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道伐虢”前传——你所不知道的虢国史》
第23节作者:
大意觉迷 日期:2013-02-06 16:53:03
(接上文)
荀息按照既定计划,于公元前658年春出使北虞,在北虞公面前百般吹捧,说动了北虞公的心思。宫之奇如预料般地上前劝谏,也如预料般地被否决,虞晋两国联合攻打北虢的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此年春天,两国联军从北虢南部发起攻击,占领了北虢的下阳城。不过奇怪的是,在受到虞晋两国的攻击之后,《左传》中却没有北虢奋起反击的记录,像其他一些中原国家在遭到别国入侵之后,也都有反击的举动,甚至形成耗日持久的拉锯战。凭借北虢的实力,驱赶虞晋联军应该不成问题。然而虢公丑对下阳的沦陷不闻不问,而是一门心思地与戎人作战,到了这一年的秋天,北虢将戎人击破于桑田,说明北虢军队依然强势,却无力自保,这样的举动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晋国的占卜师卜偃由此断言,不出五年北虢必将灭亡。
至此我们不得不怀疑我们所知道的春秋史,是否仅仅记录了晋国这个胜利者单方面的举动,而无视了对北虢决策层对时局的把握。《左传》以及后世的儒家文献提到北虢之败的时候,都不免渲染北虢劳民无度、恃武失德。但是当时的背景就是一片混战,为了备战而侵害民众利益的事情列国都不会少做,为什么偏偏是北虢受到如此诟病?《左传》和《国语》为了证明虢国的灭亡是做足了文章,又是降神,又是怪梦,与犬戎打了胜仗都没一句好话,反而诅咒它早点灭亡,这是在一种什么样的舆论氛围下所聚集的意识?在犬戎入侵灭亡西周政权之后,地方诸侯们也普遍变得功利起来,前有郑桓公父子乘乱灭掉东虢与郐国,后有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与中原诸侯软磨硬耗谋求霸权。像北虢这样,身负王室的荣耀流血流汗,卖力与犬戎交战的国家在当时并不多见。但一味地忘身而战,使得自身的弱点完全暴露在同一阵营的国家面前,自己异化成一块肥肉,如果谁能吞掉这块肥肉,接管其武装力量,对自身的军事实力是极为有利。当然北虢这样的强国不是谁都能吞掉,也必须占据天时地利人和,而晋国恰好满足了大部分条件。下阳之战,将北虢这种令人惊异的战略部署的弱点进一步撕开,在晋国人眼中,北虢已是口中美食,只要做一个吞咽的动作即可。
日期:2013-02-08 19:14:19
(接上文)
根据《古本竹书纪年》的记载,晋虞联军在攻陷下阳之时,虢公丑的动向用了“奔卫”这个词来描述。按照字面意思来解释,就是虢公丑逃亡到了卫国。这个记载颇值得玩味,因为在两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60年,卫国已经遭遇了灭顶之灾,由于卫惠公之子卫懿公上台后荒于政务,喜爱养鹤,当赤狄人率大军围攻卫国之时,卫国的服兵役的国人一哄而散,赤狄人轻易地消灭了卫懿公的核心武装,随后居住在朝歌的卫人得到消息,乘夜纷纷出城渡河逃亡。这样赤狄就占据了朝歌城。宋桓公派人接应了卫国渡河的难民,将他们安置在宋国的漕邑(河南省滑县),齐桓公则忙于援救被狄人攻击的邢国,等到战事相对稳定的时候,才派了自己的儿子公子无亏率领兵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守卫漕邑以备不测。
赤狄人的首领按照清华简《系年》中称为赤狄王留吁,《左传》中出现的赤狄留吁大概是以赤狄王的名字为号的部众。狄人的姓从《左传》的记载来看多为隗姓,也就是金文中的媿姓,在文献中又写作归姓或者怀姓。从狄人的姓来分析,他们中的一部分是商代鬼方部落的后人,在商朝末年,周人与鬼方部落之间战争不断,一直延续到西周的建立,但后来已经与西周王朝实现和解,周穆王还曾经到媿姓的河宗伯与倗伯的领地视察游玩。从这个角度分析,媿姓家族的政治发展水平和社会风俗应该是受到诸夏之族很大的影响,即使不完全一样,也不会相差太远。
到了春秋时代,各种矛盾激化,媿姓家族也开始展开内部兼并战,征服弱小的宗支,同时向外扩张。中原诸侯应该说与媿姓家族并非完全的和平状态,特别是春秋以来冲突逐渐增多,诸夏家族对媿姓家族异常鄙视,将他们贬斥为狄人,狄人们也开始毫不留情地对诸夏展开攻击。赤狄人在占领了朝歌之后还在四处进攻,中原诸侯如临大敌,在齐桓公的领导下苦于应付。在这样的局面之下,虢公丑如果是逃亡卫国,岂不是要投奔赤狄?但是我们看到《左传》中的虢公丑在桑田与戎人奋战。桑田据考证位于灵宝市函谷关镇稠桑村,位于北虢的西边,而卫都朝歌远在北虢东边280多公里。如果《古本竹书纪年》的记载可信的话,那就是说晋虞两国在攻陷下阳城的时候,虢公丑却意图东征与据守朝歌的赤狄征战,但似乎战事不利,又转回军赶奔桑田大败戎人,就是对下阳城的攻灭视而不见,真是何苦来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