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领旨之后,便出京一路南下,当他走到安徽境内的时候,忽然收到了从老家传来的讣告,原来其母江氏病故了。曾国藩是个知名的理学人物,而儒家理学是最讲孝道的,他接到丧讯之后悲痛万分,连忙向朝廷乞假要求回乡守制。按照当时的规定,在父母或祖父母死亡后,儿子或孙子是要守孝三年的,而且在守孝期间是不能做官的。咸丰帝很痛快地就批准了曾国藩的守制请求,并未下旨令他夺情为官,如果不是后来的形势使然,曾国藩的宦海生涯就暂告终结了。
曾国藩回到了家乡,为母亲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而后严格按照古代守制的规定,不参加社交活动,也不过夫妻生活,甚至不喝一滴酒,当然也不再过问官场上的是非。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太平军已经从广西打到了两湖地区,并迅速沿长江东下,在南京建立起了伪都城。在太平军纵横湖南期间,虽然由于其志不在此,所以也就没有攻下省城长沙,但是他们蹂躏了多数州府,烧毁了多所书院和寺庙,冲击了既有社会秩序,而各地的土匪和会党也乘势而起。此时曾国藩虽然只是一名回乡守制的在籍侍郎,但他的地位和名望已经很高了,随着太平军第二次入湘,湖南的军政形势也不容他坐视不理了。
日期:2013-12-29 19:35:08
第三章 编练湘军
第一节 夺情始末
守制之人奉旨戴孝出山,这在封建帝国时代被称作夺情,有权决定官员夺情的一般只有皇帝。曾国藩是个特别注重仁孝节义的理学人物,而且他在官场上正处于失意阶段,因此如果不是太平军和土匪及会党武装冲击湖南,并有祸及湘乡曾氏的趋势,他是不会轻易出山的。太平军第一次入湘是借道北进,等他们在南京建都之后,又开展了北伐和西征活动,其中西征的战略目标便是两湖地区。随着太平天国兵锋的逼近,湖南地区再度紧张起来,随着咸丰帝颁下夺情旨意,曾国藩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被激发了起来,他便走上了编练湘军的道路。
在曾国藩夺情出山之前,有一个人物开始在湖南官场崭露头角,此人便是左宗棠。左宗棠在科举上没有取得明显建树,因而他没能通过正途进入官场,但是由于他在当地士绅圈中颇负才名,所以受到了时任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器重。张亮基为了更好地保守长沙经营湖南,便想把左宗棠收入自己的幕府中,但他担心左宗棠性情高傲难以为其所用,便采取了一个小小的计策。张亮基采取的计策是,命人把陶澍的公子、左宗棠的女婿陶桄请入官署,好好招待但是迟迟不放归,目的是敦促左宗棠亲自来巡抚衙门要人。左宗棠上门来兴师问罪之时,张亮基诚恳地聘请他担任自己的师爷,授权他代为处理湖南辖区的军政事务。左宗棠经过深思熟虑,并讲明了几项合作条件,最后才接受了张亮基的聘任。
左宗棠上任之后,就协助张亮基把长沙的城防和湖南的行政工作抓了起来,他认为太平军在占领武汉之后,随时都可能南下攻击长沙,而驻守省城的绿营兵军纪涣散,因此要想保境安民必须大力发展团练。在咸丰帝颁布发展地方团练的命令之后,湖南境内已经有了多股团练武装,比如江忠源的楚勇、罗泽南和王錱的湘勇等。但是,这些团练都是小股民兵武装,缺少一个统一的统帅,也缺乏稳固的军饷来源。为了更好地开展湖南军务,左宗棠向张亮基建议,奏请朝廷颁发对曾国藩的夺情旨意,让正在守制的在籍侍郎曾国藩出山。
张亮基的奏折送达咸丰帝的案头后,咸丰帝并不认为让曾国藩出山有多重要,但是他身边的王公大臣都认为曾国藩确有统兵理政之才,尤其是肃顺也力挺了曾国藩,咸丰帝这才下旨命令曾国藩帮办湖南军务。曾国藩在接到咸丰帝的圣旨之后,并未立即同意出山,不是因为他不想出山,而是因为他不想这么草率地出山。在曾国藩看来,自己好歹也是一名二品大员,与湖南巡抚是平级的,怎么可以随随便便就投身对方的旗下做事呢?
