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祐第一次攻打南京时,朱元璋没有派出自己的嫡系部队,而是派陈野先的部下前去,陈野先被留在太平做人质,陈野先暗中嘱咐部下,打仗时装模作样,千万不要真打,过一段时间脱身了,再回来带着手下打红军。这句话被朱元璋的心腹检校探到了,但朱元璋并没有通知张天祐,等到打仗时,陈野先的部下只作壁上观,极大地影响了士气,因此吃了败仗。
郭、张第二次攻打南京时,朱元璋索性将陈野先放了,让他带领旧部配合作战,陈野先早己和元将福寿约好里应外合,郭、张二人不知内幕,遂被陈野先暗算,朱元璋借刀杀人之计取得成功。
后来,朱元璋亲自率军攻打南京,在南京城外,朱元璋再次击降了陈兆先。《明史?太祖本纪》记载 :“三月癸未,进攻集庆,擒兆先,降其众三万六千人,皆疑惧不自保。太祖择骁健者五百人入卫,解甲酣寝达旦,众心始安。”
这件事情非常蹊跷,陈野先部降而复叛,害得红军大败,十分不可靠,一向谨慎多疑的朱元璋为什么会从这支军队中挑选五百名骁健者入卫,并放心地解甲酣睡到天亮呢?这与朱元璋一惯雄猜多疑的性格炯然而异,也与陈军与红军不久前结下的深仇大恨不协调。
朱元璋之所以放心,是因为他知道陈野先的部下是真心归附的,当初擒获陈野先后,朱元璋让他写信招降旧部,陈野先很不情愿地照办了,他以为部众未必会听从,信中表面上是招降,实际上是激起他们的愤怒,没想到部下仍然投降了。对于此事,太祖实录》记载为:“陈野先以书招降其众,意其未必从,阳为招辞,阴实激之。不意其众遽降。”陈野先死后,他的旧部仍愿意投降,因此当朱元璋亲自攻打南京时,这支庞大的军队兵不血刃,再次投降。
这样一支真心归附的部队,怎么可能会叛变呢?可见,这次倒戈完全是朱元璋与陈野先合谋,消灭挡住朱元璋升迁之路的郭、张二帅。
郭、张二帅死后,龙凤政权封朱元璋为平章政事,子兴三子郭天爵为中书省右丞,朱元璋掌握了实权,郭天爵眼睁睁看着郭家产业被朱元璋篡夺,有时不免发发牢骚,朱元璋找了个借口将他杀死,郭子兴从此绝后(天爵失职怨望,久之谋不利于太祖,诛死,子兴后遂绝)。
日期:2013-01-18 09:32:29
三十一、朱元璋迫害异己的厚黑之术
为了侵夺他人产业,朱元璋对待大恩人和老岳父郭子兴一家尚且如此,对待他人更是不仁不义。
根据《明史》的记载,巢湖水师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奔朱元璋的(会巢湖帅廖永安、俞通海以水军千艘来附,太祖大喜,往抚其众)。事实并非如此,巢湖水师的统帅并非廖永安等人,而是另有其人,其中大头目是李扒头(国胜),二把手是双刀赵(普胜),他们派人联系朱元璋的目的也不是投附,而是向朱元璋借兵对抗左君弼部,左君弼带着一到亲元武装以庐州为根据地,不断压迫巢湖水师的生存空间。
当时朱元璋正有意度江,苦于无船,得知这一消息后极为重视,亲自前往巢湖,但他此行的目的并不是借兵打击左君弼,而是劝其放弃巢湖,跟自己南下渡江。在朱元璋的苦劝下,巢湖水师接受了他的建议,正好赶上五月间梅雨季,连下二十天雨,河坑都淹平了,巢湖水师毫不费事开到了和州。
六月初,朱元璋渡江取太平,巢湖水师居功至伟,正在大家欢庆胜利的时候,朱元璋起了杀心,他在船上摆酒庆功,请李扒头赴宴,席间将他灌醉,捆住手脚,扔进长江。
