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年的刻苦攻读,曾国藩总算在学问上有了明显的进步,公元1826年,即清道光六年春,时年十五岁的他参加了长沙府童子试,并在初试中取得了全府第七名的好成绩。童子试又称童试,是清代科举考试的的第一关,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排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之前。凡是在童子试中通过了院试一关的,才能被授予秀才功名,曾国藩虽然在前两关开局顺利,但是这次最终没能通过院试,也就没能取得秀才功名。因此,这次考试对于曾国藩来说,既是一次激励又是一场打击,使他认识到了自身学问上的不足,所以更加勤奋地投入到了读书求学中去。
结束了长沙之行的曾国藩回到湘乡,继续攻读四书五经和八股文,为日后再次参加科举做准备。在此期间,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的老友欧阳凝祉,非常欣赏少年曾国藩的治学精神和诗文水平,便主动提出要把其女欧阳氏许配给他,从而曾国藩有了未婚妻。订婚之后的曾国藩并未放松对求学之路的坚持,为了进一步深造,公元1830年,时年十九岁的他赶赴衡阳,进入了当地著名的唐氏宗祠,师从一位名师汪觉庵。汪觉庵当时并不欣赏曾国藩,他认为这个弟子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后来才不得不对曾国藩刮目相看。次年,时年二十岁的曾国藩返回湘乡,进入了本地的涟滨书院,继续探求旧学知识的精髓。
曾国藩的奋斗换来了实实在在的回报,公元1833年,即清道光十三年,时年二十二岁的他,再次赶赴省城长沙,参加了决定自己科举命运的童子试,最终顺利通过了院试,获取了秀才功名。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因为在此之前,湘乡曾氏及其乡党读书人中,除了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之外,还没有人取得任何一项科举功名;而曾麟书已经步入中年,要想通过科举求官的方式光耀门庭,曾氏一门的希望就落在曾国藩的肩上了。取得了初步成功的曾国藩,回到家乡之后,不但受到了家族及乡邻们的赞誉,而且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场婚姻,他与欧阳氏正式成婚了,这对于青年曾国藩来说真可谓双喜临门。
成家之后的曾国藩,继续进军科举之路,因为只有参加了乡试、会试和殿试之后,才能进入正途出身的文官行列。公元1834年春,曾国藩进入了久负盛名的岳麓书院,进一步深造课业,为参加乡试考取举人做准备。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历经宋元明清四代,号称千年学府,藏书丰富学术高深,曾国藩进入该书院如鱼得水,得以迅速吸收国学知识精华。后来,曾国藩领衔镇压太平天国,与太平军烧毁岳麓书院有着很大关系,因为这家书院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和读书人的求学梦。
日期:2013-12-29 19:31:34
第三节 科举求官
公元1834年,即清道光十四年秋,时年二十三岁的曾国藩,参加了在长沙举行的湖南乡试。在这个全省顶尖读书人才汇集的场合,曾国藩发挥出了较佳知识水平,从容地完成了全部答卷,最终以第三十六名的成绩成功中举。这在当时是轰动湘乡乃至湖南的一件大事,我们要知道,有许多读书人奋斗了一辈子都拿不到举人的功名,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年过四十才考取了秀才的功名,而《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年中举后都兴奋得发疯了,曾国藩年纪轻轻就获此殊荣,一举洗刷了他读书笨拙的名声,迅速成为当地读书人的偶像。
青年曾国藩暴得大名,初步成就了曾氏一门多年来的读书求官梦,令曾家在湘乡一带声望骤升。曾国藩取得了举人功名,也就赢得了候补为官的资格,但他有着更高的追求,打算赶赴京师参加会试,获取更大的功名利禄。在曾国藩进京赶考之前,他南下衡阳拜望了恩师汪觉庵,师生二人相见甚欢,汪觉庵再也不敢轻视这个笨学生了。当初汪觉庵曾经跟曾国藩讲:你读书是不会有出息的,假如你将来能中举,为师我就当书童给你背伞。如今业已中举的曾国藩,对以前的事情仍然耿耿于怀,他设计让汪觉庵真替自己背了一次伞,以此来报了当年的一箭之仇。由此可见,青年时期的曾国藩,其心胸还不够开阔,尚未修炼成后来那个老成豁达的大儒。
公元1834年冬,曾国藩收拾好行囊,辞别了家人,向京城进发,准备参加来年举行的会试。曾国藩从湘乡去北京,第一站就是湖南省城长沙,他在长沙的湘乡会馆遇见了一个叫做刘蓉的年轻学子,俩人一见如故并迅速结为挚友。刘蓉比曾国藩小五岁,后来他也成长为桐城派古文大家,还做了曾国藩身边重要的幕僚,并在曾国藩最危急的时刻挺身而出,最终他爬上了陕西巡抚的高位。曾国藩后来筹建湘军,是在许多同乡挚友的帮助成事的,而他的第一位幕宾就是这位小老弟刘蓉。
曾国藩途径水旱两路,行程共计三千多里,历时一个多月才抵达北京。曾国藩抵达北京后,按照当时的科举惯例,住进了相当于本省驻京办事处之一的长沙会馆。在明清两代,各地驻京会馆有五百多所,主要是各省籍士绅联络乡谊的地方,而参加科举的本省士子往往会寓居于此。曾国藩入住长沙会馆,对他而言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节省一笔费用,因为会馆对本省籍士子收费低廉;二是可以借机加入湖南籍士绅圈,为将来在科场和官场取得进步打下基础。曾国藩在此期间结识了一位贵人,此人就是湖南籍监察御史劳崇光,他对曾国藩的诗文青睐有加。当然,曾国藩此时的主要任务是读书,他来京的目的就是参加次年的会试,因此他无暇流连于京城街市的美景和八大胡同的春色,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圣贤书中去了。
公元1835年,即清道光十五年春,时年二十四岁的曾国藩正式走入了会试的考场。曾国藩本以为,凭借自己多年的寒窗苦读,应该可以在会试中脱颖而出,没想到结果却是名落孙山,这是他在赴京赶考之后所遭受的第一场重大挫折。其实,曾国藩会试失利并不奇怪,因为齐集京城的科考士子都是全国各省的顶级人才,要想在这个强大的阵容中冒尖是无比困难的。曾国藩并未被这个挫折击垮,他在经历了短暂的低落之后,继续收拾起原来的书本,重新埋头于这些经典中去。
本来,科考失败的士子要返回家乡的,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会试每三年才举办一次,而以当时曾国藩所携带的盘缠,他是支撑不了在京三年的费用的。然而,曾国藩坚定地留在了京城,继续住在长沙会馆读书。何以如此呢?原来,来年是皇太后的六十大寿,按照惯例会加试一场恩科,这就给了曾国藩新的希望。这位皇太后是嘉庆帝的皇后,她虽然不是道光帝的生母,但对道光帝继承大统有推戴之功,因此受到了道光帝的特意尊奉,后来在道光帝宣布禁烟之后,仍专门为她保留了一条进贡鸦片的通道。
公元1936年,即清道光十六年,曾国藩再次走进了会试的考场。不知是因为曾国藩习艺不精,还是由于他时运不济,反正在发榜当日,他发现自己再次名落孙山。这次惨败对于曾国藩打击不小,他已经丧失了继续居留京师的资本和勇气,只得充满沮丧地返回老家。曾国藩没有按原路返回,而是专程沿京杭运河南下,一路游览了沿途景致。曾国藩此行,增长了地理和风俗方面的见识,为他将来进攻南京和经营两江做了一些铺垫。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