曾国藩不同意出山,左宗棠却非要曾国藩出山,于是他便让曾国藩的老友郭嵩焘前去劝驾。郭嵩焘受命之后,亲自前去曾国藩的湘乡老家,以国家大义和私人情谊相感召,再结合当时的军政形势进行分析,苦口婆心地劝说曾国藩出山。公元1853年初,时年四十二岁的曾国藩,经过郭嵩焘的一再劝说,终于答应出山相助,他拜别了家乡父老,赶赴长沙就任了湖南军务帮办大臣,踏上了一条充满艰难和凶险的成功之路。
日期:2013-12-29 19:35:41
第二节 驻军长沙
曾国藩这个军务帮办大臣,只是咸丰帝授予他的一项差事,而不是一个正式的官职,其职权范围也是模糊不清的。曾国藩到达长沙之后,便在巡抚署衙附近开设了帮办大臣公署,然后接掌了罗泽南和王錱的一千多名湘勇,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湘军武装。另外,曾国藩为了肃清湖南境内的土匪和乱民,下令成立了审案局,也就是军事执法局,在行政司法体系之外,用军法来维持本省治安。
曾国藩只是个文官和书生,在此之前他虽然担任过兵部侍郎,但是从未带过兵更未打过仗,因此整军经武对于他来说是个挑战。然而,曾国藩就是曾国藩,他从一开始就根据前朝戚继光的练兵模式,制定了一整套扩军计划和营务规章。曾国藩把最初的湘勇(湘乡练勇)分为三个营(每营五百人),分别交由王錱、罗泽南和邹寿璘统领,让他们驻军长沙严格训练,再在湘乡和辰州等地招募朴实的青年农民参军,然后联合其他各支团练武装(比如楚勇和宝勇),共同组成新兴的湘军(湖南新军)。
曾国藩开始驻军长沙打造湘军的时候,湖南巡抚张亮基升任了湖广总督,由潘铎暂时署理了湖南巡抚,而后由骆秉章担任了湖南巡抚的职务。因为曾国藩和张亮基及潘铎共事时间较短,所以彼此之间尚且能够和平共处,但他与骆秉章共事几个月之后,双方的矛盾就不可调和了。曾国藩不仅得罪了骆秉章,而且把湖南官场上的文武大员几乎得罪光了,这里面的冲突是根本利益之争,最终曾国藩不得不黯然离开长沙,另寻他处发展去了。
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和提督鲍起豹看来,曾国藩编练的军队就是传统的团练,只能作为绿营的补充,所以曾国藩是要完全听命于他们的。然而,在曾国藩看来,自己是奉旨办差,相当于钦差大臣,而且他要把湘军打造成一支盖过八旗和绿营的强大新军,并以此作为抵御太平军的主要武装,因此湖南当局必须在钱粮方面提供全力支持。双方争执的根本是军饷问题,也就是钱粮问题,根据咸丰帝的指示,曾国藩是可以自筹粮饷的,可是曾国藩在湖南境内自筹粮饷,必然要侵犯湖南当局的税收和财政利益。
除了练兵之外,曾国藩还开办审案局,采用乱世用重典的原则,在湖南境内大力惩办土匪、会党和乱民。在审案局成立之前,湖南每年处决的犯人不到一百人,而在审案局成立之后,湖南每月处决的犯人就达数百人,因此曾国藩便混到了一个“曾剃头”的名号。就客观情况来讲,审案局办案超越了正常的行政机关和司法程序,存在着滥杀无辜和草菅人命的嫌疑;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审案局重拳出击有助于肃清湖南境内的匪患,并大力抑制了乱民依附太平军的趋势。曾国藩成立审案局,对于湖南的军政形势有利,但是同时剥夺了湖南各级官员审理刑事案件所能得到的“人情费”,因此令包括长沙知府仓景恬在内的多个官员都对他切齿痛恨。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