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文韬武略堪称一流,正如《明史》所评价的:“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
但俗话说得好,混身是铁能打几根钉子?这一成绩的取得,除了朱元璋个人的天赋以及后天的努力以外,离不开众多文臣武将的帮助。
在众多的功臣中,有一个人异常耀眼,此人就是李善长。虽然朱元璋手下有许多高明的谋士,如刘基、宋濂等人,但是他们的地位不可与李善长同日而语,李善长与朱元璋的关系非同寻常,与其说他是朱元璋的部下,不如说他是朱元璋的搭档和副手。
战争年代文轻武重,在大封功臣之时,朱元璋授予一批武将公、候的爵位,文臣只有刘基、汪广洋得伯爵,地位和俸禄远低于众武将,在朱元璋的眼里,文臣不属于开国功臣之列,但李善长除外,他不仅被封公爵,而且是六公之首,高于徐达、常遇春等名重一时的大将,可见李善长的功勋之大。
李善长早年粗通文墨,为人有智计,“策事多中”,被里中推为祭酒(里长)。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起义爆发后,淮河南北大震,许多人都想混水摸鱼,起兵从大元的身体上割下一块肉,或是以镇压义兵的名义向元政府邀功请赏,实现大富大贵,李善长也心猿意马,打算加入一支义军。因此,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南下攻打滁州路过定远时,李善长特意赶到军门求见,朱元璋听说他是里长,在地方上有一定威望,就很礼貌地接待他,两人谈得十分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势。
李善长对朱元璋说:汉高祖也是平民出身,但他为人气量大,看得远,善于用人,不嗜杀,因此只用了五年就取得了天下。如今元朝不得人心,上下不和,已到了土崩瓦解的地步。濠州离沛县不远,你应当继承刘邦的王气,如果能学习这位同乡的长处,天下并不难取。朱元璋听后连声叫好,留李善长做幕府的掌书记,朱元璋要求李善长效法萧何,帮助调和众将,他说:仗要打得好,最要紧的是要有好的参谋人员,我看群雄中管文书的和做参谋的幕僚,总要说左右将士的坏话,文武不团结,将士施展不了才能,自然非败不可。将士垮了,主帅势孤力单,也相继而亡,你应该吸取这个教训,协调诸将,不要学那些幕僚。
此后李善长就以萧何自居,帮助朱元璋驾驭诸将,四方将士来投,李善长考察他们的才能,量才任用,武将中有以力相争的,李善长就“委曲调护”,致使不发生矛盾。
在驾驭部将方面,李善长主张效法汉高祖驭下宽大,收揽人心,朱元璋深以为然,但他同时又认为宋元以宽纵失天下,导致福威下移,朝政崩坏,主张适当的严政。
朱元璋的驭下之术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形成了宽严结合的特点,一直延续到建国后。李善长和朱元璋经常表演双簧,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有时朱元璋假意要处罚大将,而李善长则出面求情,将其赦免,通过戴罪立功的方式,使其在战争中更加卖命。徐达是诸将之首,有时也加入到这一表演中。史载:攻打镇江前朱元璋担心将领们不听话,就找了徐达一个小过,假装发怒要杀了他,李善长拼命求救,众将不明真相,也一同跟着求情,朱元璋顺势“赦免”了徐达,让他戴罪立功,乘众将一看朱元璋对最亲信的大将还这样,更加小心谨慎了。
朱元璋任用李善长等人作幕僚后有独立发展的倾向,越来越不听话,对此郭子兴也有所察觉,他打算让李善长离开朱元璋,史载:至正十四年(1354),郭子兴率万人至滁阳,因统朱元璋军,并欲夺善长自用,朱元璋对李善长说:“主帅,我父也,安得不去?”但李善长极力推托,始终未往。
渡江攻下太平后,朱元璋设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任元帅,以李善长为帅府都事。攻占南京后朱元璋任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的职务,以李善长为参议,当时宋思颜、李梦庚、郭景祥、陶安等人都是省僚,但是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决于李善长。有一天,朱元璋问他:“你常比我为汉高祖,你是酂侯(萧何)。至于徐达吗,也比得上淮阴侯(韩信),可留侯(张良)在哪里呢?”李善长答:“金华人宋濂博闻强记,又兼通象纬,可当此任。”朱元璋补充说:“据我所知,通象纬者莫如青田刘基。”于是便聘请两人共谋大业。以宋、刘为代表的浙东集团在朱元璋一生事业中,与淮西力量发挥着相得益彰的作用。
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拜李善长为右相国,当时仍承袭元制以右为上。李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擅长辞令,朱元璋有所招纳,往往由他代草。
李善长不仅是朱元璋的助手,而且是其副手,每当朱元璋外出征战时,李善长就代替他主持留守事宜,一切军国大事,由他便宜决断。还在和州时期,有一次朱元璋亲自袭击鸡笼山寨,派少量兵佐李善长留守,临行嘱曰:“敌人一旦来犯,千万不要出击!”但是李善长并没有听他的,当元兵来袭时,李善长设伏将其打败,朱元璋闻报高兴的说:“不意缝掖乃办执戈!”后来几次大的战斗如克九江、平南昌、援安丰、讨庐州、下武昌,都由李善长留守,期间“将吏帖服,居民安堵”。
在后勤保障方面,李善长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史载:前方战事频起,命将四征,百万供给,皆由李善长转调。李善长又请征两淮盐税,立茶法,都根据元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用,不久李善长又请制钱法,开铁冶,定渔税等等,经过李善长等人的打理,朱元璋的辖区内“国用益饶而民不困”。
吴元年(1367年)九月平张士诚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并改官制,以左为上,李善长被封为宣国公,左相国,赏赐无数。
不久,李善长又率群臣上表劝朱元璋即帝位,朱元璋称帝后,命李善长为大礼使,李善长主持这一时期的各项典礼,把朱元璋捧上了皇帝的宝座。
建国前后,李善长承担了许多除旧布新以及建章立制的工作,他上奏定六部官制,议官民丧服及朝贺东宫仪式。负责监修《元史》,主编《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制定朝臣大小服色俸赐、天下岳渎神祗名号、封建藩国及功臣爵赏,存恤国初都先锋、十大元帅、都尉、指挥、阵亡无后者之父母妻等等。
当时执法以元朝纵弛导致祸乱为教训,颇用重典,法律有三条关于“连坐”的款文,李善长建议除大逆以外都免除,朱元璋遂命他和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中外。
总之,明初国家草创,百废待兴,各种典章制度,事无大小,都是在李善长主持下,刘基、宋濂等儒臣共同参与制定的。
洪武三年(1370年),徐达、李文忠北伐班师回京,朱元璋进行了具有总结性质的封赏功臣。当时将军们功劳大的平定了中原,小的也攻取了闽、越州郡,李善长留守南京,“雍容无所见绩”,朱元璋对大家说:“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因此封李善长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当时封公的有徐达、常遇春子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善长六人,而李善长排名第一,诰书将他比作汉初的萧何,评价极高。
日期:2013-01-24 09:07:00
三十五、刘伯温光说不练浪得几分虚名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