李扒头死后,手下群龙无主,一些人归附了朱元璋,这样他就拥有了一支实力不俗的水师,日后与张士诚、陈友谅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二把手双刀赵普胜不服,伺机率部出走,投奔了徐寿辉部。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三月,处州苗军杀死耿再成叛乱,朱元璋派平章邵荣前往平叛,邵荣平定叛乱后,却从这场叛乱中得到启发,他看到这样一场小的叛乱就能掀起这么大的风波,于是企图效法,他和中书参政赵继祖谋划回师南京时在三山门外行刺前来迎接的朱元璋,以改善他们日益艰难的处境。朱元璋事先得到消息,挫败了这场政变,邵荣和赵继祖双双伏法被杀。
关于这件事,《明实录》记载:“(至正二十二年)秋七月,平章邵荣、参政赵继祖谋反,伏诛。荣粗勇善战,与上同起兵濠梁,上待之甚厚。自平处州还,益骄蹇,有觊觎心,常愤愤出怨言。部将有欲告之者,荣惧不自安,与赵继祖俟间作乱。至是,上阅兵三山门外,荣与继祖伏兵门内,欲为变。会大风卒发,吹旗触上衣,上异之,易服从他道还。荣等不得发,遂为宋国兴所告。上召荣等,面诘之,具伏,曰死而已。上不欲即诛,系于别室,召诸将曰:‘吾不负邵荣,而荣所为如此,将何以处之?’常遇春曰:‘荣等凶悖,一旦忘恩义,谋为乱逆,不利于主公,将害及我等。纵主公不忍杀之,我等义不与之俱生。’上不得已,命具酒食饮食之,涕泣与诀,皆就诛。”
时人刘辰记载:七月,邵荣回京。八月,荣与参政赵某谋为不轨,元帅宋某以谋事首告。太祖命壮士执邵荣、赵某,连锁,置酒待之,问曰:“我与尔等同起濠梁,望事业成,共享富贵,为一代之君臣。尔如何要谋害我?”荣答曰:“我等同年出外,取讨城池,多受劳苦,不能在家与妻子相守同乐,所以举此谋。”不饮酒,止是追悔而泣。太祖亦泪下。赵某呼邵荣曰:“若早为之,不见今日猎狗在床下死。事已如此,泣何益?”惟痛饮。
对于这件事的真相,个人认为:从赵继祖对邵荣大声说“若早为之,不见今日猎狗在床下死。事已如此,泣何益?”可以断定,两人有谋害朱元璋的想法,但并未实施,否则就不会有“早为之”一说了。因此朱元璋并没有抓到邵荣、赵继祖谋反的证据,仅凭宋某一面之词就将他们处死。
邵荣、赵继祖之所以对朱元璋不满,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后者的排挤和迫害。邵荣特别能打仗,在对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战役中均有上佳表现,尤其是张士诚部,对其闻风丧胆。至正二十二年,张士诚乘苗军叛乱之机派军攻打诸全,李文忠借邵荣的名号就吓退了敌人,可见邵荣威名之盛,但是朱元璋对他们的战功视而不见,同样,《明史》虽然承认邵荣“粗勇善战”,但是隐没了他们的战功。
邵荣、赵继祖是郭子兴嫡系的主要将领,与朱元璋本非同源。在郭、张战殁(1355)、郭子兴幼子郭天爵被诛(1358)后,邵荣继承控制着朱元璋军中有郭子兴旧部色彩的一部分势力。邵荣地位仅次于朱元璋而远高于诸将,能统领全军主力而战功卓著、威名远扬,必然对朱元璋的地位和声望形成挑战。朱元璋必不容威胁其地位的人存留于世,而邵荣、赵继祖等亲历郭天叙、张天祐被陷杀的过程,又目睹郭天爵被诛杀,也不会无动于衷。因此,这一事件的背后透露着朱元璋对异己的排挤和迫害。
郭、张二帅死后,朱元璋成为这支义军的一把手,但是他并没有脱离龙凤政权的领导,仍接受其册封,并借助其名号,史家认为朱元璋此举是接受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依附于龙凤政权,以避免树敌。这一说法难以令人信服,渡江后朱元璋四面出击,从未韬光养讳,而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集团均不奉龙凤为正朔,也没有因为朱元璋是龙凤政权的组成部分而不攻击他。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