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道伐虢”前传——你所不知道的虢国史》
第22节

作者: 大意觉迷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1-17 11:17:11
  (接上文)
  在《左传》中,鲁国至少有三代国君(惠公、隐公、桓公)都与戎人结盟,此“戎”还曾经袭击过从鲁国返回成周的畿内大臣凡伯。若是犬戎一路追杀东迁的周王室一直杀到山东,似乎不大现实。晋惠公时期曾与秦国将一批原本居住在甘肃敦煌一带的陆浑之戎迁移到靠近成周的伊川一带,成为东周王朝直接的安全威胁。但笔者目前所描述的时期,此事尚未发生。那么与鲁国结盟的戎人可能是久居齐鲁北部的古老民族,后来伐齐伐郑的北戎可能也与其有关。

  犬戎灭亡西周,使得诸夏之族的现实和心理防线都受到了极大的突破,诸夏之族面对着一群衣冠不整的步兵和骑兵横冲直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本来大家应该团结在周天子的周围奋力拼杀堵住漏洞,而周天子却因为敌人的斩首战略而一蹶不振。中央系统的指令紊乱,政令当出自谁家?谁来承担损失?这一重大的难题摆在畿内大臣和各路诸侯的面前。畿内大臣希望能重振天子的威信,齐桓公所展开的“尊王攘夷”的政策,算是符合畿内大臣的基本政治方针和利益,但是明里暗里的反对者不计其数。各路诸侯们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而诸侯的属下卿大夫们,也在为着如何展开对外政策产生激烈的斗争,宫廷政变此起彼伏。这是一个自我吞噬、再塑新生惨烈过程,多少人在这一过程中无辜丧命,又有多少人被政敌堵在某个位面而彷徨不知所措。原本西周王朝所建立的等级制度受到严重的挑战。这种局面与后世日本幕末时期黑船来侵,日本人的反应颇有几分相似之处,日本政治家们祭出“尊王攘夷”的大旗也就不足为怪了。

  日期:2013-01-23 14:09:18
  (接上文)
  列国之中激变之甚者,就要属晋国,虽然从血统上来说,晋献公依然是周王室的子孙,但是由于经历了复杂的小宗取代大宗的血腥斗争,曲沃一族与周王室之间的血缘情感已经变成一种虚伪客套礼仪。晋国已经演变成一个为了扩张地盘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撕去一切假惺惺伪装的霸权之国。战国时人将秦国称为虎狼之国,但实际上最早被称为虎狼之国的是晋国。为了生存,戎狄要灭,挡在自己面前的亲人也要灭,这可以说基本上是晋献公时期的战略思想。

  “犬戎”在《左传》里仅仅出现一次,就是公元前660年虢公丑在渭水的某个拐弯处大败犬戎。这里的犬戎可能就是攻灭西周,纵横西国的犬戎部落。本来早该维持西国秩序的西虢,却在西周灭亡一百一十年后才打败犬戎,周围的一切早已是时过境迁,不可与当时同日而语了。
  晋献公不紧不慢地将军队扩充为上下两军,自己领上军,太子申生领下军,将屠刀举向同姓的耿、魏、霍三国。虽然晋献公已经是个彻底六亲不认的专制君主,但他对申生的教育和管束却丝毫不放松。晋献公指到哪,申生就必须打到哪,绝不能违抗父亲的权威。申生作为下军统帅,一国之太子,却完全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为后来的悲惨结局埋下伏笔。
  晋献公认为,晋国的真正心腹大患就是虢国,虢公丑虽然忙于征讨犬戎,但也没有放弃对晋国的骚扰。晋国南部与虢国之间隔着虞国,也就是北虞。大概虢公丑命令虢国武士化整为零,以私人的身份零散地居住北虞的客栈之中,一旦把握时机,就越境侵扰晋国。一旦晋人追究,则迅速躲入北虞领地躲避搜捕。晋献公一直隐忍不发,如今耿、魏、霍三国已灭,下一步就可以利用冀国和虞国之间的矛盾达到歼灭虢国的目的,三十六计之中假道伐虢大幕就此缓缓拉开。

