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臣之中紧随李善长之后的是被朱元璋称为张良的刘基,虽然刘基的爵位与李善长比起来微不足道,但他是浙东文人集团的首领,有别于李善长的淮西集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又因其能掐会算,民间对其津津乐道,故而在此与李善长相提并论。
刘基,又名刘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朝初年,刘家就是青田的大户人家,南宋灭亡后,青田县一带的起义军也相继被元军围剿四散,潜伏在民间。元廷为了斩草除根,派浙东道宣慰副使苟贴儿在青田县调查反元义军的情况。
在叛徒李熊的提供下,苟贴儿造了一个黑名册,准备上报朝廷,定点清除,这个明代版的辛德勒名单关系到成千上万人的性命,一些同情义军的人希望毁掉它。
刘家在当地小有名望,苟贴儿路过武阳村时,刘基的曾祖刘濠设晏款待,并留他们在家里过夜。刘濠将苟贴儿灌醉后偷出黑名册烧掉,然后亲自点火烧毁了自家的祖屋,他们故作慌乱的样子,从大火中救出苟贴儿,苟贴儿自知饮酒误事,所幸死里脱生,对刘家感激不尽。刘家不惜家财挽救了同胞的性命,青田县人对这一义举十分钦佩。
刘基少时聪明好学,能一目十行,12岁时考中秀才,在当地被称为神童,但是刘基没有继承家族反元的光荣传统,不仅加入了元统治阶层,而且帮助元廷镇压人民起事,他一惯仇视红军的顽固态度另人发指。
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大都参加会试,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但是他的职业生涯很不顺利,几次辞官回乡,至正十二年(1352年),朝廷再次起用刘基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负责帮助当地政府平定浙东一带的盗贼,重点是对付方国珍。方国珍侵占了刘基的家乡浙江青田,刘基坚决主张镇压,反对招抚,但是朝廷却高举招抚大旗,刘基一气之下再次辞官归隐。
朱元璋略地浙东时,重金礼聘刘基出山,同时出山的还有宋濂、叶琛、章溢等名重一时的隐士,为了迎接四人的到来,朱元璋专门在南京建了一个礼贤馆。
刘基相貌堂堂,长着一副与文人气质不相符的络腮胡子(虬髯,貌修伟),他的口才十分了得,常慷慨陈词论天下大势(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朱元璋对他十分信任,每次召见时都让外人回避,单独密语很长时间,刘基也自认为是不世出的人才,知无不言,在危难时刻,刘基常能果断决策。
虽然刘基就加入了朱元璋集团,但他对红巾军及其首领韩林儿却充满了敌意,不屑与其为伍,他曾多次劝说朱元璋与红军和龙凤政权划清界限。
《明史?刘基传》记载,韩林儿称帝后,朱元璋为了获得大宋政权的庇护,遥奉韩林儿为主,每到新年来临时,都要在中书省所设的韩林儿御座前跪拜行礼,己惯例。有一年,众人又向韩林儿行礼的时候,刘基不仅不拜,还骂道:“牧竖耳,奉之何为!”他找到朱元璋,述说天命己经归他,不要再打韩林儿的旗帜。
刘基入仕在元顺帝初年,当时伯颜当权,实施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严禁汉人参政,然而刘基却在元官僚体系中几落几起,先后担任过高安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元帅府都事、总管府判等官职,实属反常。刘基本人对各路义军十分仇视,亲自镇压方国珍部,排拆刘福通部,缺少民族认同感,加上其“虬髯”的外貌特征,个人认为,刘基是色目人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刘基既不是李善长那样的政客,也不是宋濂那样的学者,而是摇鹅毛扇的,专门出谋划策,刘基还通晓阴阳之术,能掐会算,带有巫师的色彩(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因此人们将其视为诸葛亮转世(以为诸葛孔明俦也),那是一个相信天命的年代,能掐会算的本事很吃香,尽管它是带着迷信色彩的屠龙之技。
