然,改天和欧阳修一说,欧阳修放声大笑。敢在如此重大的考试中挑逗全体考官,说明苏轼极度自信并且不走寻常路,这正是成为一代宗师的基础。
  日期:2013-12-23 09:42:10
  欧阳修后来在给梅尧臣写信的时候承认“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他还对自己的儿子欧阳棐说,你记住我的话,有苏轼在,三十年后世人就不会再提起我了。不但欧阳修感慨自己即将被取代,皇帝宋仁宗参加完殿试回到后宫也对曹皇后说今天为后世子孙得到了两个可以做宰相的人才。曹皇后是宋朝开国大将曹彬的孙女。
  嘉祐六年苏轼兄弟又双双通过制科考试。宋朝的进士考试比唐朝简单,但制科考试却堪称史上最严。参加制科考试的人必须由朝中大臣推荐,经过初试筛选,皇帝亲自出题并监督整个过程。南北两宋总共三百多年的历史,进士考试录取了超过四万名进士,而制科考试只进行过22次,成功通过的人不过41人,正好是进士的千分之一。制科考试分为五等,其中第一和第二等是虚设的荣誉等级,所以苏东坡虽然被考官定为第三等,但已经是王朝建立以来最好的成绩,在他之后也只有一个叫吴育的人得到了第三次等。此时距离北宋开国正好一百年,所以人称“百年第一”。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苏洵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欧阳修把他的《权书》、《衡论》等二十二篇文章进献朝廷,士大夫争相传习。他在宰相韩琦推荐下成为秘书省校书郎。
  日期:2013-12-23 09:42:46
  苏轼十九岁和王弗结婚,二十二岁金榜题名,二十六岁通过制科考试。正当他春风得意的时候,他的母亲、年仅二十七岁的妻子王弗和父亲苏洵在几年之内先后病故。苏轼兄弟为了奔丧守灵,在故乡眉山和京城开封之间疲于奔命。
  王弗的堂妹王闰之长得和姐姐一模一样,苏轼忍不住频频张望,于是在苏氏兄弟回京之前,当年那个负责传递情书的小姑娘自己做了新娘。
  这时候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开始进行变法。后世习惯把司马光、欧阳修和苏氏兄弟划为保守派,其实当时差不多所有知名官员都是保守派,不信请看元祐党人碑。苏轼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是比较客观的,他也认为当时的北宋王朝需要变革,但是不宜操之过急,因为“法相应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但在王安石及其门徒看来,只要不和他们站在一起就非我族类。苏轼此时人微言轻,对政治斗争也不感兴趣,所以请求外放离京。

  熙宁四年,三十四岁的苏轼做了杭州通判。通判的意思是“同判”,名义上可以和知州共同处理公事,还有监察官吏的权力,实际上就是一闲职。当时他已经有疏浚西湖的想法,可是没人把他的建议当回事。既然说话不算数,他乐得自在逍遥,经常和同僚漫游西湖。那几首和西湖有关的著名诗歌就写在这个时候。“故乡无此好湖山”,他开始有了归隐江南的打算。
  日期:2013-12-23 09:44:43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后来居上,超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和柳永的《望海潮》。柳永的《望海潮》曾经引发战争,苏轼的这首诗却让西湖定名定性。现在大家都以为西湖的名字和西施有关,其实春秋战国时西湖根本没有成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他们有时会请歌儿舞女上船助兴。有一天苏轼注意到一个小姑娘歌唱得很好,只是始终不敢抬头,特意把她叫过来闲聊。这个姑娘正是王朝云,当时只有十二岁。王朝云是杭州本地人,苏轼听说她家境非常困难,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一些钱给她家人看病。此后两人往来频繁,在苏轼三年任满即将离开杭州的时候,已经十五岁的王朝云到了可以嫁人的年龄,经人说合定下婚约,朝云做了苏轼的小妾。有人认为正是王朝云启发苏轼写下《饮湖上初晴后雨》,朝云就是苏轼心目中的西子。冥冥之中苏轼似乎注定要做王家的女婿,他的三位妻妾都是王氏女子。

  在苏轼的杭州游伴中,经常有张三影张先的身影。此老曾经是前两代文坛领袖晏殊和欧阳修的座上宾,如今又来陪伴新一代文星。他就是宋朝的贺知章,见证了北宋的繁华过往。
  日期:2013-12-23 09:45:13
  这天经常在苏轼随笔中出现的好友刘贡父来到杭州,苏轼请人通知张先,三人同游西湖。一叶小舟靠近他们的游船。小舟上抱着古筝的美ShaoFu羞红着脸对苏东坡说:“民女从小仰慕先生才名,婚前碍于礼教不能去见先生。如今我已经嫁人,听说先生游湖,冒昧前来拜见。民女擅长弹筝,愿为先生献上一曲。先生如果能以一首清词相赠,民女此生无憾。”苏轼不能拒绝,于是填了一首《江城子》送给ShaoFu。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熙宁五年,新到任的杭州知州是比较爱才的陈襄陈述古,从此以后苏轼更加自由。两年后陈襄移守南都即现在的河南商丘,苏轼送行至临平并写了《南乡子》(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送别陈襄之后不久,苏轼升任山东密州知州。据说他去密州是自己申请的,因为当时苏辙在河南做官,苏轼希望离弟弟近一点。张先等人一直送到湖州,然后又相随到松江垂虹亭。已经八十五岁的张先填了一首《定风波》,“尽道贤人聚吴分。试问,也应旁有老人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