  日期:2013-02-02 15:16:08
  (接上文)
  前面曾经提到,虞国和虢国作为周王室最早的卫星国,在周王室营建东都之后也各自分出一部分军队和国民在东方建立新的国家,作为周王室的核心屏障。但是后来随着整个天下秩序的急速变化,特别是低辈分的姬姓诸侯和异姓诸侯的崛起,使得虞、虢等老牌诸侯大臣在周王室心中的战略地位逐渐下滑。西边的东虞(即夨国,亦可称为西虞)、西虢,东边的北虞、东虢完全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到西周灭亡到东周初期,东虞销声匿迹,东虢亡于郑,西虢转化成小虢为秦所灭。东虞人不断南迁东进,进入江南演化为吴国;北虢人从西虢分裂后借焦国故地复兴;唯有北虞基本上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暂时没有遭遇强国的冲击,不必转移别处重新创业,之前较为头疼的边患也就是冀国的侵扰。

  冀国的渊源早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无论是《左传》还是出土文物资料,都没能透露出更多的信息。我们只能根据史料中的只言片句大体上勾勒出这个国家的概貌。“冀”作为地名十分古老,从古文字的字形来看,“冀”是个戴着长犄角鬼怪面具的巫师的象形,可能表示此地盛行的巫师文化,与后来的傩戏以及东北亚地区的萨满文化具有一定的关联。“冀”所在的核心区域即位于山西和河北一带,后来逐步成为九州的州名,传说黄帝在冀州杀死了蚩尤,而陶唐氏(尧)的兴起也是在冀方之地。东周时期的冀国与陶唐氏是否有关?抑或是西周初期新封诸侯?冀国与北虞,谁是先来?谁是后到?两者孰强孰弱?对峙了多久?未见详细史料,只能暂且避过。唯一可以有所分析的,只有荀息说服北虞公借道让路的外交辞令。

  荀息奉晋献公之命,前往北虞游说道:“昔日冀国行不道之事,从颠軨进发,袭击虞国鄍邑的三门。冀国后来遭到打击,也是因为您的缘故。如今虢国行不道之事,借助旅店为依托,侵略我国城邑的南部边境。于是请求借道,用来向虢国讨罪!”
  冀国的故地一般认为是在现在的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一带,位于晋国西面,北虞的北部。从荀息的辞令可知,冀国是越过中条山的颠軨版,袭击北虞北部的鄍邑,北虞公组织兵力反击,将冀国击退。荀息提及此事,意在吹嘘北虞公的武功,以便引出借道伐虢的议题。
  当然光凭空口白牙,未必能说动北虞公的心思,荀息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献上了晋国的两件宝物:屈地的名马和垂棘的玉璧。先秦时代的经济不发达,对于物品的价值评判标准与后世存在极大的差异。从先秦人的日常生活来说,戎与祀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马匹的质量代表着武力和等级尊严;优质的玉璧既可以作为敬奉祖先的礼物,也可以携带把玩。就算是对亲人都没有丝毫怜悯之心的晋献公,也要为宝物的外送犹豫一下。荀息则宽心道:“虞国就好比是晋国的外府,外送的宝物等于是暂存在那里,早晚还能拿回来。”晋献公这才同意放手。

  晋献公突然想到,北虞国也有贤臣,名为宫之奇,如果有他在,假道伐虢的计策未必能顺利进行。而荀息则不以为然,认为宫之奇虽然有见识,却没有能力强谏君主,北虞公在利益的诱惑下,不会采纳宫之奇的意见。宫之奇以宫为氏,这令笔者首先想到三门峡虢国墓地中出土的“虢宫父”器物,虢宫父是北虢贵族,但不知是否是某任国君,但他的子孙可以以“宫”为氏。由此推测,宫之奇可能是虢宫父的后裔,侍奉北虞君主,也可能是北虢安插在北虞的势力。但是先秦时代各种势力的斗争是极为血腥残酷的,强谏君主需要冒着极大的风险。楚国大夫鬻拳兵谏楚文王,事后自剁双脚以示自责,在楚文王死后自杀生殉。宫之奇根本没有这样的胆气,虽然劝谏的事情会做,但如果劝谏不成,那也只能认命。《战国策》中则甚至说北虞公喜好男色,顺带给他送去了美男内宠,用以抵消宫之奇的劝谏效果。送名马和玉璧之事基本可信,送美男内宠的说法出现较晚,权当八卦,不过“美男破老”这句成语倒是因此流传了下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