刚到南京刘基就给朱元璋提出了时务十八策,帮助朱元璋确立了先伐陈友谅,后伐张士诚的方针政策。
鄱阳湖大战期间,朱元璋坐在胡床上督战,刘基在旁侍立,激战正酣的时候,刘基忽然跃起来大呼,催促朱元璋马上换乘别的船。朱元璋不知怎么回事,仓卒转移到另一艘船上,屁股还没坐稳,只见远处飞来一发石炮,将原来那只船砸的粉碎(飞礮击旧所御舟立碎)。
刘基经常以天象来影响朱元璋的决策,或是借天象来提一些合理化建议,有一年大旱,刘基请求清冤狱(时人认为天降灾祸是有冤情或是人主做错了事),朱元璋命他审理并平反冤案,做这些事的时候,天果然下起了大雨,于是刘基乘机建议完善司法,避免滥杀无辜。
有一次,朱元璋做了一个噩梦,想处决一批犯人以应景,刘基问明情况,说道:“这是得到土地和人口的好梦,应该立刻停刑等侯好事到来。”三天以后,海宁城守将来降,朱元璋十分高兴,把抓起来的囚犯全部交给刘基释放了。
朱元璋对刘基的工作十分认可,时常给予赏赐,当初制定处州粮税的时候,参照宋代税制,每亩多加了五合,但是朱元璋特意免去青田县应增加的部分,因为青田是刘基的故乡,朱元璋说:要让伯温乡里世代感谢他的恩德,传颂他的美名。
朱元璋称帝后,刘基又奏立军卫法,帮助朱元璋创立了卫所制度。
刘基主张为政要宽严循环,建国之初劝朱元璋施行宽政,说道:“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大。”他的建议对朱元璋的决策有很大影响,建国之初,朱元璋的统治手段十分宽大,很少杀人。
但是刘基实际工作做得少,只动口不动手,在人才辈出的明初,他的功勋并不卓著。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刘基仅得伯爵(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不及李善长的十分之一,甚至少于汪广洋这样干实事的文臣。
空闲时,刘基也对朱元璋讲授帝术,朱元璋每次都认真听讲,称刘基老先生而不叫他的名字,朱元璋曾经对人说:“刘基是我的张良”,又曾经说:“刘基多次用孔子的话教导我”。由于两人经常是密室独语,谈话内容外人不得而知,世人误传两人谈的是阴阳八卦之类的玄学,事实并非如此(顾帷幄语秘莫能详,而世所传为神奇,多阴阳风角之说,非其至也)。由于刘基的神话色彩,后世对他褒奖过高,把他描绘成一个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半仙,许多民间传说也都言过其实。
日期:2013-01-25 09:58:40
三十六、大将军徐达的人品比军功更令人景仰
李善长的功劳体现在动手,刘伯温的功劳体现在动嘴,真正卖命的,还得说在战场厮杀的战将,因此朱元璋封功的时候,公、侯这样的高位,几乎全颁给了武人,让他们分享建国的红利。
在灿若星汉的明初将领中,有两颗巨星最为耀眼,他们的光茫令群星黯然失色,这两人就是徐达和常遇春。
虽然朱元璋手下战将如云,但是所有武将所建立的战功,都不及徐达和常遇春的零头,这两人几乎包办了平定诸强、攻灭蒙元以及扫荡漠北的主要战事,其他将领要么是负责一些次要战事,要么就是乘徐达和常遇春胜利的东风立下一些功劳,更多的人是在二人的手下听从驱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徐达,濠州凤阳人,世代务农,他长身高颧,面相刚毅武勇,有些资料说他和朱元璋是少年时的伙伴,事实上他是在投奔郭子兴义军后才和朱元璋认识的,两人见面后十分投缘,关系日益密切,在朱元璋脱离郭子兴自立门户的过程中,徐达发挥了重要作用,朱元璋提拔徐达为镇抚,使其地位高于原郭子兴手下的许多宿将,在徐达的支持下,朱元璋制服了许多不服他的郭子兴手下干将,逐步树立起威信。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