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放歌:我在海上40年》
第35节作者:
大海文侠 日期:2015-01-23 11:31:00
“我认识他的时候,他的岁数不大,也就比你大三四岁吧。”
“那他也就是二十二、三岁。”
“可不是,就二十出头。”
“小孙从小在荷兰长大吗?”根来子又问。
“哪里呀。认识他的时候,才从咱们这边刚过去,没多久。”
“怎么过去的?”根来子睁大眼睛。
“干爹给你慢慢讲呀。”
真是难得的好天气。天空好像摘掉雾罩,显得特别的高,特别的透亮。难得一见的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有雁群响亮地叫着,在我们的头顶向北飞过。仰看那高翔的雁群,像一群野鹤在蓝天白云中飞舞。暖洋洋的阳光沐浴着全身,将人舒服得好像舒展开的尘封了多年的画卷。满树的石榴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像红绿相间的翡翠。连叶子都像流水般地闪闪发亮。看到这满树的火红花朵,想着中秋八月时挂满枝头的石榴。看着我身边的根来子:这孩子由于是黄土高坡的农民,在跨越远洋公司受到的鄙视和欺负,又想到我给他开的书单和他刻苦学习的样子,忽然想起那首赞美石榴的诗来:
“一种灵根傍石栽,
开花结果绝安排。
满腹珠玑无人识,
直到红时嘴自开。”
根来子是哥在大海上种下的灵根。在那个大风浪的印度洋之夜,哥将我认作根来子的干爹,就交付了我对根来子的教养重任。哥死了,根来子千里迢迢奔我而来,我当然要全力培养他。尽管他来自黄土高坡,尽管他是浑身沾满黄土的农民,尽管他没有城里户口,但他在摔断了胳膊和小腿的情况下,还是那样顽强地学习,看到这些,我想我的根来子总有“满腹珠玑”的时候。
于是,我给根来子讲了起来。
“你猜,鹿特丹的侨商小孙是哪里人?”我问他。
“北京,上海,或者广州?”
“都不是。小孙呐,跟你一样,也是黄土高坡上的农民!”
“农民!农民怎么回到了荷兰,成了侨商?哪个县的,什么村?”根来子惊讶得张着嘴。
“运城临猗县,孙家村的。”我说。
“黄河湾的。离我家就七十多里地。”根来子听说小孙是从自己家乡那边过去的,立刻兴奋起来。
我对根来子说,小孙的大伯在解放前跟你爹一样也在海上跑船。那一年,他们的船靠在鹿特丹。正要往回开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啦。日本人打进中国,那船主扔下公司逃跑啦。那时候,船上天天往公司打电报,问什么时候开航,回国后靠哪个港口,电报发了三个多月也没人理睬。船员们知道,他们被抛弃了。但是,他们不死心,因为他们的亲人,他们的家业都在国内。他们舍不得离开这块浮动的国土,期望着有朝一日能把船开回国内。就这样,船员们在船上忍饥挨饿地坚守了整整一年。那时他们天天站在船头眺望,打听着战争的消息。盼望着这场大战能早点结束,能接到船主让他们回航的电报。那才是真正的望眼欲穿!但战争却越打越大。他们原来以为这场战争顶多能打上半年,不想一打起来就是遥遥无期的八年!无休无止的战争,让日本人占领中国的土地也越来越多。船员们回国的指望彻底破灭了了。大伙儿四散而去,各自谋生去了。
“小孙的大伯在荷兰能干什么呢?”根来子问。
“这大伯和你爹一样,在船上也是水手长。有一膀子力气。就在鹿特丹做搬运工。搬运的全是人家不愿意干的:扛整扇的猪肉、牛肉、羊肉、高楼上居民的大垃圾桶和垃圾袋,甚至死人的尸体。卖的力气挺大,却挣不到什么钱。有一天,大伯忽然想到自己有一手做面食的手艺,何不在鹿特丹的港口摆个早点摊?
早点摊的投资不大。大伯说干就干了起来。咱黄土高坡的面食比欧洲的面包好吃多了:肉夹馍、羊肉泡馍、石头馍、靠唠唠和饺子宴。从小到老就知道吃面包的欧洲人哪里吃过这么多好吃的面食?他们吃了这种,想着那种;吃了这顿,想着下顿。鹿特丹的人听说他的面食好吃,都到他的早点摊的吃早点,生意特别红火。
没有两年,大伯的早点摊就变成了小饭馆。他的饭馆就开在港内。鹿特丹是欧洲有名的大港。装卸工人特别多。中午的时候,这些装卸工都到大伯的饭馆用餐,有时候排队得等半个小时。
再后来,大伯的小饭馆竟然变成了四层楼的大酒楼。酒楼的名字好像是“天宫酒家”。这酒家我去过,装修得真跟传说中的天宫似得。那酒楼虽然是楼房,但每一层都是中式庭院的装潢:假山、月亮门、扇面型的廊窗。每一层都建有画着花鸟和中国古典故事的长廊。大厅中的每根柱都雕龙画凤。墙上用中国书法和字画装点。门口的两个华人门童帅气迷人,穿着民国时期知识分子们的长袍,凡有客人进店,不是打恭,就是作揖。在这里,别说吃饭,看着就让人着迷。我也在那里吃过饭,厨师是从香港和台湾请过去的,饭菜的味道也特别地道。
由于酒家的中国特色鲜明,饭菜可口讲究,韩国的、日本的、法国的、意大利的大使们,竟成了那里的常客。甚至这些国家的外交酒会,也在他大伯的酒楼举行。
大伯经营苦心有道,积累了巨额资金,于是就又做起了中国和荷兰之间的贸易。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那生意做得就更大了。几十年的功夫,家资有三千万荷兰盾。这荷兰盾是那里的货币,一荷兰盾相当于现在的一欧元。
“挣了那么多的钱?”根来子更加惊讶。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